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安乐的承诺之心,是增上意乐的体相。
二、分类:由我直接遣除众生痛苦之心;由我直接让众生获得安乐之心。
在《菩萨地》中还谈到十五种菩萨的增上意乐,有最上意乐、遮止意乐、波罗蜜多意乐乃至俱生意乐等。譬如:菩萨对于佛法僧最上真实,生起了殊胜意乐,叫菩萨最上意乐;菩萨对于所受持的净戒律仪,生起了殊胜意乐,叫菩萨遮止意乐;菩萨对于所修证的布施、安忍等波罗蜜多,生起了殊胜意乐,叫菩萨波罗蜜多意乐。
三、释词:增上意乐需要观待当时的内容来解释,此处特指大慈与大悲增强至殊胜的意乐。
譬如,商人谈生意,经过多次洽谈后,决定必须按这种方式来承担责任。同样,菩萨通过修习,最后断定由我来荷担众生离苦得乐的重担,此承担之心即是增上意乐。
午二、断疑
【前报恩时虽亦略生,然此说者,仅生慈悲与乐离苦,犹非满足,是为显示,须有慈悲能引是心,我为有情成办利乐。】
虽然前文修报恩时也大略生起了,但此处是说:仅仅产生愿给予安乐、遣除痛苦的慈悲还不足够,这是为了显示需要有慈悲,能引起“由我来为有情成办利乐”的增上心。
午三、宣说彼等[18]须护持、相续修习
【又此非惟于正修时,即修完后,一切威仪皆能忆念,相续修习增长尤大。】
不但在正修时修习,而且修完后在行住坐卧等威仪中都要能忆念,这样持续修习,修法的进步尤其大。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于一切威仪之中,于一切时一切有情皆当修习。”】
《修次中篇》说:这是说修大悲,或安住定中修,或在一切威仪中修,总之,任何时候对一切有情都应修习。
具体可按《华严经·净行品》而修习,即正在做种种威仪时,随六根趣入种种境界,相应发起种种大愿,由此能将修心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比如,《净行品》说:“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
读诵《净行品》并且熟记在心,做任何事时,皆忆念与当时威仪相应的涅槃法,发愿让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解脱,由此不间断地把一切无记威仪转为道用,成为修持慈悲、增上意乐的善巧方便。
【悲是一例,随修何等所缘行相,一切皆同。】
修悲只是其中一例,实际上,不论修习何等所缘行相,都要座上正修、下座护持,使其相续不断。
午四、必须相续修习的原因
【如大德月大论师云:“心树自从无始时,烦恼苦汁所润滋,不能改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大德月说:这棵心树从无始以来就一直为烦恼苦汁所滋润,不可能顿时变成甘美甜味,所以单凭一滴功德水有什么利益呢?
这是“杯水车薪”之意,以一杯水去救一车柴所燃起的大火,力量微小,无济于, 事。
【谓如极苦“嘀哒”大树,以一二滴糖汁浇灌不能令甜。如是无始烦恼苦味熏心相续,少少修习慈悲等德,悉无所成,是故应须相续修习。】
譬如,极苦的“嘀哒”大树,只用一两滴糖水浇灌并不能让它转成甜味。同样,无始以来烦恼的苦味一直熏染心相续,只凭稍稍修习慈、悲等功德,不会有任何成就,因此必须持续地串习。
在“修法轨理”中,宗大师曾说:“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修”,即反复让心安住在善所缘上,护持好所缘行相,不让它间断。)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无始以来,自己被分别心支配,却不能驾驭自心,心又随着烦恼等障碍转,从而发起一切罪恶。无始以来心一直是这样串习。)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入善所缘。(“修”,即为了让心随自己自在,能如愿安住在善所缘上。)”
以上点明了修的要点。颠倒心识是由无始串习所成,绝非一两次修习就能转变。
在“闻法轨理”中,宗大师教诫说:这就像罹患严重的麻风病,手脚脱落,单靠吃一两次药全不济事。我们无始以来恒受烦恼重病折磨,如果只依教授修习一两次,根本不够。因此,要对圆具一切道的支分精勤,如瀑布一般以观察慧不断思惟。
审查自己的心态,无始以来念念只为自己着想,即使有一点利他心,毕竟太微弱,只修一两次慈悲心怎么可能扭转如此深重的习气呢?西藏的无著菩萨都需要多年修菩提心,何况凡夫?所以,必须持续不断地观修。
卯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分二:一、以信和欲引起发心之理 二、宣说以大悲为因由自力发心殊胜
【第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者。】
辰一、以信和欲引起发心之理
【由如前说次第所致,便见利他定须菩提,起欲得心。】
通过修持前面所说的次第,便能见到若欲利他则必须成佛,由此发起欲得佛果之心。
以下便宣说为了成办利他必须求证菩提的根据:
