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益归于一。
辰一、思惟一切过患归于一“我爱执”
上士道中,把一切痛苦、障碍、衰损,都归咎于我爱执。相比下、中士道的提法,这更深入、更切中要害。例如,受人毁谤时,思考造成痛苦的来源:未入道者认为是他人造成的,在外境上树立敌人,要进行报复;入道者都是持无害行,进入下士道,会认识这是过去毁谤他的等流果,应归咎于自己所造恶业;进入中士道,会认识这是过去起烦恼的果报,应归咎于自己的烦恼;现在修上士道,认为一切苦因苦果都是以我爱执造成的。真正的敌人,就是盘踞在心中的我爱执。
一、从现世思惟我爱执的过患
今生显现的任何不吉祥,都来源于我爱执。譬如:他人用刀砍杀我,要想这不是他的过错,而是我过去以我爱执伤害他的结果;他人破坏我的眷属,也不是他的错,是我以我爱执破他眷属的结果;今生贫穷,不能责怪外境,唯一是以我爱执不布施而贫穷的;今生多病,也要想到这是我爱执造成的。
总之,今生一切的过患都来自我爱执,这是真正损害我、让我不得安乐的敌人。所以,唯一要对我爱执生嗔,不应嗔他人。
二、人类所有的苦难都来自我爱执
进一步思惟:世界上发生的战争,团体间的竞争,人与人的冲突,都是以我爱执所引起的。由于过分爱惜自方,在得不到满足时,必然树对方为敌人,彼此争斗。一切灾荒、贫穷、疾病、家庭破裂、思想的诤论、宗派的对立敌视,也无不是由我爱执所引发的。没有谁让人们斗争,是我爱执让人们斗争的;没有谁侵夺人们的健康、福报、寿命,是我爱执让人们失去健康、福报和寿命。所以,三界最大的魔王,就是人们心头的我爱执。
三、一切六道苦难来自我爱执
比如,地狱众生长劫身陷刀山火海,这深重漫长的苦难,唯一是我爱执制造的;饿鬼终日饥渴不得受用,也是由我爱执悭吝不舍导致的。旁生、人、天、阿修罗中,任何不悦意的果报,都是以我爱执产生的。没有我爱执,不会感受微尘许的苦难。
四、自他三世苦患来自我爱执
先观察自己,无始至今,所遭受的三苦、八苦、六道无量诸苦,一一要归咎于我爱执。如果还不遣除,任其驻留心中,未来还会不断制造痛苦。所以,只有彻底摧灭这潜藏在内心的大怨家,才能一雪长劫被伤害、愚弄的深仇大恨。
与自己相同,十方无量世界中,所有凡夫众生过去、现在的苦难都是由我爱执造成的,若不摧灭我爱执,未来还会不断引生痛苦。所以,要发心帮助众生摧灭这个大魔王。
五、二乘的过患来自我爱执
声闻、缘觉不能远离寂灭衰损,不能断除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思议死、所知障,不能显现三身、四智、净土,都是我爱执的过患。以我爱执,不能为利有情而发菩提心,由此不能入大乘之门、成办大菩提果。
通过上述思惟,即知:个人群体的衰损、三世的衰损、三界六道的衰损、世出世间的衰损,完全归咎于一个我爱执。
在遭遇任何衰损时,应想这是我爱执的错,不是他人的错。我们之所以在漫长的轮回中受苦,就是因为不认识“我爱执”的过患,还一直护持它。现在了知万祸之根是我爱执,就应尽力摧灭这一痛苦之源,从而一劳永逸。
因此,在众多修心的法门中,都要求至心祈祷上师三宝:自己能够摧灭我爱执这个魔王。
辰二、思惟一切利益归于一“他爱执”
以上每一条都可以从反面思惟他爱执的利益。
时间上,不论过去、现在的利益,还是未来生生世世的利益;体性上,不论世间有漏的利益,还是出世间无漏的利益;总别上,不论各种分类的利益,还是总体的利益,不论个人的利益,还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利益;阶段上,不论初发菩提心,还是中间修持六度,最终成佛,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爱执。
正是因为爱惜众生:才会想救护他们,也才让我们长寿;才会想解除众生的饥寒而布施衣食,也才让我们富裕。如是一一详细思惟,才知道真正能给予自己无限利益的最大亲人,就是“他爱执”。
有位大德曾以生意来比喻利他,商人做生意总是想获取利润,但不一定都能获利,这要观待自己怎么做。如果拿黄金换石头,以马换猴子,也是做生意,但不仅不会获得利润,反而会亏本。
凡夫人也是为了获利才做生意,自以为精明,其实并不聪明。虽然无始以来总想利益自己,认为利益自己可以得到快乐,结果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反而将自己抛入了苦海。如果真想获得自利,为什么不去利他呢?利他可以圆满自利,这才是百分之百的获利。
