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变成影像般的修行。
午五、慈悲生起之量
【其悲生量者。】
【《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12],性相应转[13],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
《修次初篇》说:如同可爱的孩子身体不安乐那样,如果对一切有情欲遣其苦,具有这悲悯行相任运而转,此时即是悲心圆满,获得大悲之名。
【此说心中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许而为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运转,说为圆满大悲体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当了知。】
这是说,在心中最疼爱的小儿有痛苦时,母亲能产生多大的悲痛,即以此作为悲心之量。如果对一切有情悲心都能任运而转,说明此是圆满大悲的体相。依此类推,了知大慈生起之量。
【又彼论续[14]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而得生起。”此说能生愿心之因,须前所说如是大悲[15]。】
《修次初篇》接着说:“由于修持如是大悲的力量,以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菩提为自性的菩提心,不必策励就能生起。”这是说能生愿菩提心之因,需要上述这种大悲。
换句话说,不必功用、欲拔众生苦的大悲心生起时,以它为因,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不必策励便可任运发起。
午六、对菩提心遣除疑惑分五:一、初发心须具足如上之量 二、断除获得发心的增上慢后,将菩提心作为教授中心勤修 三、未生非造作菩提心之前,也可依仪轨受愿行菩萨戒 四、以菩提心获得佛果之理是中观唯识大论所说 五、菩萨与声缘修悲无量心之差别
未一、初发心须具足如上之量
【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
因此要知道,大菩提心生起之量并非已经达到了很高圣道时的发心,而是说初发业者的发心即应有如此的水平。
引教证明:
【《摄大乘论》亦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是说最初发起菩提心的四种差别相。
一、“清净力”:具足菩提心以违品不能胜伏的善根之故,具有清净力。
二、“增上力”:以世世不离善知识的愿力摄持的缘故,具有增上力。
三、“坚固心”:以善知识摄持终不舍弃菩提心的缘故,意乐坚固。
四、“升进”:生生世世增上善根的缘故,向上升进。
具有这四种功德相,则是真正的菩提心,这是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中,最初入下资粮道时实修的内容。
【三无数劫起首菩萨,亦须发起如是之心。】
《摄大乘论》说到,三无数劫中最初的菩萨也必须发起如是的菩提心,即资粮道菩萨在发心上也应具足如是之量。
未二、断除获得发心的增上慢后,将菩提心作为教授中心勤修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仅作是念:为欲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此义故我行此善。发此意乐便大误会,未得谓得,坚固所有增上之慢,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追求余事,励力欲想超迈多级。了知大乘扼要观之,实可笑处。】
因此,全然不知菩提心的方境(丝毫不了知发菩提心方面的事,不了知其中境界),而只是想:为利一切有情,愿我成佛;为了成佛,我行持此善法。发起这一意乐,便生起大误会,认为我修得了菩提心,坚固增上慢。因此不把菩提心作为教授中心善加修习,却追求其它事,努力妄想跨越次第。这在了知大乘扼要的人看来,实为可笑之处。
以上谈到由增上慢造成的不良倾向,就是自以为具足菩提心而不善勤串习。
有人想:既然如此,每次修善法之前就不必发菩提心了。
驳斥:此处仅遮止误认相似发心为真实发心,并非遮止相似发心。如果生不起真实菩提心,又不发相似菩提心,则连相似发心的功德也不具足。因此,每次做善法时,至少要发起造作菩提心。
