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人就是這樣——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大家不覺得是迷信,而認爲是實實在在的技術和能力;對自己一竅不通的東西,卻不負責任地將其貶爲迷信。這都是對佛法根本不作研究的門外漢的一派胡言!
有人認爲:佛教很消極。
這也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徒在幹什麼的淺薄表現。佛教徒有度化一切衆生的崇高目標,有乃至輪回未空永無止盡的長遠規劃。世俗人即使再積極,也只不過是追求一世的名利而已,不可能考慮所有生命的幸福,更不可能爲衆生的解脫而努力;世間人的目標再長遠,也充其量超不過幾十年的光陰,所以,佛教不僅不消極,而是非常地積極。
作爲佛教徒,首先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來源,就是聞思。就像讀書是爲了以後生活、工作的需要一樣,聞思的目的,也是爲了修行,有聞、有思、才有修,聞、思、修不能分開。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懂得佛教的知識,這樣才有資格修行。
二、 正行
1、見解
(1)尋找見解的最佳方法
第一、依靠上師訣竅
修持上師之教言,
麥彭仁波切接著告訴我們說,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這樣一個有限的過程中,不要有無限的計劃。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完成無限的計劃,故而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
什麼是適當的事情呢?就是從現在起,要走上一條通往輪回出口的安全之路。要踏上這條路,首先要恭聆上師教言,然後反複思維,在掌握熟練之後,再到靜處觀修。
第二、依靠靜處
靜處抉擇心本性。
所謂的靜處,是指具備修行環境與條件的地方。從嚴格意義上說,最好的靜處,就是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就像米拉日巴當年修行的環境那樣的地方。如果暫時找不到,不太適應或沒有條件去這樣的環境,就要找相對安靜,對修行沒有太多人爲與非人爲阻礙的環境,在比較自然、安全的氛圍中,去掌握、追究心靈或意識的秘密。
爲什麼要追究心的秘密呢?因爲第一推動力不是上帝,不是萬能神,而是我們的心。
心是萬物的創造者、控製者和毀滅者。佛教徒沒有必要去爭論外界是唯心還是唯物,因爲我們認爲,萬事萬物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質,而是一種幻覺,這種幻覺的源頭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宗教,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外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頑固地執著外境,把不存在的東西當作存在的,然後去分析這是物質還是精神。
在中觀裏,會讓我們全方位地觀察空性,哪怕是小小的一朵花,也要在上面進行思維觀察,將粗大的物質細分,直至分解到最後的能量,並感覺到空性。其實這都是不需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觀察房子是不是空性,車子是不是空性,宇宙、山河大地空不空,因爲這些都是我們的心創造的。我們只需回頭追究心,心的秘密一旦掌握好了,一切都解決了,這是大乘佛法的訣竅。
(2)何謂見解
心的狀態有兩個層面:
第一、心的現象
心如閃電似風雲,思維一切衆念染,
心的現象有如電、如風、如雲叁個比喻,經常思維一切外境,各種各樣的雜念染汙著我們的意識。
爲什麼像閃電呢?衆所皆知,打雷閃電的時候,大地一下子被照得如同白晝,但這個時間非常短暫,一下就過去了。同樣,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刹那變換的。比如說,當心裏冒出一個我要升官發財的念頭以後,如果不去觀察,覺得它會持續很久,但如果在感覺到這個念頭的當下,立即回頭去看這個念頭,既不打擊它也不培養它,那樣就會發現,每個念頭都像閃電一樣,突然間冒出來,轉瞬間又消失無蹤,任何念頭都是刹那興亡、自生自滅的。
噶舉派的大手印裏面也有這樣的修法,就是觀察自己在想什麼。當産生另一個念頭的時候,也同樣去觀察它。不放過任何一個念頭,把每一個念頭都記錄下來。
很多人以爲,這就是證悟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不是證悟空性,而只是發現自然規律的現象而已,就像我們的眼睛能看到閃電幾秒鍾就消失了,也不能表示我們的眼睛證悟空性了一樣。
爲什麼說心像風呢?雖然詳細深究可以知道,風也有顔色和重量,但從簡單而表面的視角而言,我們只能由身體的觸受感覺到微風拂面或狂風刺骨,耳朵聽見風聲的呼嘯,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肉眼卻看不見清亮透明的風。同樣,我們心裏時時刻刻都有很多煩惱、智慧等等,但真正回頭去看,究竟煩惱是什麼樣的東西,卻是誰也辦不到的。
爲什麼說心像雲呢?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會看見,雲都是一朵一朵的。坐在飛機上,可以有身在雲端的感覺;在比較高的山上,也能感覺到雲朵從自己身邊飄過。雲可以形成山、河、大地、動物、建築等各種各樣的形狀,但實際上雲既不是山、不是河,也不是動物和建築。
