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24

  ..续本文上一页。】

  二、于这些对境由作何事而成为黑法,即对以上任何一种对境明明知道还故意欺骗,则成为黑法。

  【欺诳道理者,《释论》[61]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

  欺诳的方式,《释论》中解释说:这些亲教师等师长出于悲悯心,问你是否犯了堕罪等时,你说妄语蒙骗迷惑他。

  【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

  古大德说:凡是以欺骗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都属于欺诳。

  【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但是“谄诳”并不属于此处的妄语,“谄诳”将在第四黑法中讲述。这一黑法必须是虚妄,因为《集学论》中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而能对治此一黑法的,即四白法中第一法(乃至以失去生命的因缘,下至戏笑也应断除对师长说妄语)的缘故。

  【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62],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如果在尊重前禀白某事,背后却又另说一事,谎称善知识已经同意,这也是弟子欺骗师长。

  即禀白善知识时存心欺骗,心想首先以这种方式说,等善知识同意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做。比如,怕上师不准假,就对上师说自己有病,背后又说上师同意我放假。这就带有欺骗的性质。

  小结:

  第一黑法:欺诳师长等。

  对境:亲教师、阿阇黎、尊重、福田。

  等起:明知是自己的亲教师等,而欲作欺骗。

  加行:说妄语。

  究竟:对境了知所说。

  巳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第二黑法,即在他人行善而无后悔心时,令他心生追悔。

  【于他无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

  “于他无悔令生追悔”也应从两方面了知:

  一、境,指其他修行善法而无追悔心的人。

  二、于对境作何事而成为黑法,即想让对方对不应追悔之处生起忧悔。

  “令起忧悔意乐”:心中想让对方生起忧悔的发心。“非悔处”是相对“悔处”而言:造恶是应追悔之处,故叫“悔处”;行善并非应悔之处,故叫“非悔处”。

  【《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

  《释论》中说:道友正安住戒律学处时,以谄诳心让他对某条学处糊涂。如此即造下第二黑法。

  比如,对出家人说:“非时不食没有功德,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这样做。”诸如此类,使他人对学处糊涂,都是“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上述二法(一、欺诳亲教等;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不论亲教师等是否受骗或道友等是否生起悔心,都属于犯罪。(换言之,对境没有受骗或未生后悔心也属于犯罪。)《释论》也是这样说。但《释论》中对第二种罪,说到“作后让他蒙昧”,即以方便令他人对善行糊涂,则不论对方是否生起忧悔心,都同属犯罪。

  小结:

  第二黑法: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对境:行善者。

  等起:明知对方是行善不具追悔之人,而想使他生起忧悔。

  加行:让对方生后悔心的加行已完成。

  究竟:已生后悔。(此观点是依据才丹夏仲的广论注释所说。)

  巳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的恶名等

  【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

  说正趣入大乘之有情的恶称、恶名、恶誉、恶赞等。

  【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明说,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

  这一黑法的对境,有的说是已由仪轨受了发心戒的人,有的说是先前曾发了菩提心而现已退失的人,也属于此处的境。这些解释和《宝积经》的意义相违,并不合理。《宝积经·迦叶问品》的《释论》中只说到“菩萨”,其它并没有明说,但在其它地方则多次讲到是具菩萨律学学处的具戒者。本论认为,“正趣大乘”似乎应当是指具足发心的人。

  这是说,“正趣大乘者”,以“正趣”简别不是发心之后又退失的人,而且“正趣”应从具足发心开始,虽然未以仪轨受发心戒,但发了菩提心也应包括在内,否则“正趣大乘”的范围就狭隘了。

