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11

  ..續本文上一頁上安樂的承諾之心,是增上意樂的體相。

  二、分類:由我直接遣除衆生痛苦之心;由我直接讓衆生獲得安樂之心。

  在《菩薩地》中還談到十五種菩薩的增上意樂,有最上意樂、遮止意樂、波羅蜜多意樂乃至俱生意樂等。譬如:菩薩對于佛法僧最上真實,生起了殊勝意樂,叫菩薩最上意樂;菩薩對于所受持的淨戒律儀,生起了殊勝意樂,叫菩薩遮止意樂;菩薩對于所修證的布施、安忍等波羅蜜多,生起了殊勝意樂,叫菩薩波羅蜜多意樂。

  叁、釋詞:增上意樂需要觀待當時的內容來解釋,此處特指大慈與大悲增強至殊勝的意樂。

  譬如,商人談生意,經過多次洽談後,決定必須按這種方式來承擔責任。同樣,菩薩通過修習,最後斷定由我來荷擔衆生離苦得樂的重擔,此承擔之心即是增上意樂。

  午二、斷疑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爲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爲有情成辦利樂。

  雖然前文修報恩時也大略生起了,但此處是說:僅僅産生願給予安樂、遣除痛苦的慈悲還不足夠,這是爲了顯示需要有慈悲,能引起“由我來爲有情成辦利樂”的增上心。

  午叁、宣說彼等[18]須護持、相續修習

  【又此非惟于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不但在正修時修習,而且修完後在行住坐臥等威儀中都要能憶念,這樣持續修習,修法的進步尤其大。

  【《修次中篇》雲:“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于一切威儀之中,于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

  《修次中篇》說:這是說修大悲,或安住定中修,或在一切威儀中修,總之,任何時候對一切有情都應修習。

  具體可按《華嚴經·淨行品》而修習,即正在做種種威儀時,隨六根趣入種種境界,相應發起種種大願,由此能將修心貫徹到日常生活中。

  比如,《淨行品》說:“涉路而去,當願衆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下足住時,當願衆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正身端坐,當願衆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以時寢息,當願衆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

  讀誦《淨行品》並且熟記在心,做任何事時,皆憶念與當時威儀相應的涅槃法,發願讓一切衆生獲得安樂、解脫,由此不間斷地把一切無記威儀轉爲道用,成爲修持慈悲、增上意樂的善巧方便。

  【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

  修悲只是其中一例,實際上,不論修習何等所緣行相,都要座上正修、下座護持,使其相續不斷。

  午四、必須相續修習的原因

  【如大德月大論師雲:“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爲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大德月說:這棵心樹從無始以來就一直爲煩惱苦汁所滋潤,不可能頓時變成甘美甜味,所以單憑一滴功德水有什麼利益呢?

  這是“杯水車薪”之意,以一杯水去救一車柴所燃起的大火,力量微小,無濟于, 事。

  【謂如極苦“嘀哒”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熏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

  譬如,極苦的“嘀哒”大樹,只用一兩滴糖水澆灌並不能讓它轉成甜味。同樣,無始以來煩惱的苦味一直熏染心相續,只憑稍稍修習慈、悲等功德,不會有任何成就,因此必須持續地串習。

  在“修法軌理”中,宗大師曾說:“所言修者,謂其數數于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修”,即反複讓心安住在善所緣上,護持好所緣行相,不讓它間斷。)蓋從無始,自爲心所自在,心則不爲自所自在,心複隨向煩惱等障,而爲發起一切罪惡。(無始以來,自己被分別心支配,卻不能駕馭自心,心又隨著煩惱等障礙轉,從而發起一切罪惡。無始以來心一直是這樣串習。)此修即是,爲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入善所緣。(“修”,即爲了讓心隨自己自在,能如願安住在善所緣上。)”

  以上點明了修的要點。顛倒心識是由無始串習所成,絕非一兩次修習就能轉變。

  在“聞法軌理”中,宗大師教誡說:這就像罹患嚴重的麻風病,手腳脫落,單靠吃一兩次藥全不濟事。我們無始以來恒受煩惱重病折磨,如果只依教授修習一兩次,根本不夠。因此,要對圓具一切道的支分精勤,如瀑布一般以觀察慧不斷思惟。

  審查自己的心態,無始以來念念只爲自己著想,即使有一點利他心,畢竟太微弱,只修一兩次慈悲心怎麼可能扭轉如此深重的習氣呢?西藏的無著菩薩都需要多年修菩提心,何況凡夫?所以,必須持續不斷地觀修。

