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15

  ..续本文上一页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巳二、应由教言引发“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及入门”的定解

  【今于此义,亦应用诸先贤[24]言论而发定解。

  对于慈悲菩提心为大乘根本的要义,也应当采用先贤教言来引发定解。

  【如觉沃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萨,惟藏人能知。”若尔当如何修?“须从最初次第学习。”

  阿底峡尊者曾问藏地修行者:如何发菩提心?

  回答:按仪轨念诵,就是发心。

  尊者又问:未念之前,如何修慈悲?

  结果无人能答。尊者感叹:不知如何修慈悲的菩萨,只有藏人知道。

  众人便请示尊者应当如何修。尊者答:必须从最初按次第进修。首先修好共下士道与共中士道,在此基础上,一定要修习上士道的七因果法。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才算是真正的菩萨。

  【朗日塘巴[25]云:“霞婆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人方便者,谓发大菩提心,随作何事悉学利益有情。马方便者,谓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长者,为我爱执。故特于彼尽力违害,正对有情尽力利益。”

  朗日塘巴说:霞婆瓦和我有十八种人方便和一种马方便。“人方便”,就是发大菩提心,任做何事都学利益有情。马方便者,即让菩提心未生不生,已生不得安住、不得增长的元凶——我爱执。所以,特别对它尽力违害,对有情尽力饶益。

  “十八种人方便”,是指有众多利益有情的方便。“十八种”,泛指量多,并不决定数量为十八。“一种马方便”,单指我爱执,乃菩提心的违品。

  对此,《四家注》的解释很贴切,即:“人方便”如同爱护亲友,菩萨的亲友——一切有情既然无量,爱护彼等的方便也就无量。“马方便”如同降伏怨敌,真正的怨敌唯一是我爱执,故“马方便”也只有一个。

  确实如此。广大无边的有情界,可以分成自己与他人两类。对自己,只需做降伏我爱执这一件事,而对尽虚空界的有情,处处要行方便、施饶益,有无量事业可行持。所以,每位大乘行者都要有十八种“人方便”与一种“马方便”,即尽力对治我爱执以及随时随地利益有情。如此便从修行上显示了自他相换的具体做法。

  【大瑜伽师谓善知识敦巴云:“我有风息平等转[26]等,如此如此三摩地。”答云:“汝修纵能耳边击鼓不可破坏,若无慈悲及菩提心,犹当生于昼夜应悔之地。”

  有一次,大瑜伽师对善知识仲敦巴说:我现在有如此“风息平等转”等三摩地。

  仲敦巴答:你纵然修成了耳边打鼓都无法破坏的甚深三摩地,若无慈悲与菩提心,仍会生在昼夜后悔的地方。

  【此中意趣似说,当成能生无暇无色等处异生之因。

  话中之意似乎是说,如此修持将成为转生无色界天等凡夫无暇之处的因。

  《普贤上师言教》也说:“如果离开了这一菩提心宝,那么无论见修的法多么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起不到任何帮助。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但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就与外道没有区别了。虽然外道当中也有观修本尊、念诵咒语、观修风脉、取舍因果等众多修法,但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皈依与发心,所以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康垅巴云:“我等于觉沃有情[27]颠倒行事,有情于我等亦当如是行。”

  康垅巴说:我们对觉沃有情颠倒做事,有情将来也会对我们这样做。

  巳三、当依种种方便发菩提心

  【立与未立大乘根本,入与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于此。故一切时应观于此,令心生起。

  立、未立大乘的根本,入、未入大乘的分界点,一切都归结于是否发起了菩提心,所以时时刻刻都应对此观察,让菩提心生起。

  【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应常亲近开示此法大善知识,常与如是修心伴侣共同居住,观阅显示此法经论,勤修此因,积集资粮,净此障碍。自能如是净修其心,则定能下圆满种子。诚非小事,理应欢喜。

  菩提心若已生起固然好,倘若未生,则不应如是停住,而应时常亲近开示此法的大善知识,常常与修心道友共住一起,阅读显示菩提心法的经论,勤奋地修习发心之因,积累资粮、净除障碍。自己若能如此修心,则必能播下圆满的种子。这的确不是小事,理应欢喜修持。

  如此,对菩提心须达到何种程度的欢喜呢?

