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P21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以往所造的罪業,而失去利養、名譽,所以將自己的罪過隱而不露。覆是以隱藏過失爲特點。

  《法蘊足論》說:“雲何覆?謂有一類破戒、破見、破淨命、破軌範,于本受戒不能究竟,不能純潔,不能圓滿。彼既自覺所犯已久,作是思惟:“若我向他宣說、開示、施設、建立所犯諸事,則有惡稱惡譽,被彈被厭,或毀或譽,便不爲他恭敬供養。我甯因此墮叁惡趣,終不自陳上所犯事。”彼既怖得惡稱惡譽,乃至怖失恭敬供養,于自所犯便起諸覆、等覆、遍覆;隱、等隱、遍隱;護、等護、遍護;藏、等藏、遍藏;已覆、當覆、現覆,總名爲覆。”(戒律有破損、穿缺者自認爲所犯時間已經久遠,心想:“如果我向別人說出自己的罪過,就會招來惡名,被人诃責厭棄,就不能被人恭敬供養。我甯可因此墮落叁惡趣,也不願意自己陳述所犯罪過。”他因爲怖畏惡名乃至害怕失去恭敬供養,所以對所犯罪業生起由輕到重,由現前到將來的種種覆藏。)

  能障不覆,悔惱爲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

  覆的作用是能障礙不覆藏,會引發內心的悔惱,即心地不坦誠,在人前不肯說出自己罪過,將過失深深埋在心底。但這樣能讓內心自在嗎?有一種煩惱就會造成心理的一種痛苦,覆藏罪業的人雖然當時可以遮掩過去,但事後一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爲,就會後悔不已,引起內心極度的不安。因此造了罪業應當立即發露忏悔,不可以覆藏,如果將罪毒埋在心裏,內心就無法安定。

  凡夫損人利己的心態極其嚴重,對待自他的心態與采取的行爲方式,截然不同。好談他人的過失,唯恐傳得不廣,可是對自己的過失,卻絲毫也不願透露,想方設法都要保全自己的面子,由“我執”引發這樣一種惡相,這就是覆煩惱之相。其實人非完人,孰能無過,若能放下自己,坦誠發露,別人也會寬容、贊歎,自己內心也會輕松。假如一直隱藏在心,自己想起所作的罪行,就有負罪感,內心恐懼難以安定,豈不是苦了自己?何況如此下去,來世唯有惡趣可去。所以,如果不殲滅這個敵人,生生世世的前途,都會被它毀于一旦。

  4、雲何爲惱?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狠戾爲性。

  什麼是惱?惱是忿與恨進一步惡化的情緒。以忿、恨作爲先導,追思對境以往的過惡,觸及到現前不適意的境界,內心突然暴熱狠戾[75]起來,此即惱的體相。

  能障不惱,蛆螫[76]爲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狠戾,多發囂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惱的作用是能障礙不惱,會惡毒傷人。即追憶起以往對自己的損害,接觸到現前的厭惡境界,無法自控地從內心深處生起狠戾心,而且口出狂暴、凶狠、鄙惡刺耳的粗惡語,如同蜈蚣被觸惱後,會噴毒傷人一樣。

  以下引一段名叫阿浩的人的經曆,說明“忿、恨、惱體相的差別”。

  阿浩爲了發財,想偷渡到韓國打工,但偷渡船在海上漂泊了十多天,始終無法靠近韓國海岸。船艙內空氣稀薄,當時又是寒冬,阿浩受凍挨餓,疲憊不堪,最後虛脫昏死過去,被船主殘忍地抛入大海。還算幸運,阿浩被好心人救起,送到醫院搶救。一個多月之後,阿浩身體尚未恢複,無法打工掙錢。當時他身無分文,又無住處,無依無靠的他只能每天跪在街邊乞討,受盡屈辱,又擔心警察發現,成天魂不守舍。阿浩想起他的親叔叔幾年前,也到韓國打工,就設法打電話給叔叔,但是叔叔表示沒有時間看望他,也不願出錢幫助,阿浩聽完後忿怒地挂掉電話。

  如此阿浩過了數月的乞丐生活,每每想起自己悲慘境遇以及叔叔的絕情,阿浩內心的怨恨與日增長。一位親戚想調和這對叔侄的關系,就約他們到飯館吃飯,但在酒桌上,叔叔似乎毫無愧疚,侄子再也無法按捺住惱火,狠狠地用筷子打叔叔的頭,一腳踢翻酒桌,酒席不歡而散。

  此段中就有忿、恨、惱叁種煩惱的現行,阿浩在異國潦倒街頭,向親叔叔求助,竟然遭到拒絕,緣這不饒益境,阿浩的怒氣激憤而發,這是忿煩惱。以此因緣,阿浩一直懷恨在心,無法容忍叔叔冷酷的行爲,從此結下了不解的怨結,這是恨煩惱。多月以後,叔侄二人在酒桌上見面,以前面的忿恨作爲先導,阿浩想起以前被抛棄,又看見眼前這個無法容忍的人,頓時暴熱、狠戾起來,一定要施行報複,這是惱煩惱現行。

  5、雲何爲嫉?徇[77]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

  什麼是嫉?自己追求某種名譽、利養,無法忍受別人獲得圓滿,以妒忌爲性。

  能障不嫉,憂戚爲業,謂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不安隱故。

  嫉的作用是能障礙不嫉,有了嫉妒,內心不可能隨喜,只會引發憂戚。嫉妒者見聞到他人獲得財富、名聲、地位、恭敬時,內心深深憂戚,焦熱不樂,此嫉妒之心一起,心理頓時就會失去平衡,無法安住。

