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七 四依法(一)▪P2

  ..續本文上一頁算到佛教頭上,而只能算到個人頭上!

  有些人在世間法上可能很聰明,但在佛法的取舍上卻愚不可及。究其主因,就是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在《前行引導文》等許多論著當中,都講了依止上師的要求,以及依止上師後,如果發現問題該怎麼看待等問題,想必看過的人都應該很清楚。

  如果發現給自己灌過頂或傳過佛法的上師行爲有問題,則即使生不起信心,也千萬不要有邪見,這時要想:這是我自身的問題,是我的觀點或思考問題的方法有了偏差,因爲我的心不清淨,所以才會看到不清淨的事物。如果我的心清淨,怎麼會有不清淨的顯現呢?八地菩薩和佛有不清淨的顯現嗎?上師這樣做自有他的理由或密意,雖然暫時看來似乎違背了大乘佛法,但事後的結果卻可能是很好的,只是自己鼠目寸光看不到最終結果而已。如此說服自己,盡力將邪見、不好的看法壓製、控製住。

  但如果上師的言行真的嚴重違背了大乘佛法,自己實在無法說服自己,則暫時回避也沒有問題。另外,假如依止善知識很多年,卻在聞思修等各個方面沒有得到任何收獲;或者上師經常讓自己去做一些與修行或解脫沒有關系的世間法,即使自己不想做,給上師解釋也得不到諒解,自己的煩惱也因此而增長等等,也萬萬不得對上師生起邪見,但可以與上師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這是最好的選擇。

  但假若因此而對整個佛法和密法失去信心,則肯定是自己的錯誤,是根本沒有任何道理的大錯特錯,只能證明自己的淺薄與情緒化。

  總而言之,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上師的要求與佛法發生沖突,自己也不能確定上師是卓越的成就者,或具有不造作的菩提心者,則應該按照佛經的標准,根據佛的教誨去做。

  如果上師是名副其實的成就者,則即使他的要求與佛經在表面上有所違背,我們還是應該按照上師的要求去做。因爲真正的修行人或成就者永遠不會說出真正違背佛語的話,即使表面上有沖突,其結果也絕不可能有沖突,所以,這種做法也是依法。

  這是毫無疑問的,很多公案都說明了這一點。當年帝洛巴就讓那諾巴去偷農民吃過的一碗粥。雖然那諾巴是大名鼎鼎、成就卓著的比丘、修行人、智者,但他也毫不猶豫地去偷了。表面看來,他犯了偷盜罪,但那諾巴明白,他上師不可能讓他無緣無故地去做偷盜等低俗的行爲,其中一定有密意。正因爲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才使那諾巴最終取得了無上的成就。

  當年米拉日巴苦苦地求瑪爾巴傳法,瑪爾巴不但不傳,還讓米拉日巴給他的兒子蓋房子。這邊蓋完了那邊又蓋一間,那邊蓋完了這邊又蓋一間,蓋完了全部拆掉又重新蓋。

  表面上看,這是非常自私的行爲,不符合大乘的慈悲理念,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卻是非常特殊的調服弟子的方法。如果沒有這些經曆,也許米拉日巴也不會有後面的卓越成就。但我們不能因爲這個公案,就認爲所有所謂的上師、活佛、成就者都應該這樣。記得米拉日巴離開上師的時候,瑪爾巴就語重心長地告誡米拉日巴:以後你調服弟子的時候,不能采用帝洛巴調服那諾巴和我調服你的這一套方法,因爲很多低等根機的人接受不了。

  當然,像法王如意寶這樣的上師,我們絕對可以不假思索地按他老人家的教言去做,無需理由、無需考證。但一般的普通上師,即使他自稱是大活佛的轉世、成就者、空行母等等,曾經也給自己灌過頂、傳過法,但違背佛陀要求的事情,還是不能做,這叫做依法不依人。

  (4)誤區

  現在經常會聽見有人說:“我上師已經開許我不修加行了!”或“我上師說我不需要修加行!”在此奉勸諸位,如果你能確定自己的上師真正是像瑪爾巴的上師那洛巴那樣的大德,則無話可說;但如果自己還不能確定,那就要叁思而後行。所有大乘經論,無論顯宗還是密宗都一致認爲,不修出離心與菩提心,是無法學佛的。如果不按經論的要求去做,而是一味聽從上師的擺布,就違背了大乘佛法,這種行爲就是依人不依法。

  換言之,只關心對方的名氣大小、地位高低、眷屬、財産的多少等等,是非常世俗、愚蠢的做法。所謂學佛,就是追求至高無上的智慧與真理。即便對方有名氣、有地位,如果隨意做出違背大乘佛法、違背真理的事情,那是決不能依止的。

  要知道,即使對方地位高得像羅馬時代的教皇,也與我們自身的解脫沒有關系。之所以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對我們恩重如山,不是因爲他名氣大、有社會地位、宗教地位,不是他讓我們發財、健康、工作順利,而是因爲他傳給我們走向解脫的至上法寶。這是再辛苦、再努力、再花大價錢也買不到的東西,這就是依法不依人。

  有些人會四處宣稱,這位上師是轉了叁十世、四十世、八十世的活佛等等;或說,這位上師很了不起,閉關了多少多少年,今天剛剛出關。很多不辨真僞的人一聽此話,便認爲自己很有福報,急急忙忙就去結緣。誰知這位上師明天也說是剛剛出關,後天還說是剛剛出關,天天都是“剛剛出關”,其中的謊言不戳即穿。據說,有些地方經常會有此類不如法的行爲發生。

  目前個別佛教徒很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一聽說誰是某某人的轉世活佛或成就者,就既不觀察,也不思維,便盲目地崇拜迷信、趨之若鹜;第二個極端,是一旦發現某某上師的一點毛病,就對整個佛法失去信心。這都說明我們還沒有找到正規的路,還缺乏應有的智慧,故而會導致這樣的問題。

  如果之前不觀察,就去接受灌頂,甚至還遊說其他人接受灌頂,那是要負因果責任的。若在灌頂之後,又發現上師的某些過錯,便大肆誹謗,上師弟子之間拒不來往,道友之間也爭相傳說誰誰誰犯了密乘戒,原來非常好的朋友也斷絕了關系,最後自己感到走投無路、一塌糊塗,那就更得不償失了。

  3、結尾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中講得非常清楚,即使對石頭、木頭等無情物,也不能有嗔恨心,那盲目地誹謗佛法或修行人就更不合章法了。

  凡夫人就有這樣的毛病——不願意去尋找別人身上的優點,更不願意傳頌別人的功德;偏偏喜歡觀察、談論別人的過失。一發現別人的少許缺點,就幸災樂禍地四處傳播,並誇大其詞。本來很小的事情,竟越傳越嚴重。

  本來佛陀要求我們,要把所有的衆生當作善知識來看待。這個要求很高,我們不一定能做到,但無論如何,也不要輕易誹謗別人;

  同時,也不能因個人目的而到處吹噓某人,從而爲某些人招搖撞騙製造機會,否則很可能會對其他人造成很大傷害,自己也有很大過失。

  一方面,對真正的出家人或修行人,我們必須恭敬;但如果要去聽法、灌頂,就需要嚴格觀察。如果不能確定對方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條件,那就只能暫時放棄。

  總而言之,正確的做法,是用中立的觀點去對待不了解的修行人——既不要隨意毀謗他人;也不要輕易幫不熟悉的人做宣傳、打廣告,以免助纣爲虐、害人害己。

  追求真理和智慧,不追求個人崇拜!

  

  

《慧燈之光七 四依法(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