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七 對初學者的教誨

  對初學者的教誨

  麥彭仁波切 造

  慈誠羅珠 恭譯

  

   嗚呼!

  輪回諸事無實義,無常浮動如電戲,

  何時死亡無定日,必死縮短長計議。

  修持上師之教言,靜處抉擇心本性。

  心如閃電似風雲,思維一切衆念染,

  詳加觀察無基根,有如陽焰本性空,

  空而現乎現而空,自心原狀自然住,

  若修穩固見心性。于師強信得加持,

  積資淨障生悟心,故當精勤而修持。

  

  應個別初學者“需修行教誨”之請求,

  麥彭巴撰此學處。願吉祥!善哉!善哉!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誨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悔》,是一個非常實際的修法。它屬于顯宗修法,不需要密宗灌頂等要求,任何人只要有信心,都可以修。

  那麼,初學者與非初學者的界線是什麼呢?所謂的初學者,就是像我們這樣剛剛學佛,還沒有什麼修證的人。而非初學者,就是不依靠任何藥物等外在力量,僅僅通過自己的修證,也能將普通人喝了立即會死掉的劇毒喝下,而沒有一點影響的人。

  所以,大家不要認爲自己肯定不是初學者,因爲自己已經學佛兩叁年了。如前所述,只有具有化解毒性能力的人,才算是超越了初學者的行列,大家自行對照,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了。

  本論可分爲前行與正行兩個方面:

  一、前行

  1、輪回無義

  嗚呼!

  輪回諸事無實義,無常浮動如電戲,

  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嚴格地說,任何世間的名利等等,除了能爲我們提供生存的能量以外,沒有更多的意義。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還像閃電一樣無常,像戲劇一樣無實。

  雖然古人也說“人生如戲”,其它人也道聽途說地跟著照搬,但人生爲何像是一場戲,他們卻說不出所以然,其實大家還是覺得戲和人生不一樣——人生是很實在的,戲曲卻是虛無缥缈的杜撰。

  大家都了解,世俗人除了追求金錢、地位、名聲等等以外,沒有其它的理想,所謂的崇高理想、偉大理想,也就是這些。因爲外在的誘惑力相當大,單憑自己的能力,是很難抵擋的,所以,世間凡夫都在這些方面投入了珍貴的生命與時間。只要發現別人有而自己沒有,心裏就不是滋味,然後就在互相攀比的心態中,拼命地牟取暴利、爭權奪利等等。

  但佛卻認爲,世間的名利等等都不值得那麼投入,我們應該重新建立生存目標或人生目標。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提升、淨化自己。

  一些有錢、有勢、有名的成功人士也私下告訴我們:他們在衆人聚集的熱鬧場合受到別人追捧的時候,會有與衆不同、高高在上的感覺,但真正回到家靜下來以後,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雖然有一點身外之物,但身外之物隨時都可能離開,那時自己也跟常人一模一樣了。但即便如此,自己還是不能擺脫名利的誘惑。

  爲什麼我們會有如此觀念?這與我們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同事、家人、朋友給我們灌輸的,都是這樣的觀念——要掙很多錢,發展自己的事業,讓自己成爲社會上的紅人,別人羨慕、自己得意——因爲身邊的人都這樣想,所以想轉變也非常不容易。

  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但我們自身卻沒有升級,不但沒有升級,還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比一年接近死亡。人體氣脈明點的結構、能量,都一年不如一年。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身體,會時常遭到病魔、衰老與死亡的侵襲。一旦死亡,當我們的意識離開肉體以後,身體在幾個小時內就會腐爛變質,最後我們的身體就會在地球上消失、毀滅。但通過密宗的一些修法,就可以把我們的身體轉變爲金剛身。

  什麼是金剛身呢?

  金剛是不變化、不摧毀、不分離、不虛幻等等的意思。

  對身體而言,金剛身是佛智的載體,就像我們的肉體是意識等等的載體一樣。

  從精神的角度而言,我們現在的精神非常不自由、不自在。外界的所有東西一直在擾亂它的平靜,一旦遇到外境,內心就會産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釋迦牟尼佛發現,在凡夫的肉體和精神當中,可以提取佛的智慧,可以體驗出佛的金剛身。通過修行,就能體驗到佛陀永久不變的智慧。

  世間凡夫之所以在輪回中流轉,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明白這些道理,所以會棄本趨末,追求外在的聲光形色。

  當然,雖然佛陀知道輪回毫無意義,但他也不會要求我們立即完全脫離外在物質生活,這是欲界衆生不可能做到的。欲界衆生必須借助于外界的條件——飲食、氧氣等等——才能生存。

  佛的意思是說,外在的物質,只能作爲生存的條件而不是生存的目標。

  雖然每個人、每個團體都需要製定這一世的長遠發展計劃,但這些計劃不但對我們沒有真正的利益,而且還有可能是欺騙自己的一個遊戲。欺騙的結果,就是剝奪了我們自己畢生的自由和時間。

  2、壽命無常

  何時死亡無定日,必死縮短長計議。

  每個人必須得面臨死亡,而何時何地死亡也不一定,死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人的生命非常短暫,所以不要作過度長遠的打算。

  其實,死亡並不是所有的結束和終點,而是生命的轉折點。生命當中有無數個階段,死亡只是結束了其中的一段短短的旅途,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該怎樣走呢?很多人就沒有任何准備了,因爲以前我們所有的想法和作法,都只是爲了前面短短的旅途著想,其它長遠的路我們根本沒有考慮,這可謂是真正的失敗!

