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P35

  ..續本文上一頁明,分爲體性與差別兩部分。對體性有叁種不同承許,首先按照大小乘共許的觀點,闡述無明的比喻及意義。

  未一、大小乘共許的無明體性

  【初無明者,如《俱舍》雲:“無明如非親實等。”

  “無明”者,如《俱舍論》所說:無明如同非親或非實等。“非親”指怨敵;“非實”指虛诳。

  【此亦如說怨敵、虛诳,非惟遮無親友、谛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這就像說“怨敵”、“虛诳”,不是只遮除“親友”、“谛實”,或者與“親友”、“谛實”不同,而是說與“親友”、“谛實”相違的所對治品。

  “怨敵”是指親友的正對治品,而不是只排除親友的法,比如,陌生人就是親友之外的法,但不是怨敵。“虛诳語”也是指真實語的正對治品,而不是只排除真實語的法,比如绮語、粗惡語就是真實語之外的法,但並非虛诳語。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如是無明也不是只遮除能對治的明,或者排除明之後所剩余的法,而是與明相違的所對治品。因此,應定義無明是明的違品。

  “明”是指了達無我的涵義。在明之外,還有布施、持戒、了達暇滿的智慧等等,既不是無明,也不是明。因此,“明”唯一是指了達無我義的智慧,而“無明”是指不了達或倒執無我義,二者如同光明與黑暗,是相克不能並存的關系。

  此外應知,“無”不是指無分別心,而是指無對治;“明”不是指明分,而是指智慧之明。換言之,無明不是指無有分別心的明分,而是指無有能對治品——智慧之明。

  未二、持薩迦耶見爲無明之宗所許無明之體性

  【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

  此中,能對治的明,唯一是指真實明了人無我的涵義。與之相違的法,是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也就是緣著多體無常的五蘊計爲常、一、自在我的惡見。

  【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這是法稱論師所承許的。

  法稱、法護、清辨、月稱等論師依據《十地經》與《月燈經》,承許無明有見與非見二種,其中薩迦耶見屬于見。

  未叁、許無明與薩迦耶見並非一體之宗所許無明之體性

  【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爲未解心。

  無著、世親兄弟及多數小乘有部論師,則依據《稻稈經》、《辨別經》等教典,承許無明是倒執實義與蒙昧實義二者中的蒙昧實義。總之,是指邪解與未解二心中的未解心。

  【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爲覺無我慧。

  然而,上述二派都承許,與無明相違的首要對治是了達無我的智慧。

  在諸中觀論典及《釋量論》等中,都承許能破無明的對治唯是了達無我的智慧。此外慈悲、布施等都僅僅是對治無明的助緣,換言之,僅僅依靠慈悲等並不能破除無明。比如,按照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一體的宗義而言,當以智慧現見唯有多體、刹那的蘊,全無常、一的體相時,則必定破除倒執五蘊爲我的無明,如同日光出現必能破除黑暗。此外再沒有其他能破無明的對治。

  總之,法稱論師等承許無明是與證無我慧相違的顛倒邪解,無著兄弟等則承許無明是愚蒙不解無我義的未解之心。雖然二派認定的無明體性不同,但都承許無明的對治是證無我慧。

  午二、無明差別

  【又此愚蒙,《集論》[99]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

  而且,此無明愚蒙在《集論》中略分爲二種,即業果愚與真實義愚,也就是不解業果的愚蒙和不解無我的愚蒙。由這二者爲根源,造成了叁有一切衰損。

  問:有什麼必要認識無明的二種差別?

  答:認識了無明的二種差別,才能辨明善惡趣在根源上的差別。

  首先應當觀察以何根源造成了輪回的上下諸趣。如果不了解它的根源唯一是業果愚和真實義愚,就不會勵力尋求對業果和無我的認識。即使修行,也不能切中關要,在根源處狠下功夫。反之,能清楚地認識到造成輪回上下趣的根源,就會一心致力于對治這一根源。

  比如,經觀察認識到造成惡趣的根源是業果愚時,就會斷定下士修心的重點就在思惟業果上。經由數數思惟業果,引發對業果的深忍信,是成辦善趣增上生最重要的基礎,以此將成爲一切白法的根本。相反,不能破除業果愚,就必定受它牽製而墮入惡趣。進一步,經觀察認識到造成生死的根源是無我義愚蒙時,就能斷定,解脫道修心的重點是修習人無我。圍繞這一要點精勤修習,就是從根本起修。

  以下宣說二種無明的作用。

  【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由業果愚能招集墮惡趣行(業),由真實義愚能招集往善趣行(業)。