  以下引阿底峡尊者的教言说明。

  【如大觉沃云:“欲趣大乘门,觉心如日月,除暗息热恼,励劫亦令生。”

  如阿底峡尊者所说:如果想趣入大乘之门,对于如日月般能遣除黑暗、息灭热恼的菩提心,即使努力修持一大劫,也要令之生起。

  丑三、摄义分二:一、七种因果的修心教授 二、自他相换的修法

  寅一、七种因果的修心教授分四:一、七种因果的内容 二、大悲的地位 三、按次第正修菩提心 四、以《摄颂》摄义

  卯一、七种因果的内容

  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增上意乐从悲心生,悲心从慈心生,慈心从报恩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前前是果,后后为因,总共七种因果或七对因果。

  卯二、大悲的地位分二:一、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 二、其余支分是大悲的因和果

  辰一、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

  为什么大悲是大乘道之根本?所谓“根本”,即:若具有,则枝叶花果可以依之而生起、圆满;若缺少,就会导致后后不能建立。

  依据诸佛菩萨经论中的开示,大悲在修习大乘的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极其重要。

  最初入大乘门,必须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依赖于能荷担救度无量众生的重担;大悲的力量不够,就荷担不起。依赖大悲推动自心,为将众生救出生死苦海,而建立坚固的誓言。所以,最初发菩提心入大乘门,根本因是大悲,也正是此处成为大小乘的分野。

  进入大乘之后,就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此时不同于独自一人求解脱,要面对广大无边、烦恼深重的众生界,会遇到很多邪行扰乱身心,所修的菩萨行又如此难行,须长夜不断地行持。在这种情况下,若大悲心不坚固,就容易退失大乘,堕入小乘。所以,为了坚固、增长大乘,中间要反复修炼大悲。大悲坚固,就可以不顾自己的安乐,任运趣入广大的菩萨行中,由此能迅速圆满成佛资粮。

  最后成佛时,也是以大悲之力,任运利益有情,成为无量众生的受用处。

  如此认定大悲在大乘初中后三时极为关要,才会认识到大悲是如命根一般的修法,有此一法,一切佛法自来,这样以欢喜心、殷重地长期修习。

  本论一再提及大悲与菩提心是大乘之根本,也是考虑到一般人若不了解大乘关要,则容易轻视,将菩提心看成只要口头念念,稍修一两次即可的简单法门,却努力勤修其余并非大乘关要的法门,由此堕入偏道。

  辰二、其余支分是大悲的因和果

  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是大悲之因,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是大悲之果。

  照理说,观察众生苦就能引发悲心。为什么要以知母、念恩、报恩三法作为生悲的方便呢?虽然观苦也会产生悲心,但为了让悲心容易、猛利生起以及生后坚固,就要缘着悦意相修。分别心的规律是:亲人有苦,内心难以忍受;怨敌受苦,反而暗自欢喜;不亲不怨的人受苦,漠不关心。所以,要将众生都修成悦意相,才会出现广大、平等的悲心。

  进而须知,悲心的强度取决于对境的亲爱程度,越是亲近的人受苦,心越是不忍。所以,若能将众生观成最悦意相,就可以引起最猛利的悲心。如何观成最悦意相呢?在一切亲人中,最殊胜、最亲爱的人莫过于母亲,若依窍诀观有情都是母亲,忆念母恩并引生报恩心,则自然能引生最悦意相。观修到量时,自会引生爱执有情等同独子的悦意慈。

  须辨别悦意慈和与乐慈的侧面不同:悦意慈是爱执一切有情犹如独子的慈心;与乐慈则是想给予众生安乐的慈心。两种慈心中,悦意慈决定是大悲之因,与乐慈与悲因果不定,既可以由慈生悲,也可以由悲生慈。

  本论宣说完知母、念恩、报恩之后,并没有特别提及悦意慈,这是因为修好了前三者,悦意慈自然就会引生,所以不必多说。(悦意慈是大慈、大悲的基础,本论先讲与乐慈,再修拔苦悲,按照某些上师口诀,也有先修悲再修慈的。)

  为何在悲心和发心之间要修增上意乐呢?小乘也有愿有情离苦得乐的慈悲无量心,但没有发心荷负此重担。因此,为了区别小乘的慈悲,在修慈悲之后,要引生增上意乐。

  此处须注意,并不是在慈悲之外另有一种增上意乐,而是特指慈与悲的增上意乐,即不但想让众生离苦得乐,并且,一切众生的乐与乐因都由我一人成办(即慈增上意乐),一切众生的苦与苦因都由我一人遣除(即悲增上意乐)。从“只是想做”发展到“由我亲自承担”,这是生起增上意乐,誓愿荷负重担,救度无边众生。

  再进一步思惟,自然会引起成佛之愿。即思惟:我现在有利益众生的能力吗?显然,即便一位有情也无法圆满地利益;小乘阿罗汉也…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