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謂天龍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爲此之依。】
能受願心戒的所依身,一般如勝敵論師所說:“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的身體和意樂。”即身體與意樂堪能發願菩提心的天、龍等有情,都可以成爲受願心戒的所依。
《無熱惱請問經》、《寶箧經》、《報恩經》、《海龍王請問經》等佛經中,說過六道中都有初發菩提心的有情。
【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于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爲生起、轉變意者。】
但此處的條件,按《道炬釋論》所說:“厭離生死,憶念死亡,具足智慧和大悲。”是指對上述道次第已經修心的人,即菩提心稍有生起、心相續已有轉變的人。
此處依隨《道炬論》,對受者的要求較嚴格。
寅叁、如何受之軌則分叁:一、加行儀軌 二、正行儀軌 叁、完結儀軌
【如何受之軌則分叁:一、加行儀軌;二、正行儀軌;叁、完結儀軌。】
受願心儀軌的由來:
彌勒、無著、世親、月官諸菩薩傳授菩薩戒時,並未單獨對願心作受戒儀軌,但阿底峽尊者明顯在受行心律儀之前撰造了受願心儀軌。昔日大德一致承許阿底峽尊者具有從彌勒菩薩傳來的竅訣,因此,實際上這也是無著菩薩的密意。因爲這是從彌勒菩薩代代相傳至阿底峽尊者的耳傳教授,並未形成文字(因爲是代代口耳相傳而來,所以未見有傳授願心儀軌的文字記載)。此處,宗大師依隨尊者的受願心儀軌,分爲加行儀軌、正行儀軌、完結儀軌叁部分。
卯一、加行儀軌分叁:一、受勝皈依 二、積集資糧 叁、淨修意樂
【初加行軌分叁:一、受勝皈依;二、積集資糧;叁、淨修意樂。】
受願心戒的加行儀軌,包括皈依、積資、修心叁方面的內容。“勝皈依”,指大乘不共皈依。
辰一、受勝皈依分叁: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 二、勸請皈依 叁、說皈依學處
【初中分叁: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二、勸請皈依;叁、說皈依學處。 今初】
巳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分五:一、莊嚴處所 二、安布塔像 叁、陳設供物 四、迎請聖衆及修七支供 五、遮止增減
午一、莊嚴處所
【遠離罪惡衆生[30]之處,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31]塗灑其地,以旃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
在遠離罪惡衆生的地方,善加整治地面,讓地面平坦清潔,以牛五物塗灑地面,再以栴檀等優質香水善加塗灑,並抛撒各種妙好香花。
午二、安布塔像
【設叁寶像[32],謂鑄塑等、諸典籍等、諸菩薩像安置床座[33]或妙棹臺[34]。】
安放叁寶像,即將釋迦牟尼佛的鑄像或塑像等、各種經書等、八大菩薩等諸菩薩像,安置在床、座或者妙好的棹臺上,並用各種鮮花以及精美的圖案嚴飾。
午叁、陳設供物
【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
懸挂幡蓋以及陳設香花等所有可供養的供品,又應准備音樂、飲食、各種莊嚴的供具,並以鮮花嚴飾大善知識的法座。
傳戒上師的座位應是以八大獅子擡起的高大法座,法座上有如意寶、勝利幢、傘蓋等嚴飾;而且,上師經過的道路上,應散布各種香花,羅列種種美麗的鮮花、珍寶等,地上也要用白土畫上許多八吉祥等吉祥圖案。
【諸先覺等又于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
昔日諸大德有的在受願心戒之前,通過供養僧衆、施食鬼類而積聚廣大資糧。
【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則應無諸谄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
如果沒有供品,應如《賢劫經》所說,用碎布等(如幹淨的沙子、一般的燈)也能供養;若有供品,則應內心毫無谄曲、殷重地尋求,廣興令同伴內心難以接受的大供養。
“廣興供養”:按傳統的說法,應拿出自己財物的叁分之一或六分之一作供養。
“心難容納”:供養隆重豐盛,以致同伴心中難以接受。當然,這應根據當地的經濟情況來決定。若條件好、人數多,則供養應力求廣大、勝妙;若條件差、人數少,則應隨分隨力供養。
【傳說西藏諸知識在莽宇[35]境及桑耶[36]等處,于覺沃前請發心時,覺沃教曰:“供養太惡不生。”】
