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七 四依法(一)

  四依法(一)

  一、總述

  1、四依法的內容

  很多佛經中提到過“四依法”,所謂“依”,即可靠、相信的意思。它告訴我們,在衆多佛經中,我們可以相信什麼、依靠什麼。

  對每個修行人來說,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修行方面,四依法的四個標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我們時常會發現,佛陀第一轉*輪、第二轉*輪與第叁轉*輪的佛經內容有所不同,甚至有表面上看似矛盾、沖突的地方。該怎樣去理解,如何辨別佛經的終極思想和暫時的方便說法,如何取舍了義和不了義佛經,這就是四依法所要诠釋的內容。

  2、四依法的順序

  不同佛經講“四依法”時,順序有點不一樣——有些先講“依法不依人”,有些先講“依義不依語”,但實質內容都是一樣的。

  按照《大涅槃經》的順序,“四依法”具體包括: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不論經典還是論典,只能依靠意義,而不能依靠語言;第叁、依智不依識。只有佛所證悟的智慧,才是可以依靠、相信、依止的。除了佛的境界以外,凡夫與登地菩薩的“識”——八識、六識等都不可靠,都不能相信。因爲從勝義谛的角度來看,它們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全都是錯誤的;第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3、四依法與聞思修的關系

  四依法與聞思修有著密切的關系:聽聞佛法的時候,要“依法不依人”;思維佛法的時候,要 “依義不依語”和“依了義經典,不依不了義經典”;修行的時候,則應當“依智不依識”。也即是說,修行的時候,不能修分別念,而應當修智慧。按理說,在沒有證悟的時候,一切都是我們的分別念,都沒有超出八識的範圍,全都是有漏的世俗谛,其中沒有證悟空性等真理。雖然就世俗谛而言,可以修出離心與世俗菩提心,但從勝義谛的角度來說,沒有什麼可以修的東西,光明空性必須在證悟之後才可以修,這就是“依智不依識”。

  這四個標准所涉及、延伸的內容非常豐富。比如依法不依人中的“法”,就包含了八萬四千法門,而其中的“人”,又含攝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整個《俱舍論》的內容,但因爲篇幅有限,所以此處只是簡單地予以講解。

  二、詳解

  (一)依法不依人

  概括而言,依法不依人有兩種不同的內容,一個是佛經上講的內容,另一個是論典中比較強調的內容。

  1、從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來看,“法”指的是法性——諸法的本性=空性+光明;“人”是指從凡夫到佛陀之間的所有人,包括聲聞、緣覺阿羅漢,登地以上的菩薩以及佛陀。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不依人,那是否連佛也不能依靠、不能相信?

  雖然從表面上看,佛陀是淨飯王的太子,是由血、肉、骨骼等構成的五蘊綜合體。甚至小乘佛教也認爲,佛的身體是有漏的。因爲有漏皆苦,故而佛陀的身體也屬于苦谛。普通衆生與十地以下菩薩的身體,更是血肉組成,屬于有漏苦谛,沒有什麼可靠的。

  大乘佛法認爲,在印度金剛座成佛、轉*輪的釋迦牟尼佛,只是當衆生福報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爲了度化衆生,便以衆生的福報與佛的願力等因緣相結合,而在衆生面前顯現出的一個化身——多世累劫精勤修行,在圓滿福慧資糧以後,示現成就,並任運自成地度化衆生——雖然這種化身與佛的法身有一定關系,但卻並不是佛的法身與報身,不是真正的佛,而是佛的一種形象。

  綜上所述,一切萬法,包括佛的化身在內,都是內心的顯現,都屬于世俗谛,隨時都會變化,是無常、如幻如夢、千變萬化的東西。唯一可靠的,就是從佛到普通衆生之間所有衆生的心的本性——如來藏空性。除此之外的其余諸法,都是業的顯現。惡的業力顯現出地獄、旁生等等;善的業力顯現出天人、菩薩、淨土、刹土等等。

  2、論典中比較強調的內容

  (1)何爲依法不依人

  本來經典和論典就沒有矛盾。經典強調的法性如來藏光明,論典中也承認。但論典所指的法不僅是如來藏空性,還包括教法和證法。教法指所有的經典和論典;證法是指戒定慧。

  在論典強調的依法不依人,也即學習和研究佛法的時候要相信、依靠正法或真理,而不能依靠人的名聲、地位、勢力的大小等等。要觀察此人所說的話是否符合佛法的內容,是否符合事實,符合就可以相信;如果發現其言談與佛法有所不符,則無論對方再有名聲、再怎麼樣也不能盲目聽隨。

  (2)公案

  撰寫《俱舍論》的世親大師,跟克什米爾的達摩巴吒論師學阿毗達摩(論)時,發現師父的見解有問題,故在自己撰寫的《俱舍論》中,表示了對師父見解的不滿,之後在《俱舍論自釋》中,也明顯地批評過達摩巴吒的觀點。

  世親大師講解《般若經》的時候,抱持唯識宗的觀點,但他的一位著名弟子的見解卻超過了世親大師,是以中觀觀點解釋《般若經》的。弟子站在中觀的立場去破上師的唯識宗觀點,就是依法不依人的具體體現。

