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巳二、應由教言引發“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及入門”的定解
【今于此義,亦應用諸先賢[24]言論而發定解。】
對于慈悲菩提心爲大乘根本的要義,也應當采用先賢教言來引發定解。
【如覺沃雲:“不知修慈悲之菩薩,惟藏人能知。”若爾當如何修?“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阿底峽尊者曾問藏地修行者:如何發菩提心?
回答:按儀軌念誦,就是發心。
尊者又問:未念之前,如何修慈悲?
結果無人能答。尊者感歎:不知如何修慈悲的菩薩,只有藏人知道。
衆人便請示尊者應當如何修。尊者答:必須從最初按次第進修。首先修好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在此基礎上,一定要修習上士道的七因果法。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才算是真正的菩薩。
【朗日塘巴[25]雲:“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爲我愛執。故特于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朗日塘巴說:霞婆瓦和我有十八種人方便和一種馬方便。“人方便”,就是發大菩提心,任做何事都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即讓菩提心未生不生,已生不得安住、不得增長的元凶——我愛執。所以,特別對它盡力違害,對有情盡力饒益。
“十八種人方便”,是指有衆多利益有情的方便。“十八種”,泛指量多,並不決定數量爲十八。“一種馬方便”,單指我愛執,乃菩提心的違品。
對此,《四家注》的解釋很貼切,即:“人方便”如同愛護親友,菩薩的親友——一切有情既然無量,愛護彼等的方便也就無量。“馬方便”如同降伏怨敵,真正的怨敵唯一是我愛執,故“馬方便”也只有一個。
確實如此。廣大無邊的有情界,可以分成自己與他人兩類。對自己,只需做降伏我愛執這一件事,而對盡虛空界的有情,處處要行方便、施饒益,有無量事業可行持。所以,每位大乘行者都要有十八種“人方便”與一種“馬方便”,即盡力對治我愛執以及隨時隨地利益有情。如此便從修行上顯示了自他相換的具體做法。
【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雲:“我有風息平等轉[26]等,如此如此叁摩地。”答雲:“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于晝夜應悔之地。”】
有一次,大瑜伽師對善知識仲敦巴說:我現在有如此“風息平等轉”等叁摩地。
仲敦巴答:你縱然修成了耳邊打鼓都無法破壞的甚深叁摩地,若無慈悲與菩提心,仍會生在晝夜後悔的地方。
【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
話中之意似乎是說,如此修持將成爲轉生無色界天等凡夫無暇之處的因。
《普賢上師言教》也說:“如果離開了這一菩提心寶,那麼無論見修的法多麼高深莫測也對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起不到任何幫助。生圓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來攝持,就會成爲即生獲得圓滿正等覺之因。但如果離開了菩提心,就與外道沒有區別了。雖然外道當中也有觀修本尊、念誦咒語、觀修風脈、取舍因果等衆多修法,但就是因爲他們不具備皈依與發心,所以無法從輪回中獲得解脫。”
【康垅巴雲:“我等于覺沃有情[27]顛倒行事,有情于我等亦當如是行。”】
康垅巴說:我們對覺沃有情顛倒做事,有情將來也會對我們這樣做。
巳叁、當依種種方便發菩提心
【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于此。故一切時應觀于此,令心生起。】
立、未立大乘的根本,入、未入大乘的分界點,一切都歸結于是否發起了菩提心,所以時時刻刻都應對此觀察,讓菩提心生起。
【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觀閱顯示此法經論,勤修此因,積集資糧,淨此障礙。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
菩提心若已生起固然好,倘若未生,則不應如是停住,而應時常親近開示此法的大善知識,常常與修心道友共住一起,閱讀顯示菩提心法的經論,勤奮地修習發心之因,積累資糧、淨除障礙。自己若能如此修心,則必能播下圓滿的種子。這的確不是小事,理應歡喜修持。
如此,對菩提心須達到何種程度的歡喜呢?
