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人就是这样——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大家不觉得是迷信,而认为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能力;对自己一窍不通的东西,却不负责任地将其贬为迷信。这都是对佛法根本不作研究的门外汉的一派胡言!
有人认为:佛教很消极。
这也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徒在干什么的浅薄表现。佛教徒有度化一切众生的崇高目标,有乃至轮回未空永无止尽的长远规划。世俗人即使再积极,也只不过是追求一世的名利而已,不可能考虑所有生命的幸福,更不可能为众生的解脱而努力;世间人的目标再长远,也充其量超不过几十年的光阴,所以,佛教不仅不消极,而是非常地积极。
作为佛教徒,首先我们要建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来源,就是闻思。就像读书是为了以后生活、工作的需要一样,闻思的目的,也是为了修行,有闻、有思、才有修,闻、思、修不能分开。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懂得佛教的知识,这样才有资格修行。
二、 正行
1、见解
(1)寻找见解的最佳方法
第一、依靠上师诀窍
修持上师之教言,
麦彭仁波切接着告诉我们说,我们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过程中,不要有无限的计划。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完成无限的计划,故而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
什么是适当的事情呢?就是从现在起,要走上一条通往轮回出口的安全之路。要踏上这条路,首先要恭聆上师教言,然后反复思维,在掌握熟练之后,再到静处观修。
第二、依靠静处
静处抉择心本性。
所谓的静处,是指具备修行环境与条件的地方。从严格意义上说,最好的静处,就是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就像米拉日巴当年修行的环境那样的地方。如果暂时找不到,不太适应或没有条件去这样的环境,就要找相对安静,对修行没有太多人为与非人为阻碍的环境,在比较自然、安全的氛围中,去掌握、追究心灵或意识的秘密。
为什么要追究心的秘密呢?因为第一推动力不是上帝,不是万能神,而是我们的心。
心是万物的创造者、控制者和毁灭者。佛教徒没有必要去争论外界是唯心还是唯物,因为我们认为,万事万物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的源头不是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宗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外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顽固地执著外境,把不存在的东西当作存在的,然后去分析这是物质还是精神。
在中观里,会让我们全方位地观察空性,哪怕是小小的一朵花,也要在上面进行思维观察,将粗大的物质细分,直至分解到最后的能量,并感觉到空性。其实这都是不需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观察房子是不是空性,车子是不是空性,宇宙、山河大地空不空,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心创造的。我们只需回头追究心,心的秘密一旦掌握好了,一切都解决了,这是大乘佛法的诀窍。
(2)何谓见解
心的状态有两个层面:
第一、心的现象
心如闪电似风云,思维一切众念染,
心的现象有如电、如风、如云三个比喻,经常思维一切外境,各种各样的杂念染污着我们的意识。
为什么像闪电呢?众所皆知,打雷闪电的时候,大地一下子被照得如同白昼,但这个时间非常短暂,一下就过去了。同样,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刹那变换的。比如说,当心里冒出一个我要升官发财的念头以后,如果不去观察,觉得它会持续很久,但如果在感觉到这个念头的当下,立即回头去看这个念头,既不打击它也不培养它,那样就会发现,每个念头都像闪电一样,突然间冒出来,转瞬间又消失无踪,任何念头都是刹那兴亡、自生自灭的。
噶举派的大手印里面也有这样的修法,就是观察自己在想什么。当产生另一个念头的时候,也同样去观察它。不放过任何一个念头,把每一个念头都记录下来。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证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不是证悟空性,而只是发现自然规律的现象而已,就像我们的眼睛能看到闪电几秒钟就消失了,也不能表示我们的眼睛证悟空性了一样。
为什么说心像风呢?虽然详细深究可以知道,风也有颜色和重量,但从简单而表面的视角而言,我们只能由身体的触受感觉到微风拂面或狂风刺骨,耳朵听见风声的呼啸,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肉眼却看不见清亮透明的风。同样,我们心里时时刻刻都有很多烦恼、智慧等等,但真正回头去看,究竟烦恼是什么样的东西,却是谁也办不到的。
为什么说心像云呢?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看见,云都是一朵一朵的。坐在飞机上,可以有身在云端的感觉;在比较高的山上,也能感觉到云朵从自己身边飘过。云可以形成山、河、大地、动物、建筑等各种各样的形状,但实际上云既不是山、不是河,也不是动物和建筑。
另外,在晴朗、明净的天空中,乌云会突然产生,一会儿满天都是乌云,然后马上打雷、下雨等等,过了一会儿,又一下子云开雾散,乌云全都消失了。云去哪里了?是不是去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了?不是。云就是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无缘无故地消失了。