  佛陀認爲,真正的明智之舉,是把下一世,再下一世的生命旅途,納入自己的長遠計劃當中,至于現世的生活,就不要過度執著,要知足少欲地生活。

  少欲知足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所有人通通都要到山洞裏去,像米拉日巴那樣吃粗粝的飲食,穿破舊的衣衫。只要不過分地浪費自己的精力、生命,能夠在比較平穩的生活水平上簡單、樸素地生存。既不用太窮苦,也不要太奢侈。不走極端,就是理想的生活。

  首先,不過分奢侈浪費不僅對本人的修行解脫有幫助,對整個社會也是一種奉獻。世人皆知,現在全球所謂的發展經濟,大多是以破壞環境爲代價的,人的欲望、需求越多,能源的開發與消耗就越大。知足少欲可以避免開發過多的能源,從而減輕對大自然的破壞。

  其次,不刻意節儉,強行去過太苦的生活,也可以避免在修行過程中産生煩惱。

  佛陀規定,即使是出家人,只要心裏沒有貪欲心,不認爲身外之物是了不起的東西,若能以前世的福報及種種因緣,不需要努力奮鬥,自然而然就能享有五百間像五星級賓館那樣豪華的樓房,也可以隨意享用,不是必須要住在破破爛爛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相對在家佛教徒來說,佛陀對出家人的要求已經是最嚴格的了,既然出家人都可以享受如此待遇,在家人過好一點的生活就更沒有問題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華智仁波切去拜訪一位上師時,在上師家裏看到很多東西。

  華智仁波切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卻在嘀咕:雖然上師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但他家裏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那位上師了知到華智仁波切的想法,便切中要害地說道:雖然你認爲我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但實話告訴你,我對所有這些東西的執著,也沒有你對你那個木碗的執著強烈。

  很多人知道,華智仁波切有一個根本上師留給他的木碗,他非常執著這個碗。

  話說回來,除了極少數前世積累了極大福報的人以外,一般的在家人並不具備不勞而獲,無需勤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正常生存的條件,所以佛陀允許我們適當地投入,適當地努力。

  但如果滿腦子都是錢,認爲只要有錢什麼都解決了,至于倫理道德、因果取舍、親情良心都是毫無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大錯特錯的價值觀!

  我學習佛學已經二十多年了,物理學、天文學、西方哲學方面的著作我也看過,並與有些物理學家進行過討論、交流,最後我得出結論:只有釋迦牟尼佛的理論,才是唯一的絕對真理。這不是因爲我是佛教徒,就自我吹噓、自賣自誇,本來也沒有任何人強迫我一定要跟著佛陀學。如果用尖銳的理論來推測,可以發現佛教見解、行爲、修法等方面一系列的漏洞,我也不會盲目地相信、誇耀佛法。然而,在學佛以後,我不但沒有找到佛教的瑕疵,而且還從中獲得了真正的智慧,知道唯有佛法才是能全面地解釋世界和人生的學說,所以才希望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事實的確如此,雖然其它學科,比如哲學、科學等等裏面,也有很多真理,但誰也不能稱之爲絕對的終極真理,也不能對其全盤接受。科學家們自己也承認,科學一直都處于發展過程當中,目前還不是絕對的巅峰。

  而釋迦牟尼佛卻已經抵達了人類智慧的巅峰,他以高瞻遠矚、卓爾不凡的視角洞徹了宇宙、輪回的本來面目,並總結、歸納出自己的經曆,然後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凡夫怎樣才能把自己提升到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聆聽了佛陀的教誨後,沿著佛陀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也同樣獲得了佛的智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誰也無可否認的。

  除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在整個世界東西方的文化中,都沒有一個能夠徹底升級自己的教育和方法。我認爲,釋迦牟尼佛的理念的確是跨世紀的思想。不僅目前如此,再過一百年左右,人類更會發覺到,佛陀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理想的標准生活方式。

  雖然在整個生命當中,人類顯得比較有智慧的,但迄今爲止,卻沒有人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准確的定位,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在精神升級以後,它又可以變成怎樣的。科學家最多能知道一些物質方面的知識,能創造一些新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已。

  有人認爲:佛教是迷信、是教條。

  判斷任何一件事情,贊揚也好,誹謗也好,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如果根本不去研究,不加思維,只是信口雌黃“這個是迷信”、“那個是迷信”,實際上他自己已經是迷信了。…

《慧燈之光七 對初學者的教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