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滿願。
希求財富,卻不施舍衣食受用,不對叁寶、父母、尊長等功德田修習供養,反而加深悭吝習氣,盡管日日做發財夢,卻成了墮落餓鬼的前相。
希求健壯、有力,則應處處助人爲樂。這些不做,只希望別人服侍自己、凡事不願出力,以致沒有心力、體力、魄力。雖然希求力量,反而日漸下劣、羸弱,沒有能力。
希求通達所知法的智慧,則應敬法、供養法,對聖法謙虛地學習、思惟、請教。不修集這些能生智慧之因,反而輕法、慢法、謗法、舍法,生生世世將盲無慧眼。
總之,衆生雖希求安樂,卻處處造痛苦之因,目標不可能實現,還苦苦追求,讓人心生悲憫。
違害苦中複有八苦。
一、諸在家者妻子等事損減生苦。
指在家人的妻子、兒女、財産、地位等損減所引生的痛苦。
即在家人很需要、很執著的事物受到破壞、損害、衰減時,非常痛苦。
二、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生苦。
指出家人心中貪、嗔、癡的煩惱增益所引生的苦惱。
出家本來要盡量息滅貪嗔癡,減少相續中的煩惱,但以前世習氣或不如理修行等因緣,內心仍然受到各種煩惱的違害。
叁、饑儉逼惱之所生苦。
“饑儉”,是饑餓、匮乏,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
比如,生存壓力大,時時遭受缺乏衣食、支付不起房租等各類費用的痛苦。
四、怨敵逼惱之所生苦。
即自己有很多怨敵,比如,傷害自己身心的敵人,名利場上的競爭對手。因爲成爲敵人,關系緊張,苦惱也就隨之而來,只要怨結未解,就有遭受怨敵逼惱的痛苦。即使對方沒有實施傷害行爲,也對自己內心造成很大的緊張、壓迫。
五、曠野崄難迫迮逼惱之所生苦。
指環境造成的違害,就是身處曠野、危險地帶或因空間狹窄、擁擠不堪而造成的痛苦。
六、系屬于他之所生苦。
指沒有自由、受人控製所引生的痛苦。
比如,行動不自由、言論不自由、受用財産不自由等的痛苦。
七、支節[11]不具損惱生苦。
指殘疾人有度日艱難、生活不便、不能參與正常活動等的苦惱。
八、殺縛斫截捶打驅擯逼惱生苦。
受宰殺、捆綁、砍截、捶打、驅逐,由這些逼惱而産生痛苦。
隨逐苦中複有九苦。
“隨逐苦”是跟隨、伴隨之苦,有九種伴隨凡夫的痛苦。
依世八法有八種苦,一壞法壞時苦,二盡法盡時苦,叁老法老時苦,四病法病時苦,五死法死時苦。
依靠世間八種法有八種苦。前五即有漏蘊終究是敗壞之法、滅盡之法、衰老之法、病之法、死之法。雖然暫時沒有顯現,但終有一天會到來,一旦壞滅時,就感到痛苦。
“壞和盡”,指一切由因緣所造成的內外事物都是敗壞、滅盡的自性。對有情而言,即“老、病、死”,凡是有漏蘊,都要被老、病、死的叁把大火猛烈焚燒。
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時,要認識這些隨逐苦。比如,眼前一只活潑健康的小狗,它的五取蘊終將出現老、病、死相,這是緊隨它無法擺脫的。應在狗身上貼上“老、病、死”的標簽,在一切人身上貼上“老、病、死”的標簽,可以看出大地衆生都是一種苦相。
或者,看到一座高樓、一輛小車、一臺電腦時,要明白這是壞法、盡法,到壞、盡時,就有苦惱産生。
六無利苦,七無譽苦,八有譏苦。是名八苦。
“無利”:沒有如意的色、聲、香、味、觸;“無譽”:沒有好名聲;“有譏”:有譏諷。
世間本沒有永久的名利,再大的名利最後也像泡沫般破滅,到了缺少名利時,必定會引起很大的失落苦、憂苦,還會受人譏諷,內心備受折磨。
九希求苦,如是總說名隨逐苦。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有一種希求,隨之就有一種希求之苦,對輪回的希求不斷,希求之苦也將不斷。
深一點講,若對輪回圓滿有希求心,十二緣起中的能生支——“愛、取、有”就會不斷積聚,隨之將有無量生死,以有因必有果之故。
以上九種總的叫隨逐苦。有生,就有壞、盡、病、老、死苦隨逐;有名利,就有無利、無譽、有譏苦隨逐;有希求,就有生死苦隨逐。所以,凡夫人與苦相伴相隨。
一切種苦中複有十苦。
先說前五苦。
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一因苦,二受苦,叁唯無樂苦,四受不斷苦,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苦。是名五苦。
“如前說五樂”,即按《菩薩地·第叁十五卷》所說,菩薩安樂種種自利利他,以五種樂所攝,即因樂、受樂、苦對治樂、受斷樂、無惱害樂。
五樂所對治品即以下五苦:
一、因苦,即苦因,雖沒有苦,但成爲苦之因。這是因樂的所對治品。
衆生造非福業是苦苦因,造福業與不動業是壞苦因、行苦因。所以,不以叁主要道攝持,任造何業都是因苦。
二、受苦,是果苦,顯現果報時有苦的感受。這是受樂的所對治品。
叁、唯無樂苦,沒有快樂也是一種苦。這是苦對治樂的所對治品。
從止息或遣除了饑渴寒熱等苦惱的角度,即單從對治了苦的角度,安立爲苦對治樂。它的反面,單從未現前快樂的角度,叫做唯無樂苦。欲界凡夫身心缺少安樂,不必說無漏樂、有漏上界樂受,就連欲界五欲的樂受也難具足,因此具無樂之苦。
