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霞婆瓦同爲博朵瓦格西的弟子,霞婆瓦也是朗日塘巴的弟子。
[26] 風息平等轉:叁摩地的一種境界。
[27] 覺沃有情:對有情的尊稱。
[28] 策勵:鞭策、勉勵。
[29] 極相符順:極其符合隨順,非常一致。
[30] 罪惡衆生:指猛獸、毒蛇和破戒衆生,尤其指破密宗誓言的衆生。
[31] 牛五物:指未落地的黃牛的糞、尿、乳、酥、酪。以牛五物塗灑地面,是古印度的做法,現在可采用一些合適的做法清淨環境。
[32] 叁寶像:佛法僧叁寶的形像——佛像、經書、菩薩像。
[33] 床座:指大座和小座。
[34] 妙棹臺:層級式供臺,可供一級級不雜亂地安布佛像、經書和大乘菩薩像。“妙”形容非常莊嚴,即有許多鮮花、珍寶、綢緞等莊嚴,令人賞心悅目。
[35] 莽宇:西藏阿裏地區的一部分,靠近尼泊爾。
[36] 桑耶:在拉薩近郊。
[37] 大師:指一切顯密佛法之源的釋迦牟尼佛。
[38]《攝頌》:《般若攝頌》,宋譯本名爲《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39] 福田海會:如海的諸佛菩薩大會。
[40] 造初發業行法論:撰造初學者修學儀軌的書。
[41] 此:指上述受願心的儀軌。
[42]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43] 出自唐譯《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
[44] 無間:沒有一刹那的間隔。
[45] 由種性門:由種性的方面。
[46] 倍輪王護:人間福德最殊勝的轉輪王,以福德力感召,日常有一千名護法神環繞守護他。而發起願心的菩薩福德更殊勝,有兩倍于轉輪王的守護,即有兩千名護法神守護。
[47] 藥叉:舊譯夜叉,譯爲能噉鬼等,此鬼能吃人、傷害人。
[48] 宅神:住宅中的神。
[49] 非人損惱:參照唐譯,即非人所作的傳染病和各類災難。
[50] 念無忘失:記憶力強,什麼事都不會忘記。
[51] 粗重:煩惱。
[52] 世間依:世間依怙——佛陀。
[53] 他勝罪:戒律中之根本罪,又稱邊罪。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複生,永被棄于佛門之外,故稱極惡。又此罪能破沙門戒體,令彼墮落,魔必得勝,故亦稱他勝;善法名自,惡法名他,以惡法勝善法,故犯者稱他勝罪。
[54] 獨勝:獨覺。“獨”指最後生不依止阿阇黎而獨自證果,“勝”即從生死中勝出。
[55] 二乘作意:小乘只求自己解脫的作意。
[56] 無上樂:無上佛果的安樂,以“無上”攝盡一切暫時的人天安樂。
[57] 于一切種:在任何情況下。
[58] 勵令增長:通過努力訓練而使發心增長。這需要精勤修習,並非不修就會增長。
[59] 六返攝受:晝夜各叁次受願菩提心。
[60] 此頌也譯爲:“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61]《釋論》:堅慧論師對《大寶積經·迦葉問品》的釋論。
[62] 聽許:聽任、允許、同意。
[63] 行相:此處指行事的相狀。
[64] 訾:诋毀、指責。
[65] 更擐甲:“擐甲”即穿上铠甲,比喻精進。“更擐甲”即再次發起精進。
[66] 授記:佛陀事先爲菩薩記別說:你將于某時在某國土成佛,名號如何,所化眷屬如何……
[67] 悔前防後:指忏悔,以“悔前”具備破惡力,以“防後”具備恢複力。
[68] 前等流種:以前的等流種子或同類種子。比如,現前願給予安樂的慈心來自前面的慈心種子,此種子就叫前面的等流種子或同類種子。
[69]《集論》:無著菩薩所著的《大乘俱舍論》。
[70]《寶雲經》:有些注釋中說,此處《寶雲經》應是《寶積經》,因爲《菩提道次第略論》和《集學論》中引用相同教證時都說是《寶積經》。
[71] 等:表省略的偈頌,即本論宣說皈依時,所引《叁摩地王經》中的一頌:“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72] 一時:按古印度時間製,一天二十四小時分成晝夜各叁時,即上午、中午、下午是晝叁時,初夜、中夜、後夜是夜叁時,一時即爲六時之一。
[73] 恩紮補底:原文的“因陀羅補底”應改爲“恩紮補底”。
[74] 初發心:對應勝解行地。
[75] 行諸行:對應一至七地。
[76] 中類善性學處:此處指發了願心,但尚未受學行心律儀的中間階段的學處。
[77] 因相:理由。
[78] 諸勝行:指殊勝的六度萬行。
[79] 堅實:實義、心要。
[80] 這段密續經文,《大日經》中譯爲:“大悲爲根,菩提爲因,方便爲究竟。”
[81] 支那堪布:“支那”即中國的古稱。“支那堪布”即唐朝一位名叫摩诃衍的和尚,主張初學者最初便無念放松而住,其所建立的宗派被稱爲無念和尚宗。
[82] 行品:布施、持戒、禮拜等行爲的品類。
[83] 原文“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應改爲“又有一類除毀謗方便而外”。
[84] 無能勝:梵語“阿逸多”,是彌勒菩薩的另一名號。
[85] 空解:通達空性的智慧。
[86] 大地菩薩:已入聖者地的一至十地菩薩。
[87] 此不動地:指八地。
[88] 此安住法門之流:指八地入根本慧定獲得上品法忍。
[89] 此法忍門:此處“法忍”指安住空性之入定,即無生法忍。
[90] 具牛糞水:古印度供曼陀羅時所使用的牛五物。
[91] 律咒:指別解脫戒和密乘戒。
[92] 摩怛履迦:直譯本母,譯爲論藏。菩薩論藏,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等。
[93] 有師法:有上師傳授的受戒儀軌。
[94] 無師法:沒有上師而自受的受戒儀軌。
[95] 正義:真正的意義。
[96] 兼說:連帶宣說。
[97] 最勝紹尊:一生補處的彌勒菩薩。“紹”即繼承之義。
[98] 損他:身語七支——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
[99] 所依事:指意叁支——貪、嗔、癡。
[100] 報一報二:他人損害一次,就報複一次;損害兩次,就報複兩次。
[101] 行迹:結果。
[102] 此二頌:指此頌和上一頌。
[103] 能趣大乘:是從因乘上說,即能趣入大乘的行爲。
[104] 功用散亂:由于用功做加行所引起的散亂。
[105] 余防爲得散:“余”,布施之外;“防”,防止、禁止;“爲得散”,爲了求得五欲而散亂。
[106] 他罵不報罵等:沙門四法。“等”字包括他怒不還怒、他打不還打、尋過不還報。
[107] 壞惡慧:惡慧或邪慧。
[108] 增上:針對這個方面。
[109]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八·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十九
[110] 白氎線:即白細棉線。“氎”音dié。
[111] 铦:鋒利,音xiān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