  如果進行一個人類煩惱的試驗,讓兩位億萬富翁在一起聚會,或者讓兩位美女一起參加晚會,或者讓兩位高材生同處一間辦公室,或者讓某體育競賽的冠亞軍一起出席新聞發布會,如此觀察他們身心的反應,大抵可以測出低劣者憂戚和優勝者驕慢的心態。

  嫉妒的種類無量無邊,只要不堪忍受他人的圓滿,都是嫉妒。我們處處可以見到對功德、相貌、財富、權力、服飾、恭敬、名聲、供養等的嫉妒,一見到他人興盛,自己內心就會焦熱,而且會生起尋求方便損壞他人的惡心。

  《法蘊足論》說:“有一類,見他獲得恭敬供養、尊重、贊歎、可愛五塵、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余資具,作是思惟:彼已獲恭敬等事,而我不得。由此發生諸戚、極戚,苦、極苦,妒、極妒,嫉、極嫉,總名爲嫉。”

  在觀察嫉煩惱時,可以比較一下,反觀自己,獲得榮耀時是否沾沾自喜?見別人捷足先登是否難以忍受,見到他就心生不歡喜?作爲凡夫,這樣的煩惱幾乎是在所難免。爲什麼同樣是獲得圓滿,落在自他不同的相續上,會有如此迥異的心態?根源就是我執。論中“徇自名利、不耐他榮”,此句中有“自”有“他”,道理就在此中,愛執自我時,自然無法忍耐他人的榮耀,引生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所以只有放下自我,隨喜他人、成全他人,才能具足德性。

  6、雲何爲悭?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悋[78]爲性。

  什麼是悭?悭是一種耽著財物與法的煩惱心態。其體相是內心耽著某種財物、世間技藝或者道法,不能慷慨施舍,以隱藏、吝啬爲性。

  能障不悭,鄙畜爲業,謂悭悋者,心多鄙澀,畜積財法,不能舍故。

  悭能障礙不悭,以悭貪而作鄙劣的畜積,以這種畜積無法成就自他二利,純屬愚癡的行爲,故以鄙劣形容。即悭吝者內心多有鄙澀[79],由此鄙澀而一再畜積財物或者法,不願與人分享。

  例如,有些中學生特別執著參考書,尤其是名校名師所編的參考書,更是視若寶貝。心想:通過這本參考書,掌握很多解題思路及技巧後,我就能超過班上其他同學,考得高分。于是就將書包上書皮,藏在書包裏,自己偷偷看,不輕易出示,更不可能借給同學參考。

  此例只是爲求得名聲、地位,而不肯施舍的知識悭,其實悭吝的種類無量無邊,只要是堅固執著某種所愛,不想施舍或與人分享,都是悭。比如,這房子屬于我,別人不能住,這是住處悭;這份工作屬于我,不能讓給別人,這是工作悭;老師只能表揚我,不能稱贊別人,即使稱贊別人,也不能超過我,這是稱贊悭;這項技術只有我懂,不傳外人,這是技術悭;這位上師只能我供養,別人不能供養,即便供養,也只能做二施主,大施主永遠是我,這是供養悭。諸如此類,觀察自他之時,就會發現處處都有悭吝。

  《順正理論》說:“令心悭著,說名爲悭,謂勿令斯舍離于我,令心堅執說名爲悭,耽著法財以爲上首,不欲離己,故名悭著。”

  7、雲何爲诳?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

  什麼是诳?诳是一種虛矯詭詐的心理,即爲了獲得利養、名聲,假裝具有功德,以詭詐爲其體相。

  能障不诳,邪命爲業,謂矯诳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

  诳有二種作用:一是能障不诳,欺诳成性之人,言行之間處處詐現威儀,佯裝具有功德,現代社會鼓吹人要表現自我,但若沒有道德修養,一般人最後多數淪爲矯诳者,讓人痛心;二是會引起邪命,矯诳者都是表裏不一,多數從事狡詐的邪命之事,出家人不修正當道業,爲人看相、算命、蔔卦等,也是屬于此類。《對法論》說:“詐現不實功德爲體,邪命所依爲業。”

  比如,某歌星開演唱會時,面帶迷人的微笑,從臺後款款而出,衣著華麗高貴,風度優雅,表情親切而熱情,聲音甜美而圓潤,邊走邊揮手問候歌迷:“大家好!我爲大家獻上一首歌,希望能把歡樂帶給大家。”她的歌聲滿含深情,其間還要走下臺和觀衆親切地握手、擁抱,歌迷們的情緒被挑得如癡如醉。一曲終了,歌星依依不舍地走出舞臺,眼裏隱隱含著淚花。

  演出結束後,歌星回到下榻的酒店,便迫不及待地數著大把鈔票,得意地想:今天又賺了十萬!

  這位歌星在舞臺上的一切表現,服裝、臺詞、表情、表示等種種行爲相都是詐現有德,其中心中只是追求金錢而已,毫無利他之心,由此可見诳煩惱醜陋的詭詐面目。

  論中說“爲獲利譽”,精確地道出了欺诳的目的。只要有名利之心,立即就會現前诳煩惱,學人可以客觀觀察:生意圈以及廣告界中,有幾個不诳?處處都在鼓說自己的商品;電視采訪時,被采訪者爲了樹立良好形象,滿口都是仁義道德;修行人向外求名聲,也會在信衆面前,顯現很有威儀、修行的樣子,或者結跏趺坐,故作深沈,或者假裝慈悲,私下卻散亂放逸。諸如此類,遇到境緣,矯揉造作,表裏不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