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18

  ..續本文上一頁益歸于一。

  辰一、思惟一切過患歸于一“我愛執”

  上士道中,把一切痛苦、障礙、衰損,都歸咎于我愛執。相比下、中士道的提法,這更深入、更切中要害。例如,受人毀謗時,思考造成痛苦的來源:未入道者認爲是他人造成的,在外境上樹立敵人,要進行報複;入道者都是持無害行,進入下士道,會認識這是過去毀謗他的等流果,應歸咎于自己所造惡業;進入中士道,會認識這是過去起煩惱的果報,應歸咎于自己的煩惱;現在修上士道,認爲一切苦因苦果都是以我愛執造成的。真正的敵人,就是盤踞在心中的我愛執。

  一、從現世思惟我愛執的過患

  今生顯現的任何不吉祥,都來源于我愛執。譬如:他人用刀砍殺我,要想這不是他的過錯,而是我過去以我愛執傷害他的結果;他人破壞我的眷屬,也不是他的錯,是我以我愛執破他眷屬的結果;今生貧窮,不能責怪外境,唯一是以我愛執不布施而貧窮的;今生多病,也要想到這是我愛執造成的。

  總之,今生一切的過患都來自我愛執,這是真正損害我、讓我不得安樂的敵人。所以,唯一要對我愛執生嗔,不應嗔他人。

  二、人類所有的苦難都來自我愛執

  進一步思惟:世界上發生的戰爭,團體間的競爭,人與人的沖突,都是以我愛執所引起的。由于過分愛惜自方,在得不到滿足時,必然樹對方爲敵人,彼此爭鬥。一切災荒、貧窮、疾病、家庭破裂、思想的诤論、宗派的對立敵視,也無不是由我愛執所引發的。沒有誰讓人們鬥爭,是我愛執讓人們鬥爭的;沒有誰侵奪人們的健康、福報、壽命,是我愛執讓人們失去健康、福報和壽命。所以,叁界最大的魔王,就是人們心頭的我愛執。

  叁、一切六道苦難來自我愛執

  比如,地獄衆生長劫身陷刀山火海,這深重漫長的苦難,唯一是我愛執製造的;餓鬼終日饑渴不得受用,也是由我愛執悭吝不舍導致的。旁生、人、天、阿修羅中,任何不悅意的果報,都是以我愛執産生的。沒有我愛執,不會感受微塵許的苦難。

  四、自他叁世苦患來自我愛執

  先觀察自己,無始至今,所遭受的叁苦、八苦、六道無量諸苦,一一要歸咎于我愛執。如果還不遣除,任其駐留心中,未來還會不斷製造痛苦。所以,只有徹底摧滅這潛藏在內心的大怨家,才能一雪長劫被傷害、愚弄的深仇大恨。

  與自己相同,十方無量世界中,所有凡夫衆生過去、現在的苦難都是由我愛執造成的,若不摧滅我愛執,未來還會不斷引生痛苦。所以,要發心幫助衆生摧滅這個大魔王。

  五、二乘的過患來自我愛執

  聲聞、緣覺不能遠離寂滅衰損,不能斷除無明習氣地、無漏業、意生身、不思議死、所知障,不能顯現叁身、四智、淨土,都是我愛執的過患。以我愛執,不能爲利有情而發菩提心,由此不能入大乘之門、成辦大菩提果。

  通過上述思惟,即知:個人群體的衰損、叁世的衰損、叁界六道的衰損、世出世間的衰損,完全歸咎于一個我愛執。

  在遭遇任何衰損時,應想這是我愛執的錯,不是他人的錯。我們之所以在漫長的輪回中受苦,就是因爲不認識“我愛執”的過患,還一直護持它。現在了知萬禍之根是我愛執,就應盡力摧滅這一痛苦之源,從而一勞永逸。

  因此,在衆多修心的法門中,都要求至心祈禱上師叁寶:自己能夠摧滅我愛執這個魔王。

  辰二、思惟一切利益歸于一“他愛執”

  以上每一條都可以從反面思惟他愛執的利益。

  時間上,不論過去、現在的利益,還是未來生生世世的利益;體性上,不論世間有漏的利益,還是出世間無漏的利益;總別上,不論各種分類的利益,還是總體的利益,不論個人的利益,還是家庭、社會、國家的利益;階段上,不論初發菩提心,還是中間修持六度,最終成佛,這一切都歸功于他愛執。