【多经宣说诸胜佛子于多劫中,尚须执为修持中心而正修学,况诸惟能了知名者。】
许多佛经中都说到,殊胜菩萨尚且还要在多劫之中将菩提心执为修持中心真实修学,何况仅在词句上了解菩提心的初学者。
【又此非说不修余道,是说须将修菩提心,而为教授中心修习。】
再者,这并非说不必修持其它道法,而是强调必须将菩提心作为教授核心来修习。
未三、未生非造作菩提心之前,也可依仪轨受愿行菩萨戒
【总未能生前说领感,若善了知大乘学处,坚信大乘,亦可先为发心正受律仪,次乃修习菩提之心。】
虽然总的没能生起前面所说的感受(不需造作便生起的感受),但如果善能了知大乘的学处,坚信大乘,也可以先发心正受菩萨律仪,其次再修习菩提心。
【如《入行论》,先受律仪及菩提心,次于彼学六度之中,修静虑时乃广宣说修菩提心。然为成就此法器故,于先亦须修众多心,谓思惟胜利、七支归依、修治身心、了知学处、发心欲护。】
以《入行论》为例,论中首先受律仪及菩提心,其次在学习六度中的静虑度时,才广说菩提心的修法。然而,为了成为发心的法器,发心之前也要修习众多善心,即思惟发心利益、七支供与皈依、修治身心、了解学处、发心欲护戒等等。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说:相续中没有真正生起愿菩提心时,按愿心仪轨发心。又在《入行论》中说:没有真正生起行菩提心时,按行心仪轨发心。阿底峡尊者、仲敦巴格西和宗大师等,皆随同寂天菩萨的说法。
真正要实修菩提心,多方面的前行基础都要坚固。修成了法器再来实修菩提心就很稳当。因此,不能只以打坐前粗略地想一想“为利有情愿成佛”为满足。
未四、以菩提心获得佛果之理是中观唯识大论所说
以菩提心进道最终获得佛果之理,为大乘中观及唯识大论中所说。
【故进道中,修空性解须渐增进,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须善修上上转胜,令道升进,名亦弗存。】
因此,在进道中,尚且有“修持空性见解,需要逐渐增进”的说法存在,但同等重要的菩提心也需要善加修习、上上辗转增胜而令道升进,却连说法也不存在。
一般不了解圣道关要的人,对于空性都很重视,也知道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中需要逐步使空性的见解生起、圆满,见道之后还要继续进修;然而,对于修菩提心却非常轻视,没见到“菩提心需要不断实修,当依修菩提心进入更高地道”的说法。
【此于一切佛子惟一真道《波罗蜜多教授论》[16]中,宣说二十二种发心,从诸论师[17]解释此等进道之理,应当了知。】
这在一切佛子唯一真实之道的《现观庄严论》中,宣说了二十二种发心,应当按照诸论师解释此等进道的道理获得了知。
《大乘庄严经论·发心品》中,同样说到大乘的二十二种发心。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始于胜解行地、终至十地的诸种发心,与二十二种比喻对应,圆满摄尽了一切大乘道的关要。”
事实上,从资粮道开始直至成佛,都要菩提心和空性双运来修持,只有双修,才能一级级修上去。
未五、菩萨与声缘修悲无量心之差别
从所缘、行相、思惟、作用、心力五方面来说明:
一、所缘不同:小乘的悲无量心缘一切众生,不能像菩萨缘分类无量的众生。
二、行相不同:小乘的悲无量心只是想从总的痛苦中救拔众生、愿其远离痛苦,并非如菩萨具有荷担拔除众生苦之重担的意乐。
三、思惟不同:小乘不会从无尽理门思惟众生苦,菩萨则从十方、三世、体性等众多异门思惟众生之苦。
四、作用不同:声缘修悲希求回报,菩萨发心唯求利他,发心上有广狭的差别。
五、心力不同:声缘对利他有疲厌心,菩萨无论多久利他、做何种利他事业,皆无疲厌。
巳三、修增上意乐分四:一、真实修习之理 二、断疑 三、宣说彼等须护持、相续修习 四、必须相续修习的原因
【第三,修增上意乐者。】
午一、真实修习之理
【如是修习慈悲之后,应作是思:噫!此诸有情可爱悦意如是乏乐、众苦逼恼,云何能令得诸安乐、解脱众苦?便能荷负度此重担,下至语言亦当修心。】
如上修习慈悲之后,应当想:噫!可爱的诸母有情如是缺少安乐、为众苦折磨,我要怎么才能让他们获得安乐、解脱诸苦呢?由此便能荷担救度众生的重担,下至语言中也要修心(不但从内心深处生起如是意乐,口中也要念诵这样的誓词,不断使增上意乐强化)。
小结增上意乐:
一、体相:以串习大慈大悲的力量,引起由我一人承担为一切众生遣除所有痛苦、将其安置于无…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