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護心。
【即前經雲:“菩薩受用五欲塵,皈依佛法及聖僧,作意遍智願成佛,智者應知住戒度。”】
此即《般若攝頌》所說:菩薩雖然受用色聲香味觸五欲塵,但其內心皈依佛法僧叁寶,作意一切種智而誓願成佛,智者應知這位菩薩仍然安住于戒波羅蜜多中。
巳叁、若舍願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
【若棄如是所受之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
若棄舍如是所受的願菩提心,則須長夜無自在地馳騁于惡趣。
【《入行論》雲:“于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爲餓鬼因。”】
《入行論》說:譬如,對于少量的下劣物品,心中想要布施,但是之後卻不施舍,則說這是墮爲餓鬼的業因。
【“若于無上樂[56],至心請喚已,欺一切衆生,豈能生善趣?”】
若于佛果的無上安樂並非虛言,而是從心底深處已召喚宴請一切衆生,並且承諾:我要對你們普施暫時善趣及究竟成佛的安樂。如是發心之後,卻欺騙一切衆生,如此怎麼能轉生善趣?
心中想要布施乞丐一碗飯,之後卻不布施,如此尚且要墮餓鬼,更何況已發誓要給予一切有情無上佛果的安樂,如果舍棄承諾,其罪業將超過前者無數倍,怎能不墮惡趣?
巳四、當如糞聚中獲得如意寶王般歡喜
【是故此論又雲:“如盲于糞聚,獲得妙珍寶,如是今偶爾,我發菩提心。”】
所以《入行論》又說:如同貧窮的盲人在汙穢的糞堆裏,幸運地拾獲了稀有、珍貴、美妙的如意寶。同樣,福薄慧淺的我,今天竟然在上師叁寶的加持下,于此業惑感召的有漏身中,偶爾發起了稀有、珍貴、微妙的菩提心。這是何等幸運!我應日日抱持這顆如意寶,刹那不離。
比喻與意義對應:
“貧窮的盲人”,比喻貧無福德、盲無慧眼的凡夫。
“糞堆”,比喻由業惑所感召的不清淨五取蘊。“糞”比喻不淨。“堆”指色、受、想、行、識之多體法。
“稀有、珍貴、美妙的如意寶”:“難得”指無始以來未曾生起殊勝的利他心,今天能夠發起,可謂稀有難得。“珍貴”指菩提心超勝聲聞獨覺之一切功德。“美妙”是指從菩提心中將如願出現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利樂。
《入行論》此頌實際是修心的教授,教導我們應如下文所說而修。
【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爲希有,于一切種[57]不應棄舍。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刹那不舍。】
即應當時常思惟憶念:我得到此菩提心,極爲稀有!無論何時何地,縱然舍棄生命,也不應棄舍菩提心。進而應當特別緣此菩提心多次立誓,下至一刹那也不舍棄。即應較前更加增上自己的意樂,直至發起猛利誓願,下至一刹那也不舍棄。
辰二、學令增長分二:一、僅不舍願心尚不足夠必須令其增長 二、六時所作的儀軌內容
【第二者。】
第二,學令增長。譬如,學技藝時,若不斷練習就會增長功力。同樣,發菩提心是一種極殊勝、極具價值的大修煉,若每日堅持修六次,則能令願心不斷增長。
巳一、僅不舍願心尚不足夠必須令其增長
【如是不舍尚非滿足,須晝叁次及夜叁次,勵令增長[58]。】
僅僅不舍棄菩提心還不足夠,必須晝夜各修叁次,努力使發心輾轉增長。
每天念發心儀軌時都要念這一頌:
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輾轉益增長。
倘若不想成佛則無需多言,如果立志成佛度衆生,就一定要使菩提心生起,而且生起之後首先保證不退失,再令其輾轉增長。
菩提心是大乘之根本,若未如是實修,如何成佛呢?有哪尊佛的菩提心不圓滿呢?所以應當勤修菩提心這一根本。
巳二、六時所作的儀軌內容
論中宣說了廣、略兩種儀軌。
【此複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59]。】
上述受願心的儀軌,若能廣作就按那樣修習;如果不能,則應清晰地觀想福田,作種種供養,修習慈悲等,晝夜六次納受願菩提心。
【其儀軌者,謂“諸佛正法衆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爲利衆生願成佛。”[60]每次叁返。】
略儀軌中,前二句是修皈依,後二句是修發心。
其略儀軌即:“諸佛正法衆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爲利衆生願成佛。(乃至成就菩提之間,我永遠皈依諸佛、皈依正法、皈依聖僧。我以所修的布施等一切善根,爲利有情誓願成佛。)”每次按儀軌修叁次。
洛欽大譯師說:修習發心之因,是修慈悲;修習真實發心,是每日晝夜六次按照廣儀軌受持願心戒。爲了做好趣入菩薩行的准備,應先練習將自己的安樂和善根給予衆生,把衆生的痛苦和罪業取來代受,如此修習自他相換。
卯叁、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有情分二:一、修學不舍有情 二、心舍有情之量
辰一、修學不舍有情【學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雲:“如是攝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爾時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于此事亦應修學。】