  緣起圖中畫了一個盲人走在危險的山道上,表示無明的體相。叁界衆生如同盲人,恒時處在不見業果及無我的愚蒙中造作不已。

  所謂業果愚,就是對“此是何業,將感何果”的因果律愚蒙不知。被業果愚所蔽就不能觀察自身有哪些行爲能感善趣樂,又有哪些行爲能感惡趣苦,由此必然在盲目中造作種種墮惡趣業。因此,業果愚是造集墮惡趣行的根源。比如時值末法的今天,人們都不相信善惡因果,被業果愚蒙蔽,肆意造作殺盜淫妄等種種墮惡趣業。

  問:已破除業果愚而尚未脫離真實義愚的期間,會造作何種業呢?

  答:破除了業果愚,就遮止了非福業的造作。但在隨真實義愚而轉的期間,必定會造作往趣善趣的福業或不動業。比如外道行者隨我執而轉,造作布施、禅定等,只是造集感善趣的生死業,並不能趣向解脫。

  總之,只有認識輪回是苦的自性,才會堅定地發心出離世間;只有了達原本無我,才能截斷輪回之根的我執。只有以出離心和無我正見攝持,才能遮除後有愛及不隨我執而轉,從而遮止造集有漏福業與不動業。

  巳二、行分叁:一、行之體性 二、行之差別 叁、無明緣行之理

  “行”,是指能造作自果五取蘊或後有的業。換言之,能感召後世五取蘊的因,即是行。

  午一、行之體性

  【行即是業。

  行就是業,以造作爲義。

  午二、行之差別

  【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後複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行”分爲能引惡趣非福業及能引善趣業二種。後者又有兩類,即能引欲界善趣(人天)的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色無色界)的不動業。

  在名言中辨明差別極其重要。具有如理的辨別,才會有正確的取舍。學習這一段時,要歸在自心上認識叁種業的體相,檢查自身以造作何業爲多。經仔細檢查,就能清楚自己未來的去處。

  如果希求來世生善趣,就衡量自己目前造業的狀況,如果善業多于惡業,就有希望生善趣,否則就必墮惡趣;進一步如果希求解脫生死,就應當衡量自己造了多少趣向解脫的業,由此可以判定是否有希望解脫。能將自心引向解脫的業,是由出離心和無我正見攝持的業。沒有這樣的業,就不可能趣向解脫。可以說,乃至未生起出離心及無我正見之間,內心恒時造集的是引生死業。

  緣起圖中畫了一名陶工,表示“行”。勤勞的陶工每天一早起來投入工作,用作坊中的泥、水、繩、火等,不停地製作種種陶器。叁界衆生都是輪回工廠中的“陶工”,其身口意是造作種種業的工具,而工作就是不斷地隨種種因緣,造集種種業。

  午叁、無明緣行之理

  這裏要觀察無明與行的關系。像我們每天無數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爲,都是以無明爲緣而發起造作的。比如,以不了知業果的無明爲緣,就會肆意地造作種種惡業;以不了知無我的無明爲緣,就會造成在行布施等時,念念執著有我,認爲我做得如何如何,由此就集起能引欲界人天的福業。

  當今世間,人類的行爲多是隨業果愚而轉。地球上數十億人,每天工作的內涵,就是用自己的身口意去造作千差萬別的非福業。出現這樣大量、猛利、快速造作非福業的根源就是業果愚。

  反面觀察也成立,如果對業果生起了勝解信,就能遮住這一切非福業的造作。例如,認識到爲貪求名利而造業,只有墮惡趣一途時,心中就自然生起恐懼,而能遮止這種自毀的行爲。因此,經由破除業果愚,就能遮住非福業的造作。

  進一步由觀察原本無我,就醒悟所謂分判自他、緣自黨起貪、緣他黨起嗔等等的心行毫無意義,修善法時念念執我完全是愚昧之舉,就像完全沒必要一直把花繩執爲蛇一樣。由生起這一認識,就會放下執我的心。因此,破除了真實義愚,就能止息一切隨我執而轉的造作,也就徹底停下了福業和不動業的造作。從此,日夜勤作生死業的陶工也就歇工休息了。

  總之,此處要認識流轉方面的“以無明爲緣生行”及還滅方面的“無明滅則行滅”這兩條規律。

  巳叁、識分二:一、識之體性 二、識之差別

  午一、識之體性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爲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爲意識。

  “識”是了知別別境的心。雖然經中說到六識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而此處的識,按照承許阿賴耶識的唯識宗而言,主要指阿賴耶識;按照不承許阿賴耶識的有部、經部或某些中觀師而…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