总之,真正想修学大乘的人,应励力修持这一精髓,努力观修我爱执的过患与他爱执的胜利,并且持之以恒,直至自己能真正行持自他相换。
《入行论》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佛因为消除了“我爱执”、取修“他爱执”而成佛,欲证佛果者,理应投入修持这一究竟之法。
卯五、以《摄颂》摄义
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
他之求乐亦如我,自他等视求加持。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
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相换求加持。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
如风去来行取舍,由此发心求加持。
子三、发起之量
【第三,此心发起之量,如前已说,应当了知。】
菩提心生起之量,如前“悲心生量”中引莲花戒论师《修次初篇》所说:“由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28]而得生起。”即通过修习大悲,“立誓救度有情而愿求成佛”的菩提心,无需策励便能自然生起时,就算是真正发起了无伪菩提心。
上士道•仪轨受法
子四、仪轨受法分三:一、未得令得 二、已得守护不坏 三、设坏还出之方便
【第四,仪轨正受者。】
连接文:
【如大觉沃云:“欲修令此生,应励恒修习,慈等四梵住,应除贪及嫉,以仪轨正发。”若修心已,于其发心获得定解,当行受此之仪轨。】
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想要经由修持而令菩提心生起,则应恒时努力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应遣除贪欲和嫉妒,依发心的仪轨发起此心。”若修心之后,对发心获得了定解,则应修持受菩提心的仪轨。
有人问:依前面的修法引生菩提心即可,为何还要以仪轨受持?
这有极大的必要:一、以仪轨受持能令发心坚固;二、能披上菩萨弘誓铠甲;三、能对犯戒的过失和受戒的功德,心中有所统计等。基于以上原因,应依仪轨受持发心。
【此中分三: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护不坏;三、设坏还出之方便。】
丑一、未得令得分三:一、所受之境 二、能受之依 三、如何受之轨则
【初中分三: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轨则。】
所受之境:传授愿心戒的阿阇黎。能受之依:堪能受持愿心戒的所依身。如何受之轨则:受愿心戒的仪轨。
【今初】
首先宣说传授愿心仪轨的阿阇黎之条件。
寅一、所受之境分二:一、正说 二、断疑
卯一、正说
【觉沃于《尊长事次第》中仅云“具相阿阇黎”,更未明说。】
阿底峡尊者在《尊长事次第》中只说了“具相阿阇黎”,此外再没有明说需要具备哪些德相。
【诸先觉说:“具足愿心住其学处,犹非完足,须具行心律仪。”此与胜敌论师说“当往具菩萨律仪善知识所”,极相符顺[29]。】
昔日诸大德说:“具备愿心、安住愿心的学处仍不足够,必须具备行菩提心的律仪。”这与胜敌论师的观点非常一致。胜敌论师说:“应当前往具备菩萨律仪的善知识前。”其中明显提到“具菩萨律仪”(传戒阿阇黎在具足愿心的基础上,还应具备行心律仪)。
《菩萨戒二十颂》说:“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前受持。”《入行论》说:“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道炬论》说:“贤师前受戒,通达戒仪轨,己持诸戒律,慈悲能传戒,知此为贤师。”“通达戒仪轨”:最初通达如何教诫弟子,并通达发心的仪轨、学处以及忏悔法。“己持诸戒律”:自己受持菩萨律仪,而且未曾损坏,具有戒律清净之功德。“能传戒”:并非语言不通,而能以自力传授菩萨戒。
卯二、断疑
【《十法经》中,由他令受而发心者,说有声闻,是说由彼劝令厌离而受发心,非说声闻为作仪轨。】
《十法经》中说到,由他人使自己纳受律仪而发心的阿阇黎中也有声闻。这是说,经由他人劝化促使自己生起厌离心而受发心,并不是说由声闻传授仪轨。
寅二、能受之依
【能受之依者,总…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