还有很多比喻可以描述心的状态,但这三个比喻比较有代表性。
从小到大,我们从来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念头到底是什么样的。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都是怎么掌握先进技术,怎么改造外面的世界,怎么征服大自然等等,没有一个老师会叫我们回头看自己的念头,从而提升自己、认识自己。
尽管现代科技十分发达,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为全球任何一个经纬度上的城市定位,但我们能不能给自己定位呢?不行。不要说普通人,即使是科学家、哲学家也无能为力。
十九世纪或更早一点的时候,有些人以为可以给精神下定义了。有人说:用硬物击打大脑,会头脑眩晕、眼冒金星等等,所以意识就是大脑的产物,大脑的活动就是精神。还有一些人也许认为:当某些人恐惧或伤心时,心脏会发痛,所以精神是心脏的产物。
这些现象只能证明,精神与大脑、心脏有相当大的关系,但谁也不能就此断定,意识是大脑或心脏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连科学家当中的一部分人都不赞同以前的说法了。虽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为精神不是大脑的产物,目前的主流思想还没有改变,但包括在神经生物科学上得过诺贝尔奖的著名人士的观点,也与以往的观念大相径庭了。
在精神的问题上,有史以来的很多学者、专家、神学家都被迷惑了,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谁都拿不出一个能说服人的定义,所以很多人都说精神不存在。
那么精神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只有佛教能够回答。我们的心像风一样,是无形无色的,它既不在大脑里面,也不在心脏里面。
我认为,世上最伟大的神经科学家,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密宗已经将心的状态讲得非常清楚了。直到现在,密宗描述意识的很多内容,医学界也没有发现。但对修行人而言,它的确是存在的。我们暂时不需要了解那么多,我们目前的课程,就是要给精神一个定义。
大家不能考虑得太复杂了,而是要简单、纯朴一点,认真地看看心的状态是怎样的。
第二、心的本性。
详加观察无基根,有如阳焰本性空,
空而现乎现而空。
在根本不观察的时候,我们从来不知道心是什么样的东西。稍加观察以后,我们会找到意识像风、像云、像闪电等等的答案,但现在需要进一步详细观察,心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呢?
虽然就佛教理论而言,万事万物都是空性,心的本性也应该是空性。但我们首先不能轻易下定义,强迫自己必须按照释迦牟尼佛说的去想。
那该怎样思维呢?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管佛陀怎么说,就是要自己去看个清楚,真正地了解一下心是什么样的。
如果想从宏观的层面向普通人证明,包括宇宙当中的所有星球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心创造的,就很难令人信服,但在我们自己的小世界、小宇宙里面,自己开心不开心,与人关系融洽不融洽,都是跟心有密切关系的。意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幸福、痛苦、和谐、矛盾等等都是它的作用,它一直都躲藏在后台,操纵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今天,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这个幕后策划者的本来面目。
观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加行修法全部修完以后,修一遍上师瑜伽修法,最后观想上师融入自心;或者将上师、佛菩萨观想在自己前面,并祈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能证悟空性,找到心的本性。祈请之后,就让心静下来。
然后思维:所有事物都是在一秒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短暂时间中不断地生生灭灭。在舍去前面的状态,重新变成另一个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找到过去的状态吗?决不可能。不但是心,包括外面的建筑物等等,都只能留下一个过去的影像,以前的事物不可能重现。
有些人认为,爱因斯坦曾说过,物质到达超光速的时候,可以回到过去。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一个物质都是这样,过去的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它再也不会回来,即使我们可以看到返老还童、时光倒流的景象,但那也只是产生了一个新的类似于过去的东西,而不会是真正的重返过去。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最简单、最低层的解释。
然后,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叫做现在的东西。就当下的这一秒钟来说,也可以切割成无数个过去与未来的片段,但我们就是不可能找到一个现在。这就是“现在心不可得”。
那么,未来是不是像演员躲在幕布后面,帷幕一拉开,就出现在舞台上一样,躲在一个地方,等机缘成熟的时候冒出来呢?绝不是这样。既然是未来,就没有产生,所以也不可能存在,这叫“未来心不可得”。
精神的存在不需要空间,它哪里都可以生存,和空间没有太大的关系,但精神与时间却有一定的关系。当心里闪现出一秒钟的“我要去挣钱”的念头时,我们可以把这一秒钟分解。在元素周期表里面,第109号元素是“短命”的元素,它只会存在五千分之一秒,便马上分解了。我们…
《慧灯之光七 对初学者的教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