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10

  ..續本文上一頁面,變成影像般的修行。

  午五、慈悲生起之量

  【其悲生量者。

  【《修次初篇》雲:“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12],性相應轉[13],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修次初篇》說:如同可愛的孩子身體不安樂那樣,如果對一切有情欲遣其苦,具有這悲憫行相任運而轉,此時即是悲心圓滿,獲得大悲之名。

  【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爲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爲圓滿大悲體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這是說,在心中最疼愛的小兒有痛苦時,母親能産生多大的悲痛,即以此作爲悲心之量。如果對一切有情悲心都能任運而轉,說明此是圓滿大悲的體相。依此類推,了知大慈生起之量。

  【又彼論續[14]雲:“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爲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悲[15]

  《修次初篇》接著說:“由于修持如是大悲的力量,以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菩提爲自性的菩提心,不必策勵就能生起。”這是說能生願菩提心之因,需要上述這種大悲。

  換句話說,不必功用、欲拔衆生苦的大悲心生起時,以它爲因,爲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不必策勵便可任運發起。

  午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分五:一、初發心須具足如上之量 二、斷除獲得發心的增上慢後,將菩提心作爲教授中心勤修 叁、未生非造作菩提心之前,也可依儀軌受願行菩薩戒 四、以菩提心獲得佛果之理是中觀唯識大論所說 五、菩薩與聲緣修悲無量心之差別

  未一、初發心須具足如上之量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爲如是。

  因此要知道,大菩提心生起之量並非已經達到了很高聖道時的發心,而是說初發業者的發心即應有如此的水平。

  引教證明:

  【《攝大乘論》亦雲:“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是說最初發起菩提心的四種差別相。

  一、“清淨力”:具足菩提心以違品不能勝伏的善根之故,具有清淨力。

  二、“增上力”:以世世不離善知識的願力攝持的緣故,具有增上力。

  叁、“堅固心”:以善知識攝持終不舍棄菩提心的緣故,意樂堅固。

  四、“升進”:生生世世增上善根的緣故,向上升進。

  具有這四種功德相,則是真正的菩提心,這是菩薩在叁大阿僧祇劫的修道中,最初入下資糧道時實修的內容。

  【叁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攝大乘論》說到,叁無數劫中最初的菩薩也必須發起如是的菩提心,即資糧道菩薩在發心上也應具足如是之量。

  未二、斷除獲得發心的增上慢後,將菩提心作爲教授中心勤修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爲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爲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不以菩提心爲教授中心而善修習,追求余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

  因此,全然不知菩提心的方境(絲毫不了知發菩提心方面的事,不了知其中境界),而只是想:爲利一切有情,願我成佛;爲了成佛,我行持此善法。發起這一意樂,便生起大誤會,認爲我修得了菩提心,堅固增上慢。因此不把菩提心作爲教授中心善加修習,卻追求其它事,努力妄想跨越次第。這在了知大乘扼要的人看來,實爲可笑之處。

  以上談到由增上慢造成的不良傾向,就是自以爲具足菩提心而不善勤串習。

  有人想:既然如此,每次修善法之前就不必發菩提心了。

  駁斥:此處僅遮止誤認相似發心爲真實發心,並非遮止相似發心。如果生不起真實菩提心,又不發相似菩提心,則連相似發心的功德也不具足。因此,每次做善法時,至少要發起造作菩提心。

  【多經宣說諸勝佛子于多劫中,尚須執爲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惟能了知名者。

  許多佛經中都說到,殊勝菩薩尚且還要在多劫之中將菩提心執爲修持中心真實修學,何況僅在詞句上了解菩提心的初學者。

  【又此非說不修余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爲教授中心修習。

  再者,這並非說不必修持其它道法,而是強調必須將菩提心作爲教授核心來修習。

  未叁、未生非造作菩提心之前,也可依儀軌受願行菩薩戒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爲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

  雖然總的沒能生起前面所說的感受(不需造作便生起的感受),但如果善能了知大乘的學處,堅信大乘,也可以先發心正受菩薩律儀,其次再修習菩提心。

  【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于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然爲成就此法器故,于先亦須修衆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以《入行論》爲例,論中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其次在學習六度中的靜慮度時,才廣說菩提心的修法。然而,爲了成爲發心的法器,發心之前也要修習衆多善心,即思惟發心利益、七支供與皈依、修治身心、了解學處、發心欲護戒等等。

  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說:相續中沒有真正生起願菩提心時,按願心儀軌發心。又在《入行論》中說:沒有真正生起行菩提心時,按行心儀軌發心。阿底峽尊者、仲敦巴格西和宗大師等,皆隨同寂天菩薩的說法。

  真正要實修菩提心,多方面的前行基礎都要堅固。修成了法器再來實修菩提心就很穩當。因此,不能只以打坐前粗略地想一想“爲利有情願成佛”爲滿足。

  未四、以菩提心獲得佛果之理是中觀唯識大論所說

  以菩提心進道最終獲得佛果之理,爲大乘中觀及唯識大論中所說。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升進,名亦弗存。

  因此,在進道中,尚且有“修持空性見解,需要逐漸增進”的說法存在,但同等重要的菩提心也需要善加修習、上上輾轉增勝而令道升進,卻連說法也不存在。

  一般不了解聖道關要的人,對于空性都很重視,也知道在資糧道和加行道中需要逐步使空性的見解生起、圓滿,見道之後還要繼續進修;然而,對于修菩提心卻非常輕視,沒見到“菩提心需要不斷實修,當依修菩提心進入更高地道”的說法。

  【此于一切佛子惟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16]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17]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這在一切佛子唯一真實之道的《現觀莊嚴論》中,宣說了二十二種發心,應當按照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的道理獲得了知。

  《大乘莊嚴經論·發心品》中,同樣說到大乘的二十二種發心。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始于勝解行地、終至十地的諸種發心,與二十二種比喻對應,圓滿攝盡了一切大乘道的關要。”

  事實上,從資糧道開始直至成佛,都要菩提心和空性雙運來修持,只有雙修,才能一級級修上去。

  未五、菩薩與聲緣修悲無量心之差別

  從所緣、行相、思惟、作用、心力五方面來說明:

  一、所緣不同:小乘的悲無量心緣一切衆生,不能像菩薩緣分類無量的衆生。

  二、行相不同:小乘的悲無量心只是想從總的痛苦中救拔衆生、願其遠離痛苦,並非如菩薩具有荷擔拔除衆生苦之重擔的意樂。

  叁、思惟不同:小乘不會從無盡理門思惟衆生苦,菩薩則從十方、叁世、體性等衆多異門思惟衆生之苦。

  四、作用不同:聲緣修悲希求回報,菩薩發心唯求利他,發心上有廣狹的差別。

  五、心力不同:聲緣對利他有疲厭心,菩薩無論多久利他、做何種利他事業,皆無疲厭。

  巳叁、修增上意樂分四:一、真實修習之理 二、斷疑 叁、宣說彼等須護持、相續修習 四、必須相續修習的原因

  【第叁,修增上意樂者。

  午一、真實修習之理

  【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衆苦逼惱,雲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衆苦?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如上修習慈悲之後,應當想:噫!可愛的諸母有情如是缺少安樂、爲衆苦折磨,我要怎麼才能讓他們獲得安樂、解脫諸苦呢?由此便能荷擔救度衆生的重擔,下至語言中也要修心(不但從內心深處生起如是意樂,口中也要念誦這樣的誓詞,不斷使增上意樂強化)。

  小結增上意樂:

  一、體相:以串習大慈大悲的力量,引起由我一人承擔爲一切衆生遣除所有痛苦、將其安置于無…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