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以同類因産生不同果”的過失。
再分析“貪著自黨,嗔恚他品”的涵義。什麼是自黨與他品?從廣義而言,不僅是指補特伽羅,其實凡是一切相合自我心意、滿足自我的法都是自黨,凡是一切違反自我心意、不悅意之法都是他品,小至衣食、受用、環境、人、事,大到團體、宗派、見解、思想、民族、國家,都以自我的執著,而分成自黨與他品。一旦心前現起自黨,就會貪著不舍,而現起他品就會嗔恚排斥,這貪嗔的源頭就是執著自我。
比如一件貼身時髦的衣服,能美化自我的形象,就會執著這衣服爲自黨,貪著不舍。相反,如果能觀見無我,穿再美的衣服,也只是在無數微塵的集聚上包一層布,會生貪心嗎?既然無我,衣服能讓誰漂亮?沒有我,就不會有讓我悅意的衣服。如此觀察生活中的自黨,比如,對一輛小車、一棟別墅、一種飲食、一個可愛的人、一種文化、一首樂曲、一位崇拜的明星等等,肯定是心中現起悅意相後,生起“我喜歡”之念,然後耽著不舍,其根子就是我執,一旦自我消失,到底“誰”在喜歡呢?
曾經某縣城的一位首富,首先購買了奔馳,成爲當地一大新聞。此人爲了顯示闊氣,在買車的當天,戴著墨鏡,駕車來回巡遊城中的每一條街。這種對虛榮的貪執,根源就是我執,他這樣做唯一是爲了滿足自我,否則,如果是木頭人坐在奔馳中,不可能得意洋洋。
貪嗔二者關系密切,如同兄弟。嗔源自于貪,我們常說:“愛越深,恨越切”,因爲貪是對某法耽著不舍,如果另有一法障礙自我貪欲的實現,就會産生嗔恚。如同一只手要緊緊握住某物,如果有人搶奪或者障礙求取,另一只手就會揮拳出擊。我們內心的動作也是如此,“自我”不願舍離對境時,如果有外力造成妨礙、破壞,心執著越強,對這違逆境的抵觸心態也越強。比如,足球迷觀看世界杯足球賽的現場直播時,如果受人阻撓,就會爆發嗔怒。又如,天人墮落時會生起嗔心,産生大痛苦,追溯根源也是來自貪欲。存活的時候,天人對天界的五欲執著得厲害,失去這一切時,也就極爲痛苦。此情形如同吸毒,吸毒時深深陷在強烈的樂受之中,自我得到極大的滿足。但沒有毒品或有人阻止他吸毒時,就會生起強烈的嗔恚,爲了吸毒可以不惜摧毀一切。
此外,以薩迦耶見爲根源會引起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和懷疑。爲何如此?因爲凡夫基本上,念念都落在薩迦耶見中,對無我空性一無所知,這樣就可以斷定:乃至未聞思空性教法之前,不論他怎麼修道,所執之見始終不相違我執,種種行爲也不可能抓住對治我執這個重點。換言之,雖然會有各種外道或者類似外道的見解行爲,目的也是求解脫,但是以薩迦耶見攝持之後,都會落在戒禁取見與見取見之中。相反,假如對人無我有所認識,必定不會將這些千奇百怪的見解行爲執著爲最殊勝。
一般的人不要說修“無我”,連聽都沒聽過,他們認爲存在自我天經地義,以這種堅固的我執障礙,對開示無我的佛陀以及佛所說的四谛、業果、叁寶等,自然會猶豫,不能信受,因爲這和他內心深處的執著正好完全相反。或者說,因爲我執心強,念念執牢一個我,此時完全障蔽了智慧,如同盲人,不見真實的大師、叁寶、業果,對此會否定、懷疑。相反,若能增上無我的見解,自然對大師、叁寶、業果等會生起日益清晰的定解,就像逐漸消除眼翳後,自然明了一切顯現。
可見輪回的根在于我執,凡夫的一念一言一行都是圍繞著我執而進行。比如,常人一天的所思所行,無非是爲了得到財富、名譽、地位、異性,追求此等又都是爲了滿足“自我”,一日如此,一生也是如此,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人人都圍繞著“我”執在轉,輪回就此而形成。對凡夫而言,人生的意義就是實現“我”的圓滿,無論是地獄、旁生還是無色界天,都以“我”而存在。一旦“我”消失,就不會有業與煩惱,整個輪回也就隨之消亡。可見,執我,輪回立;不執我,輪回亡。因此,我們所有解脫的修行都應當圍繞破除我執而進行。
午叁、能生煩惱之因分七:一、所依 二、所緣 叁、猥雜 四、言教 五、串習 六、作意 七、攝義
【第叁能生煩惱之因分六。】
能生煩惱的六個因:所依、所緣、猥雜、言教、串習、作意。其中每一種因素,都要結合自心觀察,認識六因與煩惱之間能生所生的關系。
未一、所依
【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
生煩惱的所依就是煩惱隨眠,即潛伏在識田中的煩惱種子。
因爲煩惱未現行之前,是處在種子位,尚未蘇醒,所以稱爲隨眠。一旦值遇外緣,經過非理作意,因緣和合,就會不由自主地萌發煩惱。就像種子是萌生果實的所依,煩惱種子是能生煩惱的所依。《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說:“複次,煩惱品所有粗重隨附依身,說名隨眠,能爲種子,生起一切煩惱纏故。”
