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胜敌论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圆满身及意乐。”谓天龙等,其身、意乐堪发愿心者,一切皆可为此之依。】
能受愿心戒的所依身,一般如胜敌论师所说:“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圆满的身体和意乐。”即身体与意乐堪能发愿菩提心的天、龙等有情,都可以成为受愿心戒的所依。
《无热恼请问经》、《宝箧经》、《报恩经》、《海龙王请问经》等佛经中,说过六道中都有初发菩提心的有情。
【然此中者,如《道炬释论》说:“厌离生死,忆念死没,具慧大悲。”谓于前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
但此处的条件,按《道炬释论》所说:“厌离生死,忆念死亡,具足智慧和大悲。”是指对上述道次第已经修心的人,即菩提心稍有生起、心相续已有转变的人。
此处依随《道炬论》,对受者的要求较严格。
寅三、如何受之轨则分三:一、加行仪轨 二、正行仪轨 三、完结仪轨
【如何受之轨则分三:一、加行仪轨;二、正行仪轨;三、完结仪轨。】
受愿心仪轨的由来:
弥勒、无著、世亲、月官诸菩萨传授菩萨戒时,并未单独对愿心作受戒仪轨,但阿底峡尊者明显在受行心律仪之前撰造了受愿心仪轨。昔日大德一致承许阿底峡尊者具有从弥勒菩萨传来的窍诀,因此,实际上这也是无著菩萨的密意。因为这是从弥勒菩萨代代相传至阿底峡尊者的耳传教授,并未形成文字(因为是代代口耳相传而来,所以未见有传授愿心仪轨的文字记载)。此处,宗大师依随尊者的受愿心仪轨,分为加行仪轨、正行仪轨、完结仪轨三部分。
卯一、加行仪轨分三:一、受胜皈依 二、积集资粮 三、净修意乐
【初加行轨分三:一、受胜皈依;二、积集资粮;三、净修意乐。】
受愿心戒的加行仪轨,包括皈依、积资、修心三方面的内容。“胜皈依”,指大乘不共皈依。
辰一、受胜皈依分三: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 二、劝请皈依 三、说皈依学处
【初中分三: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二、劝请皈依;三、说皈依学处。 今初】
巳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分五:一、庄严处所 二、安布塔像 三、陈设供物 四、迎请圣众及修七支供 五、遮止增减
午一、庄严处所
【远离罪恶众生[30]之处,善治地基令其平洁,以牛五物[31]涂洒其地,以旃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浇洒,散妙香花。】
在远离罪恶众生的地方,善加整治地面,让地面平坦清洁,以牛五物涂洒地面,再以栴檀等优质香水善加涂洒,并抛撒各种妙好香花。
午二、安布塔像
【设三宝像[32],谓铸塑等、诸典籍等、诸菩萨像安置床座[33]或妙棹台[34]。】
安放三宝像,即将释迦牟尼佛的铸像或塑像等、各种经书等、八大菩萨等诸菩萨像,安置在床、座或者妙好的棹台上,并用各种鲜花以及精美的图案严饰。
午三、陈设供物
【悬挂幡盖及香花等诸供养具,尽其所有。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座。】
悬挂幡盖以及陈设香花等所有可供养的供品,又应准备音乐、饮食、各种庄严的供具,并以鲜花严饰大善知识的法座。
传戒上师的座位应是以八大狮子抬起的高大法座,法座上有如意宝、胜利幢、伞盖等严饰;而且,上师经过的道路上,应散布各种香花,罗列种种美丽的鲜花、珍宝等,地上也要用白土画上许多八吉祥等吉祥图案。
【诸先觉等又于先时供养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资粮。】
昔日诸大德有的在受愿心戒之前,通过供养僧众、施食鬼类而积聚广大资粮。
【若无供具,应如《贤劫经》说,其碎布等皆成供养。有者则应无诸谄曲,殷重求觅,广兴供养,令诸同伴心难容纳。】
如果没有供品,应如《贤劫经》所说,用碎布等(如干净的沙子、一般的灯)也能供养;若有供品,则应内心毫无谄曲、殷重地寻求,广兴令同伴内心难以接受的大供养。
“广兴供养”:按传统的说法,应拿出自己财物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作供养。
“心难容纳”:供养隆重丰盛,以致同伴心中难以接受。当然,这应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来决定。若条件好、人数多,则供养应力求广大、胜妙;若条件差、人数少,则应随分随力供养。
