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护心。
【即前经云:“菩萨受用五欲尘,皈依佛法及圣僧,作意遍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
此即《般若摄颂》所说:菩萨虽然受用色声香味触五欲尘,但其内心皈依佛法僧三宝,作意一切种智而誓愿成佛,智者应知这位菩萨仍然安住于戒波罗蜜多中。
巳三、若舍愿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
【若弃如是所受之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
若弃舍如是所受的愿菩提心,则须长夜无自在地驰骋于恶趣。
【《入行论》云:“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
《入行论》说:譬如,对于少量的下劣物品,心中想要布施,但是之后却不施舍,则说这是堕为饿鬼的业因。
【“若于无上乐[56],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
若于佛果的无上安乐并非虚言,而是从心底深处已召唤宴请一切众生,并且承诺:我要对你们普施暂时善趣及究竟成佛的安乐。如是发心之后,却欺骗一切众生,如此怎么能转生善趣?
心中想要布施乞丐一碗饭,之后却不布施,如此尚且要堕饿鬼,更何况已发誓要给予一切有情无上佛果的安乐,如果舍弃承诺,其罪业将超过前者无数倍,怎能不堕恶趣?
巳四、当如粪聚中获得如意宝王般欢喜
【是故此论又云:“如盲于粪聚,获得妙珍宝,如是今偶尔,我发菩提心。”】
所以《入行论》又说:如同贫穷的盲人在污秽的粪堆里,幸运地拾获了稀有、珍贵、美妙的如意宝。同样,福薄慧浅的我,今天竟然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于此业惑感召的有漏身中,偶尔发起了稀有、珍贵、微妙的菩提心。这是何等幸运!我应日日抱持这颗如意宝,刹那不离。
比喻与意义对应:
“贫穷的盲人”,比喻贫无福德、盲无慧眼的凡夫。
“粪堆”,比喻由业惑所感召的不清净五取蕴。“粪”比喻不净。“堆”指色、受、想、行、识之多体法。
“稀有、珍贵、美妙的如意宝”:“难得”指无始以来未曾生起殊胜的利他心,今天能够发起,可谓稀有难得。“珍贵”指菩提心超胜声闻独觉之一切功德。“美妙”是指从菩提心中将如愿出现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利乐。
《入行论》此颂实际是修心的教授,教导我们应如下文所说而修。
【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于一切种[57]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即应当时常思惟忆念:我得到此菩提心,极为稀有!无论何时何地,纵然舍弃生命,也不应弃舍菩提心。进而应当特别缘此菩提心多次立誓,下至一刹那也不舍弃。即应较前更加增上自己的意乐,直至发起猛利誓愿,下至一刹那也不舍弃。
辰二、学令增长分二:一、仅不舍愿心尚不足够必须令其增长 二、六时所作的仪轨内容
【第二者。】
第二,学令增长。譬如,学技艺时,若不断练习就会增长功力。同样,发菩提心是一种极殊胜、极具价值的大修炼,若每日坚持修六次,则能令愿心不断增长。
巳一、仅不舍愿心尚不足够必须令其增长
【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58]。】
仅仅不舍弃菩提心还不足够,必须昼夜各修三次,努力使发心辗转增长。
每天念发心仪轨时都要念这一颂: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
倘若不想成佛则无需多言,如果立志成佛度众生,就一定要使菩提心生起,而且生起之后首先保证不退失,再令其辗转增长。
菩提心是大乘之根本,若未如是实修,如何成佛呢?有哪尊佛的菩提心不圆满呢?所以应当勤修菩提心这一根本。
巳二、六时所作的仪轨内容
论中宣说了广、略两种仪轨。
【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59]。】
上述受愿心的仪轨,若能广作就按那样修习;如果不能,则应清晰地观想福田,作种种供养,修习慈悲等,昼夜六次纳受愿菩提心。
【其仪轨者,谓“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60]每次三返。】
略仪轨中,前二句是修皈依,后二句是修发心。
其略仪轨即:“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乃至成就菩提之间,我永远皈依诸佛、皈依正法、皈依圣僧。我以所修的布施等一切善根,为利有情誓愿成佛。)”每次按仪轨修三次。
洛钦大译师说:修习发心之因,是修慈悲;修习真实发心,是每日昼夜六次按照广仪轨受持愿心戒。为了做好趣入菩萨行的准备,应先练习将自己的安乐和善根给予众生,把众生的痛苦和罪业取来代受,如此修习自他相换。
卯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分二:一、修学不舍有情 二、心舍有情之量
辰一、修学不舍有情【学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
《道炬论》和《发心仪轨》中宣说学处时,虽然没有说到“不舍有情”,但《道炬论释》说:“如是摄受不舍弃有情,是为了菩提心的所缘及其利益、发心仪轨、共同增长以及不忘的缘故,应当守护。”文中将“不舍有情”也算在内,这与《道炬论颂》原文的意义并不相违。因此,对于“不舍有情”也应修学。
辰二、心舍有情之量
【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
心舍有情之量:依靠有情对自己造作非理等事为因缘,而生起如是心念:今后终究不对他作利益。
譬如,受到某人扰乱时,心中动念:今后我不再帮他遣除损害、成办利益。乃至对一位有情这么想,就是舍弃有情。
卯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所谓修学积集二资,即以仪轨纳受愿心之后,每日应由供养三宝等精勤积累资粮,这是能增上菩提心的因。
【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
这条学处虽然未曾出现在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发心仪轨》以及《道炬释》等可靠的教典中,但噶当派的大德们曾宣说了这条学处,宗大师观察其有大利益,便将之归入学处。
《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不积累资粮而希望获得成就,如同想从河边的沙子中榨出油来一样,就算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压沙子,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一点一滴油的成分。而想通过积累资粮来获得成就则好似榨芝麻得油一样,榨多少芝麻就会出多少油,哪怕是仅仅将一粒芝麻放在指甲上挤压,它也会使指甲变成油渍渍的。”
积累资粮与成就有决定的因果关系。以精勤修积二资为助缘,定能使菩提心不退并且辗转增上。
寅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今初】
卯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分二:一、宣说黑白四法之出处 二、正说黑四法
辰一、宣说黑白四法之出处【《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中说:成就四种黑法,将导致菩萨在其它生中忘失发菩提心或令菩提心不现行;又成就四种白法,则能在未现证菩提之间世世不忘失菩提心或令菩提心现前。这就是愿心的学处。
《宝积经》云:“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谓为四?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无疑悔处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辰二、正说黑四法分四:一、欺诳亲教等 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的恶名等 四、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巳一、欺诳亲教等
【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
第一黑法——欺诳亲教师、阿阇黎、尊重、福田,应从两方面了知:一、对境;二、对此境由作何种事而成黑法。
【一、境:二师易知。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
一、在所欺诳的四个对境中,亲教师与阿阇黎容易了知。所谓尊重,是指欲作饶益。所谓福田,是指虽不属于师长但具有功德之人。这是坚慧论师在《迦叶问品释论》中所说。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