虽由修持发起了慈、悲、增上意乐,立誓救度众生,但衡量身口意的所作,下至不能给予一位众生圆满的利益。不但一般凡夫,即便人天极具能力的转轮王、帝释、梵王也远远做不到;不但人天尊主,即便声缘阿罗汉、凡圣菩萨虽有许多功德,但也无法圆满成办一切有情的所有利乐。因为:一、因上,福慧二资粮未能圆满;二、体性上,一切身口意的功德并未成就一切种智的自性;三、作用上,不具足灭尽粗细勤作、任运成办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
所以,利他方面,唯有佛才具足圆满成办无量众生暂时、究竟利益的最大能力。按《瑜伽师地论》所说,到了佛位,自己从轮涅粗细苦恼的怖畏中无余解脱,具有能将有情从一切怖畏中救度出来的善巧方便——身、口、意、业之功德任运自成,又具有大悲心,能对有恩无恩的众生无偏平等地利乐。总之,佛陀具有无量智悲力功德,真正堪能圆满利他,因此为了利他必须上求佛果。
【然仅有此犹非满足。】
但仅有这方面的希求心仍不足够,还应认识“自利也必须成佛才能圆满”。由于见到他利与自利都必须成佛,而引起决志成佛的欲心。
以下讲“自利也必须成佛”。
【如归依中说,由思惟身语意三事业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论说信为欲依,次于彼德发起诚心证得之欲,则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
按下士道皈依中所说,先应尽力思惟佛陀身、语、意、业的功德,增长对佛的清净信,再由“信为欲依”而对佛功德发起诚心求证之希欲,由此必能了知对自利而言,一切种智也必不可少。
总之,由思惟佛功德,增长对佛的清净信;由对佛功德的清净信,发起成佛之欲。
“数数思惟、忆念大菩提的功德”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凭着空洞的“大菩提”三个字,就发起强烈的希求心。
试想,若对大菩提没有具体、深刻的了解,凭什么生起强烈的希求心呢?因此,必须依靠《宝性论·菩提品》、《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等大论,对诸如大菩提远离二障、具一切功德、由串习二资粮之因出生、大慈大悲普利众生、四身五智等各种断证功德,主动寻求了解,否则不容易引起对大菩提的希求心。
辰二、宣说以大悲为因由自力发心殊胜
【能为引生发心之因虽有多种,然悲为胜,自力所发极为殊胜,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经》所说。】
虽然能引发菩提心的因缘有多种,但以大悲最为殊胜,以自力所发极为殊胜。这是《修次初篇》中引用《智印三摩地经》所宣说的。
发心四因是种性圆满、善友摄受、悲愍有情、不厌患生死难行,四力是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其中,以悲心为因的自力发心极其殊胜,七种因果教授正是以悲为因而修发心的修法。
卯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分三:一、发心总相 二、发心差别 三、不广说征难
【第三,显所修果即为发心者。】
显示以上修的结果是发起世俗菩提心。
辰一、发心总相
【总相如前所引《现观庄严》教义。】
大乘发心的总相,即《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也就是希求利他之欲和希求成佛之欲。
辰二、发心差别
【其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入行论》云:“应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别,如是智应知,此二别如次。”】
发心的差别,在《入行论》中随顺《华严经》的经义说:如同想去和真正行动的差别,智者应了知愿心和行心依次有如是的差别。
【此说分为愿、行二种,异说虽多。】
此处说世俗菩提心分成愿、行两种,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比如,印度佛智论师认为:凡夫的菩提心是愿心,圣者的菩提心是行心。印度法友论师认为:无仪轨而发心是愿心,依仪轨发心是行心。还有论师认为:下资粮道的发心是愿心,其上的发心是行心。
【然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或应成佛,作是愿已,于施等行随学未学,乃至何时未受律仪,是名愿心,受律仪已,当知此心,是名行心。】
本论的观点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样发愿后,不论是否修学过布施等行门,在未受菩萨律仪之前,此心叫“愿心”;受了菩萨律仪之后,此心叫“行心”。(即以受菩萨戒为分界,菩萨戒摄持前的发心…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