【传说西藏诸知识在莽宇[35]境及桑耶[36]等处,于觉沃前请发心时,觉沃教曰:“供养太恶不生。”】
据说当年西藏的善知识们在莽宇和桑耶等地,向阿底峡尊者请求传授愿心时,尊者教导说:“若供养太差,则生不起菩提心。”
【所供像中,须善开光大师[37]之像,必不可少。经典亦须《摄颂》[38]以上诸般若经。】
所供奉的圣像中,必须有已开光的大师之像,此必不可少。经典也须有《般若摄颂》以上的诸般若经(至少要有《般若摄颂》)。
午四、迎请圣众及修七支供
【次如《尊长事次第》说迎请圣众,诵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应赞诵之。】
然后,按《尊长事次第》中所说,用心观想迎请诸佛菩萨等圣众,念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应唱各种偈颂赞颂三宝功德。
迎请圣众时须念:一切有情之怙主,降尽魔众之天尊,万法如是遍知者,诸佛眷属祈莅临。
供养云陀罗尼:
纳摩 纳扎雅雅,纳摩巴嘎瓦得,班匝萨 抓玛日达呢,达塔嘎达雅,阿哈得三雅桑波达雅,达雅塔,嗡班贼日班贼日玛哈班贼日,玛哈得匝班贼日,玛哈波雅班贼日,玛哈波德泽达班贼日,玛哈波德曼卓巴桑札玛纳班贼日,萨日瓦嘎日玛阿瓦 纳波效达纳班贼日所哈。
【其次弟子沐浴着鲜净衣,合掌而听。尊长开示福田海会[39]所有功德,令其至心发生净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萨前,徐徐念诵七支供养。】
其次,弟子应当沐浴并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合掌恭敬谛听。上师为弟子开示福田海会的功德,令弟子从内心深处发起净信,并且教导弟子观想自己安住在每一位佛菩萨面前,徐徐念诵七支供养。
弟子应当沐浴并换上洁净衣服(出家比丘应穿着三衣,以表示对受菩萨戒生起欢喜心)。为了遣除魔障,应念诵心经等。上师在上法座之前,也要穿上新法衣、戴上班智达帽等,以表示大欢喜。
阿阇黎应以归纳方式宣讲总的佛法,尤其是道次第的内涵,讲述三宝功德之后,还应宣说菩提心的利益。欲令菩提心生起,则须积资净障,而积资净障的扼要完全归摄在七支供中,因此必须念修七支供。
午五、遮止增减
【先觉多云:“龙猛、寂天所传来者俱修七支,慈氏、无著所传来者,惟修礼拜、供养二支。若修悔罪,必须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踊跃欢喜方生。”】
昔日大德多说:按龙猛、寂天的传承,七支都要修习;慈氏、无著的传承,则只修礼拜、供养二支。倘若修习忏悔,则必须追悔而令心不欢喜,然而菩提心必须具足踊跃欢喜才能生起。
这是说,如果七支全修,则其中的修忏悔支将与发菩提心须具欢喜心这一点相违。
【不应道理。】
这种说法并不合理。
以下说明不合理的依据:
【大觉沃师于发心及律仪仪轨说“礼敬供养等”,以“等”字摄略。《尊长事次第》中,于发心前明说七支。】
阿底峡尊者在发心仪轨以及律仪仪轨中说“礼敬供养等”,以“等”字含摄了其余省略的部分。《尊长事次第》中,在发心之前则明显说了七支。
【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则龙猛及寂天派中,亦当许不生。】
另外,对方的根据若果真成立,即修习忏悔支等会成为发心的障碍,则龙猛和寂天的传承宗派中要求七支全修,也应承许其不能生起菩提心;然而,这显然不合理,因为在此传承中已有无数人生起了菩提心。
巳二、劝请皈依分三:一、祈求请白 二、殊胜皈依 三、皈依仪轨
【第二者。】
午一、祈求请白
【次说于师须住佛想,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阇黎耶,今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
其次说到对于上师须安住佛想,所以应将上师观为真佛,以此胜解信礼敬、供养上师,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令发起菩提心而祈请说:如同往昔如来与入大地诸大菩萨,最初缘无上正等菩提而发起菩提心,我某甲也祈请阿阇黎,现在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
【乃至三说。】
上述祈请句应重复说三遍。
午二、殊胜皈依
“殊胜皈依”,指超胜下士和中士皈依的大乘皈依,具有殊胜…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