據說當年西藏的善知識們在莽宇和桑耶等地,向阿底峽尊者請求傳授願心時,尊者教導說:“若供養太差,則生不起菩提心。”
【所供像中,須善開光大師[37]之像,必不可少。經典亦須《攝頌》[38]以上諸般若經。】
所供奉的聖像中,必須有已開光的大師之像,此必不可少。經典也須有《般若攝頌》以上的諸般若經(至少要有《般若攝頌》)。
午四、迎請聖衆及修七支供
【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衆,誦念叁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贊誦之。】
然後,按《尊長事次第》中所說,用心觀想迎請諸佛菩薩等聖衆,念誦叁遍供養雲陀羅尼,應唱各種偈頌贊頌叁寶功德。
迎請聖衆時須念:一切有情之怙主,降盡魔衆之天尊,萬法如是遍知者,諸佛眷屬祈莅臨。
供養雲陀羅尼:
納摩 納紮雅雅,納摩巴嘎瓦得,班匝薩 抓瑪日達呢,達塔嘎達雅,阿哈得叁雅桑波達雅,達雅塔,嗡班賊日班賊日瑪哈班賊日,瑪哈得匝班賊日,瑪哈波雅班賊日,瑪哈波德澤達班賊日,瑪哈波德曼卓巴桑劄瑪納班賊日,薩日瓦嘎日瑪阿瓦 納波效達納班賊日所哈。
【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39]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
其次,弟子應當沐浴並穿著幹淨、整潔的衣服,合掌恭敬谛聽。上師爲弟子開示福田海會的功德,令弟子從內心深處發起淨信,並且教導弟子觀想自己安住在每一位佛菩薩面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
弟子應當沐浴並換上潔淨衣服(出家比丘應穿著叁衣,以表示對受菩薩戒生起歡喜心)。爲了遣除魔障,應念誦心經等。上師在上法座之前,也要穿上新法衣、戴上班智達帽等,以表示大歡喜。
阿阇黎應以歸納方式宣講總的佛法,尤其是道次第的內涵,講述叁寶功德之後,還應宣說菩提心的利益。欲令菩提心生起,則須積資淨障,而積資淨障的扼要完全歸攝在七支供中,因此必須念修七支供。
午五、遮止增減
【先覺多雲:“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惟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
昔日大德多說:按龍猛、寂天的傳承,七支都要修習;慈氏、無著的傳承,則只修禮拜、供養二支。倘若修習忏悔,則必須追悔而令心不歡喜,然而菩提心必須具足踴躍歡喜才能生起。
這是說,如果七支全修,則其中的修忏悔支將與發菩提心須具歡喜心這一點相違。
【不應道理。】
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以下說明不合理的依據:
【大覺沃師于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于發心前明說七支。】
阿底峽尊者在發心儀軌以及律儀儀軌中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含攝了其余省略的部分。《尊長事次第》中,在發心之前則明顯說了七支。
【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另外,對方的根據若果真成立,即修習忏悔支等會成爲發心的障礙,則龍猛和寂天的傳承宗派中要求七支全修,也應承許其不能生起菩提心;然而,這顯然不合理,因爲在此傳承中已有無數人生起了菩提心。
巳二、勸請皈依分叁:一、祈求請白 二、殊勝皈依 叁、皈依儀軌
【第二者。】
午一、祈求請白
【次說于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爲菩提心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阇黎耶,今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
其次說到對于上師須安住佛想,所以應將上師觀爲真佛,以此勝解信禮敬、供養上師,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爲令發起菩提心而祈請說:如同往昔如來與入大地諸大菩薩,最初緣無上正等菩提而發起菩提心,我某甲也祈請阿阇黎,現在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
【乃至叁說。】
上述祈請句應重複說叁遍。
午二、殊勝皈依
“殊勝皈依”,指超勝下士和中士皈依的大乘皈依,具有殊勝…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