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14

  ..续本文上一页是怨敌,如今认识了,你还往哪里逃,我要摧毁你这无恶不作的骄慢者。

  【“今汝应弃舍,思我有自利,我于余卖汝,莫厌应尽力。”

  现在你应当舍弃“我有权利益自己”的想法,我已把你卖给了有情,你也不必难过,应尽力利益有情。

  【“放逸不将汝,惠施诸有情,汝则定将我,授予诸狱卒。”

  若我稍有放逸(被我执控制),而没有将你惠施有情,你一定会把我交给可怕的狱卒。

  【“如是汝长时,舍我令久苦,今念诸怨恨,摧汝自利心。”

  “我爱执”你长期以来把我施舍给狱卒,让我久受苦恼。今天想起你对我做过的种种可恨之事,我不摧毁你这“自利心”,誓不罢休!

  巳五、护持爱执有情的相续

  【如是数思爱他胜利,当由至心发生勇悍,弃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续。

  这样反复思惟爱他的殊胜利益,要从心底深处发起勇悍。“舍弃他众之心”,未生时不让它生起,已生时不让它相续。

  【于他令发可爱、可乐、可意之相,如昔于自爱乐执着,今于他所应令发起爱执之心。如云:“应执余如我。”

  让心对其他有情发起可爱、可乐、可意之相。过去对自己如何爱执,现在对有情也应发起同等的爱执之心,如《入行论》所说:“应当爱他人如爱自己。”

  巳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乐而生起爱执及恭敬心

  如何才能生起爱他如己之心呢?

  方法就是念恩、思惟利益,以此为因即能生起爱执有情之心。

  【能发如是爱执有情,其因谓当念彼恩德,或见于自所作饶益。

  能引发如是爱执有情之心的因,就是要忆念有情的恩德,或者,通过观察而见到有情对自己所作的饶益。

  下面再以比喻说明:

  【此复犹如见诸沃田善植种子,能结众多上妙果实便极珍爱。

  譬如,如果见到一块肥沃的良田善加种植种子,就能长出众多上妙的果实,便会对此良田极其珍爱。

  【如是若于有情福田植施等种,亦能出现时究竟一切利乐。若获定解,亦起爱执,故于是等应当思惟。

  同样,在有情福田中种下布施等种子,也能出生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利益安乐。如果对此理获得定解,也会对有情福田生起珍爱执著,因此,应当思惟这些道理。

  【《入行论》云:“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入行论》说:既然有情和诸佛同样能产生佛的功德法,为什么不像敬信诸佛一样恭敬有情呢?

  缘佛修信心、修恭敬、修供养,能让我们成佛,缘有情修慈、修悲、修布施,也能让我们成佛。因此,如果对佛须恭敬,则对有情也同样要恭敬。

  巳七、思惟对有情利益及损害的结果

  【此如《令诸有情欢喜颂》[22]说,若杀有情,则能引其堕三恶趣,若救其杀,能引善趣复得长寿。若于有情不与而取及施资财,发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恶趣。

  《令诸有情欢喜颂》中,首先这样对比杀生与放生而显示因果:若杀害有情,以此恶业能把你牵入三恶趣,若救护即将遭杀的有情,则能引生善趣并获长寿。以此类推,若对有情不与取及布施财物,或对其生起嗔心及修慈悲,也分别能引生善趣与恶趣。

  所以,损人就是损己,利人就是利己。

  【特缘有情乃得发心,为利有情始修诸行,是故成佛亦须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满。

  特别就成办佛果而言,只有以有情为所缘境,才能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才开始修菩萨行。所以,成佛也需要有情,须依有情,才能圆满布施等波罗蜜多。

  【当审思惟。

  对于上述各种道理,都应仔细思惟。

  巳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暂时、究竟之功德

  对此,《释菩提心论》中首先略说,其次广述。

  【《释菩提心论》[23]云:“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

  论中首先略说:在世间善趣和恶趣的所依上,感受的悦意、不悦意果,都是因为对有情作利益和损害所引生的。

  其次广说:

  【“若无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诸资财,梵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于此三趣中,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无上佛果尚且都须依于有情而获得,何况人天财富,梵天、帝释、猛利天、四大天王(护世)的受用,无一不是从利益有情而产生的,对此又有何可惊奇的呢?