  撰寫《集量論》等許多因明論著的陳那大師,是印度非常著名的論師。他依止的第一位上師,秉持犢子部的見解。犢子部雖然也屬于佛教,但卻是佛教聲聞十八部裏見解最低劣的,與外道的見解十分相似——承認不可思議的自我存在。陳那大師並沒有因爲自己的上師承認不可思議的自我,就隨聲附和、人雲亦雲,反而故意做出一些行爲來表示對上師觀點的不苟同。

  他白天打開所有的窗戶,四處尋找“自我”;晚上也在四周堆上木材點燃火,並脫光衣服坐在中間,然後虛張聲勢地假裝觀察自己的身體上有無自我。他的上師聞訊趕來,便問他在幹什麼,他裝模作樣地故意回答說:師父呀!我太愚蠢了!根本發現不了您所講的自我!我想是否被衣服遮蓋了,所以脫衣服尋找不可思議的自我。

  上師聞言,生氣地說:你竟敢諷刺我的見解,不許住在此處!陳那大師只好頂禮而辭。

  撰寫了《釋量論》等七部因明論著的法稱大師曾向陳那大師的一位著名門徒學習《集量論》。在聽第一遍的時候,對《集量論》的理解相當于他的這位師父;聽第二遍的時候,理解程度與陳那大師相仿;聽第叁遍的時候,便發現師父的觀點有誤,繼而告知師父,使師父日漸意識到自己見解的不足,故開明地允許法稱論師推翻自己的觀點,並鼓勵他撰寫《集量論》解釋,所以在《釋量論》中,可以看到法稱論師針對師父觀點的辯駁,這些都是依法不依人的生動事例。

  令人欽佩的是,這些上師絕大多數是心胸開闊的標准善知識,他們不但沒有因爲弟子的叛逆而不高興,反而允許弟子駁斥自己的論典,從而澄清了自己論典中的錯誤,以免誤人子弟。曆史上的衆多高僧大德以他們的行爲給我們做出了表率,明確地告訴後人,在佛法見解上,要依法不依人。

  希臘哲學家亞裏斯多德說過一句很出名的話:“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這就是跟依法不依人同樣的道理。

  (3)疑問

  這就捎帶出一個問題:我們的上師們也是人。顯宗密宗都強調,學佛離不開善知識,尤其是密法,更是非常強調善知識的重要性。既然依法不依人,是不是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凡是以人的身份出現的所有善知識,都是不可靠的呢?

  不是,論典的意思是指,講法者的身份並不重要,不論什麼樣的身份、地位、名氣、福報,只要口裏說出來的是正法,就可以執行;如果講法者所強調的內容違背了大乘佛法,即便他名聲蓋世、如日中天,也一概不能接受。

  那麼,如果自己的上師說的法、他的要求或者教誨與佛法有很明顯的沖突,我們該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呢?從密法的角度來說,弟子是不能違背金剛上師教言的。這與依法不依人的標准是否有沖突呢?

  有些人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首先不觀察而盲目依止上師,最後發現上師的行爲有問題,尤其是有違背大乘佛法的地方——以自私自利爲基礎,讓弟子做很多不如法的世間法等等時,我們做還是不做呢?

  密法要求我們,在沒有依止金剛上師前,一定要從方方面面嚴格觀察,看對方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標准。在沒有觀察的情況下,是不允許依止上師的。

  關于金剛上師的標准,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等論典裏講得很清楚。但末法時代要找一個所有的條件都具備的上師,可能很多人一生都找不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要對方能具備絕大多數的條件,尤其是最重要的條件,就已經很不錯了。在依止之後,就應該把上師當成佛來看待。

  依止是什麼意思呢?在小乘戒律裏,依止上師只需一個簡單的儀式,上師念誦叁遍儀軌,就成爲自己的依止上師,從此以後就要跟著這位上師學習。但密法強調,只要對方給自己灌了頂,或者是宣講了密法的續部、竅訣和修法,那就是自己的金剛上師或根本上師,不再需要其它儀式,這叫作依止。在依止上師後,無論發現再大的問題,心裏都不能對上師有侮辱、嗔恨之心,這也是密法的要求。具體詳情,可見《事師五十頌》與《功德藏》等論著。

  可現在學密的很多人,卻兩個要求都沒有做到。首先是根本沒有觀察上師就盲目地接受灌頂、接受密法竅訣等等;其次是在依止上師後,一旦發現上師稍微有一點問題,立即就對上師,甚至對整個佛法退失信心,甚而生起邪見。

  還有一種現象也會影響很多人的信心,此處有必要講一下:

  現在冒充的出家人、活佛、金剛上師比比皆是——只需花二百塊錢,就能在賣袈裟的商家置齊內外整套法衣,再把頭發一剃。藏傳佛教又沒有戒牒等手續,頭上也不燒戒疤,所以誰都可以裝出家人。漢地有些女的甚至頭發都不剃,藏在帽子裏,穿上尼姑的衣服,就在大街上要錢,這種情況時常可見。

  在此提醒諸位,這些人的行爲根本不能代表佛法或密法,我們大可不必因爲這些現象而對佛法失去信心。如果佛教經論要求、鼓勵人們去做不正當的事情,那是佛教的問題,而不是個人的問題,但佛教從來沒有這樣的教言,所以這些帳不能…

《慧燈之光七 四依法(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