以下引阿底峽尊者的教言說明。
【如大覺沃雲:“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如阿底峽尊者所說:如果想趣入大乘之門,對于如日月般能遣除黑暗、息滅熱惱的菩提心,即使努力修持一大劫,也要令之生起。
醜叁、攝義分二:一、七種因果的修心教授 二、自他相換的修法
寅一、七種因果的修心教授分四:一、七種因果的內容 二、大悲的地位 叁、按次第正修菩提心 四、以《攝頌》攝義
卯一、七種因果的內容
佛果從菩提心生,菩提心從增上意樂生,增上意樂從悲心生,悲心從慈心生,慈心從報恩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前前是果,後後爲因,總共七種因果或七對因果。
卯二、大悲的地位分二:一、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 二、其余支分是大悲的因和果
辰一、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
爲什麼大悲是大乘道之根本?所謂“根本”,即:若具有,則枝葉花果可以依之而生起、圓滿;若缺少,就會導致後後不能建立。
依據諸佛菩薩經論中的開示,大悲在修習大乘的初中後叁個階段都極其重要。
最初入大乘門,必須發菩提心,而發菩提心,依賴于能荷擔救度無量衆生的重擔;大悲的力量不夠,就荷擔不起。依賴大悲推動自心,爲將衆生救出生死苦海,而建立堅固的誓言。所以,最初發菩提心入大乘門,根本因是大悲,也正是此處成爲大小乘的分野。
進入大乘之後,就要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此時不同于獨自一人求解脫,要面對廣大無邊、煩惱深重的衆生界,會遇到很多邪行擾亂身心,所修的菩薩行又如此難行,須長夜不斷地行持。在這種情況下,若大悲心不堅固,就容易退失大乘,墮入小乘。所以,爲了堅固、增長大乘,中間要反複修煉大悲。大悲堅固,就可以不顧自己的安樂,任運趣入廣大的菩薩行中,由此能迅速圓滿成佛資糧。
最後成佛時,也是以大悲之力,任運利益有情,成爲無量衆生的受用處。
如此認定大悲在大乘初中後叁時極爲關要,才會認識到大悲是如命根一般的修法,有此一法,一切佛法自來,這樣以歡喜心、殷重地長期修習。
本論一再提及大悲與菩提心是大乘之根本,也是考慮到一般人若不了解大乘關要,則容易輕視,將菩提心看成只要口頭念念,稍修一兩次即可的簡單法門,卻努力勤修其余並非大乘關要的法門,由此墮入偏道。
辰二、其余支分是大悲的因和果
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是大悲之因,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是大悲之果。
照理說,觀察衆生苦就能引發悲心。爲什麼要以知母、念恩、報恩叁法作爲生悲的方便呢?雖然觀苦也會産生悲心,但爲了讓悲心容易、猛利生起以及生後堅固,就要緣著悅意相修。分別心的規律是:親人有苦,內心難以忍受;怨敵受苦,反而暗自歡喜;不親不怨的人受苦,漠不關心。所以,要將衆生都修成悅意相,才會出現廣大、平等的悲心。
進而須知,悲心的強度取決于對境的親愛程度,越是親近的人受苦,心越是不忍。所以,若能將衆生觀成最悅意相,就可以引起最猛利的悲心。如何觀成最悅意相呢?在一切親人中,最殊勝、最親愛的人莫過于母親,若依竅訣觀有情都是母親,憶念母恩並引生報恩心,則自然能引生最悅意相。觀修到量時,自會引生愛執有情等同獨子的悅意慈。
須辨別悅意慈和與樂慈的側面不同:悅意慈是愛執一切有情猶如獨子的慈心;與樂慈則是想給予衆生安樂的慈心。兩種慈心中,悅意慈決定是大悲之因,與樂慈與悲因果不定,既可以由慈生悲,也可以由悲生慈。
本論宣說完知母、念恩、報恩之後,並沒有特別提及悅意慈,這是因爲修好了前叁者,悅意慈自然就會引生,所以不必多說。(悅意慈是大慈、大悲的基礎,本論先講與樂慈,再修拔苦悲,按照某些上師口訣,也有先修悲再修慈的。)
爲何在悲心和發心之間要修增上意樂呢?小乘也有願有情離苦得樂的慈悲無量心,但沒有發心荷負此重擔。因此,爲了區別小乘的慈悲,在修慈悲之後,要引生增上意樂。
此處須注意,並不是在慈悲之外另有一種增上意樂,而是特指慈與悲的增上意樂,即不但想讓衆生離苦得樂,並且,一切衆生的樂與樂因都由我一人成辦(即慈增上意樂),一切衆生的苦與苦因都由我一人遣除(即悲增上意樂)。從“只是想做”發展到“由我親自承擔”,這是生起增上意樂,誓願荷負重擔,救度無邊衆生。
再進一步思惟,自然會引起成佛之願。即思惟:我現在有利益衆生的能力嗎?顯然,即便一位有情也無法圓滿地利益;小乘阿羅漢也…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