  【“地狱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种,从损有情起。”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中有情感受的种种痛苦,都是从损害有情而引起的。

  【“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

  在恶趣中,众生感受的饥渴、互相打击、吞食以及遭受侵害等痛苦,难以遮止、无穷无尽,都是损害有情的果报。

  以下通过大、小乘的比较,更深广地阐明利他的殊胜性。

  【诸声闻等果报下劣,是由未能广行利他;诸佛获得究竟果位,是由广利有情而生。应思此理,不应刹那贪着自利。

  从出世间角度思惟大、小乘果报差别的由来:声闻、缘觉等果报下劣,是因为未能广大地行持利他;诸佛成就了究竟果位,是因为广大利益有情。应当思惟此理,不应刹那贪著自利。

  【即前论云:“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

  “贪”,此处指大悲。大乘菩萨对有情作悦意想后,欲从苦海中救拔有情的大悲,即是“大贪”。

  即《释菩提心论》所说:对于有情远离这一大悲之大贪,应当如毒素般舍弃。理由是:声闻因为舍离了“大贪”,故只成就下等菩提。诸佛因地不舍有情,专一精勤利他,故证得了大菩提果。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思惟:以利他与不利他为因,会产生如是殊胜和下劣的两种果,对此获得定解后,菩萨怎么会有一刹那不行利他,而只安住自利呢?

  摄义:

  引发爱执有情的方法,就是思惟有情的恩德,对自己成就增上生、决定胜所起的作用。

  增上生方面,通过思惟损他的过患与利他的利益,可观见增上生的安乐都来自于利他。善趣中的长寿、健康、富裕、眷属、尊贵等,无一不是从利他产生。慈爱有情,才能长寿、健康;施舍有情,才能富裕;和合有情,才能获得眷属;恭敬有情,才能尊贵。如是逐类观察,会发现有情对我们有大恩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有情,今生、来世的人天安乐,也要依靠有情才能成办。

  决定胜方面,成佛必须发菩提心、修持六度,而这也要依靠众生。因为:观照无边有情沉溺苦海,才能引发菩提心;以无量众生为所缘境,才能修成布施等六度。

  小乘人因为不缘有情广行利他,故而堕入寂灭边,其福慧资粮都不深广,无法现前大乘三身、四智、净土等殊胜境界。《宝性论》中说,舍弃利益众生,是如来藏显露的大障碍。相反,大乘菩萨广行利他,才圆满如海的地道功德,成就无上菩提。

  总之,想成就暂时与究竟的利益,再没有比利益有情更快的方法。所以,应将有情视如佛陀一般是极其殊胜的大福田,而由衷珍爱。

  辰二、策励修习菩提心分三:一、当爱乐修习菩提心之根本大悲 二、应由教言引发“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及入门”的定解 三、当依种种方便发菩提心

  巳一、当爱乐修习菩提心之根本大悲

  【是则专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见是从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见为大悲,故诸佛子爱乐修习。若多修习令其坚固,则能任运趣极难行诸广大行。

  是则,“专一安住利他之行”及“大菩提果”二者也见是从菩提心苗芽所生,又见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因此诸佛子爱乐修习大悲。若多修大悲,令大悲和菩提心坚固,则能任运趣入极其难行的广大万行。

  【即前论云:“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

  此即前论所说:以大悲坚固为根本,能出生菩提心的苗芽;以菩提心苗芽,能够趣入专一利他以及成就菩提的佛果。因此,诸佛子应当着重修持大悲。

  此处宣说了两层因果:以大悲为因,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因,趣入一味利他、成就佛果。因此,大乘的根本是大悲,着重在这一根本上反复修持,自会引生后后之道果。

  修持大乘法,首先必须了知根本,然后在根本上修。

  【“若修令坚固,诸怖他苦者,能舍静虑乐,而趣入无间。”

  修行者着重多修大悲,能使大悲和菩提心稳固。先前见他人身上出血、长疮,都会心生恐惧;后来为了利生,即便禅定的喜乐都能泰然舍弃,而入于无间地狱长劫久住,或者,连头目、脑髓都能施予有情。

  所以,一切皆由串习而来,如何串习,心就如何随转。自私自利的心串习久了,见众生之小苦都不愿伸手帮助;相反,利他心串习坚固后,连禅定的喜乐都可以舍弃,不顾自己而入地狱为众生遣除痛苦。

  【“此奇此应赞,此为胜士法。”

  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为稀奇,是诸智者所应礼赞,是大丈夫所为,超胜其它各种道法。

  《普贤行愿品》说:“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