  正是因爲愛惜衆生:才會想救護他們,也才讓我們長壽;才會想解除衆生的饑寒而布施衣食,也才讓我們富裕。如是一一詳細思惟,才知道真正能給予自己無限利益的最大親人,就是“他愛執”。

  有位大德曾以生意來比喻利他,商人做生意總是想獲取利潤,但不一定都能獲利,這要觀待自己怎麼做。如果拿黃金換石頭,以馬換猴子,也是做生意,但不僅不會獲得利潤,反而會虧本。

  凡夫人也是爲了獲利才做生意,自以爲精明,其實並不聰明。雖然無始以來總想利益自己,認爲利益自己可以得到快樂,結果不但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反而將自己抛入了苦海。如果真想獲得自利,爲什麼不去利他呢?利他可以圓滿自利,這才是百分之百的獲利。

  總之,真正想修學大乘的人,應勵力修持這一精髓,努力觀修我愛執的過患與他愛執的勝利,並且持之以恒,直至自己能真正行持自他相換。

  《入行論》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佛因爲消除了“我愛執”、取修“他愛執”而成佛,欲證佛果者,理應投入修持這一究竟之法。

  卯五、以《攝頌》攝義

  

自他于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

  

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愛自即成衆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相換求加持。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余,

  

如風去來行取舍,由此發心求加持。

  

  

  

  子叁、發起之量

  【第叁,此心發起之量,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菩提心生起之量,如前“悲心生量”中引蓮花戒論師《修次初篇》所說:“由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爲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28]而得生起。”即通過修習大悲,“立誓救度有情而願求成佛”的菩提心,無需策勵便能自然生起時,就算是真正發起了無僞菩提心。

  

  上士道•儀軌受法

  

  

  子四、儀軌受法分叁:一、未得令得 二、已得守護不壞 叁、設壞還出之方便

  【第四,儀軌正受者。

  連接文:

  【如大覺沃雲:“欲修令此生,應勵恒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發。”若修心已,于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想要經由修持而令菩提心生起,則應恒時努力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應遣除貪欲和嫉妒,依發心的儀軌發起此心。”若修心之後,對發心獲得了定解,則應修持受菩提心的儀軌。

  有人問:依前面的修法引生菩提心即可,爲何還要以儀軌受持?

  這有極大的必要:一、以儀軌受持能令發心堅固;二、能披上菩薩弘誓铠甲;叁、能對犯戒的過失和受戒的功德,心中有所統計等。基于以上原因,應依儀軌受持發心。

  【此中分叁: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護不壞;叁、設壞還出之方便。

  醜一、未得令得分叁:一、所受之境 二、能受之依 叁、如何受之軌則

  【初中分叁: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叁、如何受之軌則。

  所受之境:傳授願心戒的阿阇黎。能受之依:堪能受持願心戒的所依身。如何受之軌則:受願心戒的儀軌。

  【今初

  首先宣說傳授願心儀軌的阿阇黎之條件。

  

寅一、所受之境分二:一、正說 二、斷疑

卯一、正說

  【覺沃于《尊長事次第》中僅雲“具相阿阇黎”,更未明說。

  阿底峽尊者在《尊長事次第》中只說了“具相阿阇黎”,此外再沒有明說需要具備哪些德相。

  【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相符順[29]

  昔日諸大德說:“具備願心、安住願心的學處仍不足夠,必須具備行菩提心的律儀。”這與勝敵論師的觀點非常一致。勝敵論師說:“應當前往具備菩薩律儀的善知識前。”其中明顯提到“具菩薩律儀”(傳戒阿阇黎在具足願心的基礎上,還應具備行心律儀)。

  《菩薩戒二十頌》說:“從彼具有勝智力,具戒上師前受持。”《入行論》說:“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道炬論》說:“賢師前受戒,通達戒儀軌,己持諸戒律,慈悲能傳戒,知此爲賢師。”“通達戒儀軌”:最初通達如何教誡弟子,並通達發心的儀軌、學處以及忏悔法。“己持諸戒律”:自己受持菩薩律儀,而且未曾損壞,具有戒律清淨之功德。“能傳戒”:並非語言不通,而能以自力傳授菩薩戒。

  

卯二、斷疑

  【《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聲聞爲作儀軌。

  《十法經》中說到,由他人使自己納受律儀而發心的阿阇黎中也有聲聞。這是說,經由他人勸化促使自己生起厭離心而受發心,並不是說由聲聞傳授儀軌。

  

寅二、能受之依

  【能受之依者,總…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