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20

  ..續本文上一頁的皈依境和皈依意樂。

  【次應爲授殊勝皈依,謂佛爲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谛,僧爲不退聖位菩薩,以爲其境。

  其次,阿阇黎應爲祈請者傳授殊勝皈依。在皈依境中,佛爲世尊,法是大乘的滅谛與道谛,僧爲不退轉的聖者位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

  【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爲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爲師,正歸于法,歸僧爲伴。具此總意樂。

  皈依意樂:從現在起乃至未現證大菩提藏之間,爲了救度一切有情之故,皈依佛爲導師,正皈依聖法,皈依僧爲助伴。應具備這一總的皈依意樂。

  皈依時間:從今乃至成佛之間。

  皈依之所爲或目的:爲了救度一切有情。

  皈依方式:一心立誓,以佛爲大師,以僧爲道伴,以聖法爲所修之法。

  【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

  特別應如《道炬論》所說“以不退轉心”,即應當發起猛利欲樂,令此皈依意樂任何時候都不退轉。(這並非僅于文字上虛說,而必須實修不退轉的皈依心。)

  午叁、皈依儀軌

  【威儀如前而受皈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寂靜離欲諸法衆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不退菩薩聖僧諸衆中尊。”如是叁說。

  按上述威儀而正受皈依,向阿阇黎陳白:“阿阇黎垂念我,我某甲從現在開始直至證得大菩提藏之間,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阇黎垂念我,我某甲從現在開始直至證得大菩提藏之間,皈依寂靜離欲諸法衆法中尊。阿阇黎垂念我,我某甲從現在開始直至證得大菩提藏之間,皈依不退轉菩薩聖僧諸衆中尊。”須重複說叁遍。

  【皈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余不同,皆如覺沃所造儀軌。

  此處,皈依叁寶每一寶之前所說的存念以及皈依法的文句,不同于其它儀軌,這些都是按照阿底峽尊者所造的儀軌而宣說的。

  巳叁、說皈依學處

  【皈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應爲說。

  解說皈依學處,即前面下士道所說的皈依二十條學處,在此阿阇黎也應爲弟子解說。

  以上加行儀軌的第一部分——受殊勝皈依完畢。

  辰二、積集資糧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于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積集資糧”方面,《發心儀軌》中對此也說到修持禮拜、供養等等,《釋論》中說憶念諸佛菩薩以及往昔和現在的善知識之後,應修七支供。

  “供養上師”方面,也應依前文所說的供養來了知。“七支供”,在《普賢行願品》和《入行論》文中,任選一種修習即可。

  辰叁、淨修意樂

  【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爲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修心”方面,《道炬論》說:“應先發起慈心,再觀照苦難有情而發心。”即必須令慈悲的所緣和行相都很明顯,均如前面七因果中所說。

  

卯二、正行儀軌分四:一、受願心之威儀 二、能否受願心和行心的差別 叁、受願心之儀軌 四、未獲得阿阇黎時如何受願心

  【正行儀軌者。

  辰一、受願心之威儀

  【謂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

  受戒者在阿阇黎面前,右膝著地或者蹲跪,雙手恭敬合掌而發願菩提心。

  辰二、能否受願心和行心的差別

  【如《道炬論》雲:“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爲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爲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舍,當依儀軌發此意樂。

  《道炬論》說:“應當以不退轉的誓願發起菩提心。”阿底峽尊者所造的《發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這些教證顯示,不只是憶念爲利有情願我成佛而發菩提心,而是內心緣所發的菩提心發誓,乃至未證大菩提之間絕不舍棄。應依儀軌發起如是意樂。

  此段強調:依儀軌發起的意樂,不僅僅是指憶念爲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而是指發起直至成佛之間絕不舍棄菩提心的誓願,也就是不退轉的誓願。

  以下首先說明能否受願心的兩種情況。

  【若于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如果對願心學處還不能修學,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爲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于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若以儀軌僅僅發起這樣的心念:爲利有情我當成佛,則不論發心者能否受學願心學處,都可以爲他傳授願菩提心。願心允許有這兩類。

  以上是說,不論能否修學願心學處,都可以爲他傳授願菩提心,但傳授行心則必須嚴格簡別。

  【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于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

  如果要以儀軌受行菩提心,若對學處完全不能修學,則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可爲他傳授行心戒。(受行心戒的前提,是對行心的學處都能修學。)

  【故有說雲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于衆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

  “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于衆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龍猛的傳戒儀軌,對所有能或不能受學學處的人,都可以傳授;無著的傳戒儀軌,適用範圍稍狹,只對能夠修學學處的人傳授。這是某一類人的觀點。

  所以,有人說龍猛和無著所傳的律儀儀軌,對衆人有可以傳授和不可傳授的差別,這是對其內涵不了解的大蒙昧。

  【複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40],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

  還有一類人撰造初學者的行法論,其中講到受行心的儀軌,讓受者數數受,但受戒者全然不知諸多總的學處及根本罪,也不曾爲其解說所學的差別,這樣使受行心戒成爲最大無義。(若不了知各種學處的差別,受戒之後日日犯戒,造集罪業,這樣受戒毫無意義。)

  引經證明上述觀點:

  【《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惟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

  《教授勝光王經》說:“如果不能修學布施等學處,也應讓他只發菩提心,如此能産生大量福德。”

  【依據此意,《修次初篇》雲:“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于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爲明顯。

  蓮花戒論師依據《教授勝光王經》的意義,在《修次初篇》中說:如果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則僅僅發心也能獲得廣大果利,故應以方便攝受使他發起大菩提心。

  這是說,若不能修學布施等學處,也可以發願心,但不能受行心戒。對此說得非常明顯。

  辰叁、受願心之儀軌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爲始乃至菩提,亦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

  受願心儀軌:唯願現在安住十方的一切諸佛菩薩垂念我,阿阇黎垂念我,我某甲今生及其它生中所有施性、戒性、修性的善根,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的善根,以這些善根,如同往昔如來、住大地諸大菩薩于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某甲從現在開始乃至成佛也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心,有情未度越者,我令其度越,有情未解脫者,我令其解脫,有情未得安慰者,我令其得安慰,有情未入涅槃者,我令其入大涅槃。

  宗大師在《菩薩戒品釋》中引注釋說:“未度而當度之”,指聲聞、獨覺未度越所知障,故而令其度越;“未解脫而令解脫”,指大梵天王等未解脫愚癡等二障的系縛,故而令其解脫;“未安者而安慰之”,指地獄衆生等未能出離痛苦,故而令其出苦;“未涅槃者令涅槃”,指有情未入無住涅槃,故而將其安立于無住涅槃。

  【如是叁說。

  這樣重複說叁次。

  【皈依儀軌及此[41]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

  在阿底峽尊者的皈依儀軌及受願心儀軌中,雖未明說須隨上師念誦,實際上必須這樣做。

  理由:《俱舍論》中講述居士戒的皈依時,要求受戒者必須隨阿阇黎重複念誦,無著菩薩在《菩薩地》中也要求受行心戒者必須重複隨念,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也說須隨阿阇黎祈禱而重複念誦儀軌文句。

  洛欽大譯師說:有些是以自力蘇醒大乘種性,有些以他力由聽聞而了知無上菩提的利益,有些是依靠加行力。受戒時應作叁種想:一、于阿阇黎作真佛想;二、于自己作如夢如幻想;叁、于一切衆生作父母想。

  辰四、未獲得阿黎時如何受願心

  【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阇黎者應如何受?覺沃所造《發心儀軌》雲:“若無如是阿阇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