四、受不斷苦,即苦、樂、憂、喜、舍五有漏受還沒斷除的苦。除“滅想受定”之外的受不斷位,都稱爲苦。這是受斷樂的所對治品。究竟而言,有漏受全爲苦性。
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苦。
“家欲界結尋異生苦”,即家苦、欲界結苦、尋苦、異生苦。
“出離”所對治是家苦,出離家,趣于非家,從居家的樊籠中解脫出來,就遠離了家苦。
居家攝受妻兒、眷屬、財物,不能勤修正行,出離生死,所以是大苦。
“遠離”所對治是欲界結苦,斷除各種欲惡,證到初禅離生喜樂,有遠離樂。沒有入初禅,就有欲界諸結所生之苦,即內心被欲所纏,多造十惡業而生苦。
“寂靜”,指二禅以上的禅定止息了尋伺,遠離尋苦,有寂靜之樂。未修入二禅以上時,都有由各種尋伺引生的苦惱。
“菩提”,指畢竟遠離一切煩惱,對一切所知如實、平等地覺悟,這種樂是叁菩提的安樂。一般來說,未斷煩惱都在凡夫苦惱中。
以上出離等的四種樂叫無惱害樂。“叁菩提樂”,指一切煩惱粗重、一切五蘊無余寂滅的安樂;“出離、遠離、寂靜”本是能隨順菩提樂之因,因上安立果名,也叫無惱害樂。
凡夫墮在家苦、欲界結苦、尋苦、異生苦中,無非惱害,故是可憐愍者。
複有五苦,一逼迫苦,二衆具匮乏苦,叁界不平等苦,四所愛變壞苦,五叁界煩惱品粗重苦,是名五苦。
一、逼迫苦:諸多身心受逼迫之苦、被環境逼迫之苦,種種有壓力之苦。
叁、界不平等苦:地、水、火、風四界增盛不平等時,生起各種疾病之苦。
五、叁界煩惱品粗重苦:叁界煩惱種子隨逐不舍的行苦。
其余二苦,前文已述。
前五此五,總十種苦。當知是名一切種苦。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所緣境界。緣此境故,諸菩薩悲生起增長,修習圓滿。
以上一百一十種苦即是菩薩大悲的所緣境。由緣一百一十種苦,諸菩薩悲心未出生者能令出生,已出生者能令增長,已增長者能令修習圓滿。
在這之後,《菩薩地》說:“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種苦,于有情修悲心時,則爲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複能速證悲意樂淨,證入菩薩淨意樂地。于諸有情,獲得菩薩極親厚心、極愛念心、欲作恩心、無厭倦心、代受苦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
“極親厚心”:對待有情如大地般厚重的親愛心。“極愛念心”:極愛護、憐念衆生的心。“欲作恩心”:對衆生真心想做利益的心。“無厭倦心”:長時利他不覺厭倦之心。“代受苦心”:代衆生受苦的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調柔、自在、非常堪能的心。緣苦修悲能如此廣大地引發善心。
《菩薩地》又說:“菩薩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于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舍,無戒律儀而不能學,無他怨害而不能忍,無有精進而不能起,無有靜慮而不能證,無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菩薩由悲熏修自心,則能建立一切波羅蜜多的修行,到達菩提彼岸。
宗大師講述下士道修惡趣苦時,曾根據《入行論》贊歎修苦是能攝衆多修要的大綱要,這一點到上士道修悲時,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午四、若未通達則不獲聖者地道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爲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
按照上述“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及“大乘以大悲爲根本”的道理,善加辨別這些,以觀察慧思惟抉擇之後反複串習、護持,就會生起感受體會。
【若其知解未善分別,惟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
如果未能善加辨別這些道理,只是一味地勤修,略生一點感觸,則什麼地方也到達不了。
即只憑簡單想一想、生起一點感受,不可能進入大乘五道十地的境界。
比如修大悲,通過如理辨別,內心真正把大悲執爲大乘道的根本之後,再精勤觀修叁有衆生的苦惱,由此引生廣大平等的悲心,則是名副其實的大悲。
【修余事時皆如是知。】
修他法時,也要如此了知。
比如,修皈依、修業果、修出離心,都應當先以智慧辨別引起正見,然後持續不斷地串習,才能達到修量。只是稍作念修,則很難以真正轉變心相續。
首先引起正見,以正見攝持,持續地串習,才是牢靠、直接的修法,不會流于表…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