《道炬論》和《發心儀軌》中宣說學處時,雖然沒有說到“不舍有情”,但《道炬論釋》說:“如是攝受不舍棄有情,是爲了菩提心的所緣及其利益、發心儀軌、共同增長以及不忘的緣故,應當守護。”文中將“不舍有情”也算在內,這與《道炬論頌》原文的意義並不相違。因此,對于“不舍有情”也應修學。
辰二、心舍有情之量
【心棄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爲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此義利。】
心舍有情之量:依靠有情對自己造作非理等事爲因緣,而生起如是心念:今後終究不對他作利益。
譬如,受到某人擾亂時,心中動念:今後我不再幫他遣除損害、成辦利益。乃至對一位有情這麼想,就是舍棄有情。
卯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叁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所謂修學積集二資,即以儀軌納受願心之後,每日應由供養叁寶等精勤積累資糧,這是能增上菩提心的因。
【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這條學處雖然未曾出現在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發心儀軌》以及《道炬釋》等可靠的教典中,但噶當派的大德們曾宣說了這條學處,宗大師觀察其有大利益,便將之歸入學處。
《普賢上師言教》中說:“不積累資糧而希望獲得成就,如同想從河邊的沙子中榨出油來一樣,就算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擠壓沙子,也不可能從中得到一點一滴油的成分。而想通過積累資糧來獲得成就則好似榨芝麻得油一樣,榨多少芝麻就會出多少油,哪怕是僅僅將一粒芝麻放在指甲上擠壓,它也會使指甲變成油漬漬的。”
積累資糧與成就有決定的因果關系。以精勤修積二資爲助緣,定能使菩提心不退並且輾轉增上。
寅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 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第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今初】
卯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分二:一、宣說黑白四法之出處 二、正說黑四法
辰一、宣說黑白四法之出處【《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中說:成就四種黑法,將導致菩薩在其它生中忘失發菩提心或令菩提心不現行;又成就四種白法,則能在未現證菩提之間世世不忘失菩提心或令菩提心現前。這就是願心的學處。
《寶積經》雲:“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謂爲四?欺诳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谄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爲菩薩四法失菩提心。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爲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谄曲;于諸菩薩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衆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爲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辰二、正說黑四法分四:一、欺诳親教等 二、于他無悔令生追悔 叁、說正趣大乘諸有情的惡名等 四、于他人所現行谄诳,非增上心
巳一、欺诳親教等
【四黑法中,欺诳親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當以二事了知。】
第一黑法——欺诳親教師、阿阇黎、尊重、福田,應從兩方面了知:一、對境;二、對此境由作何種事而成黑法。
【一、境:二師易知。言尊重者,謂欲爲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
一、在所欺诳的四個對境中,親教師與阿阇黎容易了知。所謂尊重,是指欲作饒益。所謂福田,是指雖不屬于師長但具有功德之人。這是堅慧論師在《迦葉問品釋論》中所說。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謂于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诳,則成黑法…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