單以煩惱種子還不能生起現行,必須具有所緣與非理作意。
未二、所緣
【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
煩惱生起的所緣境,即能隨順煩惱生起的境界現前。也就是隨著某種境界的現前,會引發相應的煩惱。
具體來說:我們心前現前可愛境時,心一執著,貪心隨即就會生起;現起不可愛境時,嗔心就會引發;現前高大境時,就會嫉妒或者自卑;現前低劣境時,又會生起我慢以及藐視;現前平等境時,又會生起競爭之心;或者在觀衆面前,會狡詐谄诳。總之,隨著不同境的現前,會隨之生起不同的煩惱,此即“觸境生情”。相反,境界不現前,相應的煩惱就不會衍生,所謂“眼不見心不煩”就是這個道理。如此便知,隨順煩惱的境界現前,就是能生煩惱的所緣。
宋朝大儒程明道,年少時好打獵。後來他見到周濂溪先生,自認爲已經改了這個嗜好。周濂溪說:“你說得太容易了,其實只是潛伏,未發作而已,一旦萌動,還如以往一樣。”十二年之後,程明道偶然見到獵人,果然還有歡喜心,這才相信周濂溪所說不謬。這是煩惱隨眠遇到境界現前,就生起煩惱的例子。
凡夫的心如同一個大動物園,裏面睡著虎、狼、豬、雞、狐狸等。煩惱未現前時,如同野獸沈睡,看似風平浪靜,但是一旦遇到境界,就像野獸醒來。比如,隨順生嗔的怨敵現前,心中的老虎就會躍起,怒目圓睜;遇到隨順生貪的五欲境界,心中的雞立即就會亂飛;平常在非悅意非不悅意的一般境界當中,就像豬一樣愚蒙,顛倒執著。
未叁、猥雜
【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
猥雜者:猥即卑下、鄙陋,雜即混雜,能令心惱亂,趣向下流之法,就是猥雜。此處是指隨學惡友不善之人。
如何才能判斷誰是惡友誰是善友呢?單以外相很難辨別,即使表面的名聲、地位、外貌、語言等讓人覺得是善友,實際並不見得。關鍵要看此人對自己內心的影響。如果和他交往,會增上自己的貪嗔,或者令身心更散亂,這就是猥雜。相反,每次親近他,會讓自己內心得到淨化,更加明清,增上信心、精進等善心,這就是善友,能帶來善的影響,讓自己煩惱降低。
爲什麼猥雜會助長煩惱?因爲與人相處,自己身心會受之影響,如果惡友某種煩惱強盛,你隨學他,也會增上此煩惱。比如,電影銀幕中人物的言行,對觀衆起著示範作用,如果效仿,自己的心就會轉變。若是負面的言行,會讓人增上貪嗔等煩惱,若是正面的言行,也能讓人增上善心。
銀幕上光色與聲音組合的假象,尚且能影響自己,更何況現實生活中,有心識的惡友,其影響力更強。如果惡友的力量強大,所受的感染也會越深,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模仿、隨學他的見解言行,不知不覺就會被他同化而淪爲下流。比如,一位純樸的農村姑娘到大都市做保姆,女主人的生活方式成爲她追求的目標,相處的時間一久,她的內心就有變化,原先好的品德逐漸消失,變得愛慕虛榮、追求物質享受、喜歡打扮、內心不誠實。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猥雜必定會增上煩惱。
相反,如果依止善友,因爲他有清淨的見解、賢善的心理以及行爲,自己的內心會被他感化,心態、行爲會被他攝持而趣入正道。
以下舉一則公案說明:宋代潭州的福嚴良雅和尚,傾慕真如喆的標致可尚[82],但是不知他平常親近什麼人。一日,見他和大甯道寬禅師、蔣山贊元禅師、翠岩可真禅師同行,良雅禅師很欣慰,對真如喆說:“諸大士法門龍象,子得從之遊,異日支吾道之傾頹,新祖教之利濟,固不在予之多囑也。”(這幾位大士都是法門龍象,你能和他們相從交遊,日後拯救佛門的傾頹,彰顯祖道的利濟,就不用我再叁咐囑了。)由此公案,就能看出依止善友的重要。人的一生能有何等成就,和他跟什麼人隨學有絕大關系。
未四、言教
【言教者,謂聽聞邪法。】
言教者,就是聽聞顛倒之法。
判別邪法不是在外在形式上,而應在內心感受上判別。人人都希望離苦得樂,所以邪法也都鼓吹是安樂之道,但關鍵在于,依止某法是否真能獲得安樂?或者此法所標榜的是不是真實的安樂?
要獲得安樂,一定要造安樂之因,這個因就是善心,如果一法能讓你增上利他心,減滅貪嗔煩惱,這就是正法。相反,如果讓你煩惱增盛,我執增強,這就是邪法。關鍵要觀察內心的變化,如此才能真正辨明邪法與正法的差別。
凡是邪教都會聲稱:行持某種行爲可以獲得安樂;而不會說自己的教是讓人獲得痛苦的教。而且他們會製造僞證或假相,宣說相似的理論,動用宣傳工具或顯示有漏神通,加強影響力。如…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