  【于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

  对正趣大乘者作何种事而成黑法,即宣说恶名等。

  【由瞋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

  此黑法之“等起”,是由嗔心引发而宣说,这和《释论》的说法相同。

  【对于何境而宣说者,《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然了义者即可。

  对何种对象宣说,《释论》中说:“如果彼菩萨想要求法,信解大乘或想修学大乘,为了阻止他而宣说其恶名等。”只要对方了解所说的意义即可。

  以下辨明恶称、恶名、恶誉、恶赞的差别。

  【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

  所谓恶称,譬如说:“你的性格粗暴恶劣”,并没有明说是哪类过恶。

  【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

  恶名,譬如说:“你做了不净行”,这是分别说,即明说恶行的种类。

  【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63]行非梵行,广分别说。

  恶誉,譬如说:“你以如是如是的行相,做了不净行”,这是较前者更详细地分别宣说。

  【恶赞者,通于前三之后。

  恶赞,即在宣说恶称、恶名、恶誉任何一者之后,又说呵斥之语。

  【是《释论》解。

  以上“恶称”等是《释论》中所释。

  总之,“恶称”是笼统地说,“恶名”是分别说,“恶誉”是广分别说,“恶赞”是说时呵斥。

  譬如:说他是恶人,这是恶称;说他偷盗,是恶名;说他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种方式偷盗,是恶誉;说这些时使用呵斥的语言,是恶赞。

  以下是教诫。

  【此于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

  这种罪业对我们来说最容易现行,而且过失极其深重,这在前文中已大略宣说过。

  “前”,即下士道中宣说业力轻重的内容。比如,宣说粗恶语时,讲到“由其事故,粗恶语者,谓于父母等及余尊长”,“余尊长”中即包括发心菩萨。《亲友书》中说,对具有功德之对境造业,属于重业。在“福田门”中特别强调,菩萨是极具大力的善不善田,其中引用《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譬如,大肆抢劫南赡部洲一切有情的所有财物,虽然罪业极大,但相比之下,轻毁任何一位菩萨的罪业超过前者无数倍。若有人造下烧毁恒河沙数诸佛塔庙的滔天大罪,又有人对胜解大乘的菩萨起损害心,以嗔心宣说菩萨的种种恶称,则其罪业超胜前者无数倍。

  因此,对趣入大乘的菩萨应极其小心谨慎。倘若放逸,极易造下重罪。尤其僧团中有许多菩萨,凡夫肉眼不能了知谁是菩萨,如若放纵自己的烦恼,将不知造下多少堕落地狱的重罪!

  以下宣说对菩萨诋毁、嗔恚的过患。

  【又如菩萨起毁訾[64]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

  若菩萨对正趣入大乘者生起了诋毁心,则生起了多少恶念,就要在那么多劫中恒常住在地狱中。

  【《寂静决定神变经》说:惟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

  《寂静决定神变经》中说:唯除毁谤菩萨之外,其它罪业并不能使菩萨堕入恶趣。

  【《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65]。”

  《般若摄颂》中说:如果未获得授记[66]的菩萨以嗔恚心斗诤轻毁一位已获授记的菩萨,则其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心,就要在那么多劫中重新擐甲,发起精进。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

  随着生起多少念嗔心,就必须经历那么多劫重新修道,因此距离菩提极为遥远。(比如,生起一百念嗔心,则须再修一百劫。嗔心越多,离菩提就越遥远。)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灭除嗔心,若有嗔心现起,应立即努力忏除、防护。

  守护净戒的前提是诚信业果。若对业果生不起胜解信,想要守持净戒则十分困难。因此,奠定前行基础至关重要!

  以下教诫须灭除慈悲心的违品——嗔恚心。

  【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67]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

  此即《般若摄颂》所说:应当忆念此心不善妙,追悔以往的过失,防护以后不再犯。切莫爱乐这种不善心,而应修学无上胜妙的佛法。

  【若有瞋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若能灭除违缘瞋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

  如果有嗔恚心,则会直接障碍慈悲心,即先前已有的慈悲会变得薄弱,而先无的慈悲即使长久修习也难以产生。嗔恚是斩断菩提心的根本。若能灭除菩提心的违缘—…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