另外,在晴朗、明淨的天空中,烏雲會突然産生,一會兒滿天都是烏雲,然後馬上打雷、下雨等等,過了一會兒,又一下子雲開霧散,烏雲全都消失了。雲去哪裏了?是不是去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了?不是。雲就是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無緣無故地消失了。
還有很多比喻可以描述心的狀態,但這叁個比喻比較有代表性。
從小到大,我們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念頭到底是什麼樣的。從小學到大學,所有老師傳授給我們的,都是怎麼掌握先進技術,怎麼改造外面的世界,怎麼征服大自然等等,沒有一個老師會叫我們回頭看自己的念頭,從而提升自己、認識自己。
盡管現代科技十分發達,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可以爲全球任何一個經緯度上的城市定位,但我們能不能給自己定位呢?不行。不要說普通人,即使是科學家、哲學家也無能爲力。
十九世紀或更早一點的時候,有些人以爲可以給精神下定義了。有人說:用硬物擊打大腦,會頭腦眩暈、眼冒金星等等,所以意識就是大腦的産物,大腦的活動就是精神。還有一些人也許認爲:當某些人恐懼或傷心時,心髒會發痛,所以精神是心髒的産物。
這些現象只能證明,精神與大腦、心髒有相當大的關系,但誰也不能就此斷定,意識是大腦或心髒的産物。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連科學家當中的一部分人都不贊同以前的說法了。雖然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認爲精神不是大腦的産物,目前的主流思想還沒有改變,但包括在神經生物科學上得過諾貝爾獎的著名人士的觀點,也與以往的觀念大相徑庭了。
在精神的問題上,有史以來的很多學者、專家、神學家都被迷惑了,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誰都拿不出一個能說服人的定義,所以很多人都說精神不存在。
那麼精神在哪裏呢?這個問題只有佛教能夠回答。我們的心像風一樣,是無形無色的,它既不在大腦裏面,也不在心髒裏面。
我認爲,世上最偉大的神經科學家,就是釋迦牟尼佛,因爲密宗已經將心的狀態講得非常清楚了。直到現在,密宗描述意識的很多內容,醫學界也沒有發現。但對修行人而言,它的確是存在的。我們暫時不需要了解那麼多,我們目前的課程,就是要給精神一個定義。
大家不能考慮得太複雜了,而是要簡單、純樸一點,認真地看看心的狀態是怎樣的。
第二、心的本性。
詳加觀察無基根,有如陽焰本性空,
空而現乎現而空。
在根本不觀察的時候,我們從來不知道心是什麼樣的東西。稍加觀察以後,我們會找到意識像風、像雲、像閃電等等的答案,但現在需要進一步詳細觀察,心的本性究竟是怎樣的呢?
雖然就佛教理論而言,萬事萬物都是空性,心的本性也應該是空性。但我們首先不能輕易下定義,強迫自己必須按照釋迦牟尼佛說的去想。
那該怎樣思維呢?在這個時候,我們不管佛陀怎麼說,就是要自己去看個清楚,真正地了解一下心是什麼樣的。
如果想從宏觀的層面向普通人證明,包括宇宙當中的所有星球在內的萬事萬物都是心創造的,就很難令人信服,但在我們自己的小世界、小宇宙裏面,自己開心不開心,與人關系融洽不融洽,都是跟心有密切關系的。意識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幸福、痛苦、和諧、矛盾等等都是它的作用,它一直都躲藏在後臺,操縱著我們的生活和思維。今天,我們一定要看清楚這個幕後策劃者的本來面目。
觀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加行修法全部修完以後,修一遍上師瑜伽修法,最後觀想上師融入自心;或者將上師、佛菩薩觀想在自己前面,並祈請上師叁寶加持自己能證悟空性,找到心的本性。祈請之後,就讓心靜下來。
然後思維:所有事物都是在一秒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短暫時間中不斷地生生滅滅。在舍去前面的狀態,重新變成另一個狀態的時候,我們能找到過去的狀態嗎?決不可能。不但是心,包括外面的建築物等等,都只能留下一個過去的影像,以前的事物不可能重現。
有些人認爲,愛因斯坦曾說過,物質到達超光速的時候,可以回到過去。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任何一個物質都是這樣,過去的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它再也不會回來,即使我們可以看到返老還童、時光倒流的景象,但那也只是産生了一個新的類似于過去的東西,而不會是真正的重返過去。這就是“過去心不可得”最簡單、最低層的解釋。
然後,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叫做現在的東西。就當下的這一秒鍾來說,也可以切割成無數個過去與未來的片段,但我們就是不可能找到一個現在。這就是“現在心不可得”。
那麼,未來是不是像演員躲在幕布後面,帷幕一拉開,就出現在舞臺上一樣,躲在一個地方,等機緣成熟的時候冒出來呢?絕不是這樣。既然是未來,就沒有産生,所以也不可能存在,這叫“未來心不可得”。
精神的存在不需要空間,它哪裏都可以生存,和空間沒有太大的關系,但精神與時間卻有一定的關系。當心裏閃現出一秒鍾的“我要去掙錢”的念頭時,我們可以把這一秒鍾分解。在元素周期表裏面,第109號元素是“短命”的元素,它只會存在五千分之一秒,便馬上分解了。我們…
《慧燈之光七 對初學者的教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