  卯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分二:一、以信和欲引起發心之理 二、宣說以大悲爲因由自力發心殊勝

  【第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者。

  辰一、以信和欲引起發心之理

  【由如前說次第所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

  通過修持前面所說的次第,便能見到若欲利他則必須成佛,由此發起欲得佛果之心。

  以下便宣說爲了成辦利他必須求證菩提的根據:

  雖由修持發起了慈、悲、增上意樂,立誓救度衆生,但衡量身口意的所作,下至不能給予一位衆生圓滿的利益。不但一般凡夫,即便人天極具能力的轉輪王、帝釋、梵王也遠遠做不到;不但人天尊主,即便聲緣阿羅漢、凡聖菩薩雖有許多功德,但也無法圓滿成辦一切有情的所有利樂。因爲:一、因上,福慧二資糧未能圓滿;二、體性上,一切身口意的功德並未成就一切種智的自性;叁、作用上,不具足滅盡粗細勤作、任運成辦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業。

  所以,利他方面,唯有佛才具足圓滿成辦無量衆生暫時、究竟利益的最大能力。按《瑜伽師地論》所說,到了佛位,自己從輪涅粗細苦惱的怖畏中無余解脫,具有能將有情從一切怖畏中救度出來的善巧方便——身、口、意、業之功德任運自成,又具有大悲心,能對有恩無恩的衆生無偏平等地利樂。總之,佛陀具有無量智悲力功德,真正堪能圓滿利他,因此爲了利他必須上求佛果。

  【然僅有此猶非滿足。

  但僅有這方面的希求心仍不足夠,還應認識“自利也必須成佛才能圓滿”。由于見到他利與自利都必須成佛,而引起決志成佛的欲心。

  以下講“自利也必須成佛”。

  【如歸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叁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爲欲依,次于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按下士道皈依中所說,先應盡力思惟佛陀身、語、意、業的功德,增長對佛的清淨信,再由“信爲欲依”而對佛功德發起誠心求證之希欲,由此必能了知對自利而言,一切種智也必不可少。

  總之,由思惟佛功德,增長對佛的清淨信;由對佛功德的清淨信,發起成佛之欲。

  “數數思惟、憶念大菩提的功德”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憑著空洞的“大菩提”叁個字,就發起強烈的希求心。

  試想,若對大菩提沒有具體、深刻的了解,憑什麼生起強烈的希求心呢?因此,必須依靠《寶性論·菩提品》、《大乘莊嚴經論·菩提品》、《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等大論,對諸如大菩提遠離二障、具一切功德、由串習二資糧之因出生、大慈大悲普利衆生、四身五智等各種斷證功德,主動尋求了解,否則不容易引起對大菩提的希求心。

  辰二、宣說以大悲爲因由自力發心殊勝

  【能爲引生發心之因雖有多種,然悲爲勝,自力所發極爲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叁摩地經》所說。

  雖然能引發菩提心的因緣有多種,但以大悲最爲殊勝,以自力所發極爲殊勝。這是《修次初篇》中引用《智印叁摩地經》所宣說的。

  發心四因是種性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不厭患生死難行,四力是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其中,以悲心爲因的自力發心極其殊勝,七種因果教授正是以悲爲因而修發心的修法。

  卯叁、明所修果即爲發心分叁:一、發心總相 二、發心差別 叁、不廣說征難

  【第叁,顯所修果即爲發心者。

  顯示以上修的結果是發起世俗菩提心。

  辰一、發心總相

  【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

  大乘發心的總相,即《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也就是希求利他之欲和希求成佛之欲。

  辰二、發心差別

  【其差別者,隨順《華嚴經》義,《入行論》雲:“應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別,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

  發心的差別,在《入行論》中隨順《華嚴經》的經義說:如同想去和真正行動的差別,智者應了知願心和行心依次有如是的差別。

  【此說分爲願、行二種,異說雖多。

  此處說世俗菩提心分成願、行兩種,對此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比如,印度佛智論師認爲:凡夫的菩提心是願心,聖者的菩提心是行心。印度法友論師認爲:無儀軌而發心是願心,依儀軌發心是行心。還有論師認爲:下資糧道的發心是願心,其上的發心是行心。

  【然作是念:爲利有情,願當成佛或應成佛,作是願已,于施等行隨學未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是名願心,受律儀已,當知此心,是名行心。

  本論的觀點是:爲利有情願成佛,這樣發願後,不論是否修學過布施等行門,在未受菩薩律儀之前,此心叫“願心”;受了菩薩律儀之後,此心叫“行心”。(即以受菩薩戒爲分界,菩薩戒攝持前的發心…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