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境界的幫助,做善事的力量會更加增上。
愛心、善心盡管是分別念,但我剛才也講了,它就像是過河的船只,在修道過程中不能放棄。禅宗雖然說所有的念頭都一樣,惡念、善念都要舍棄,但這是最高的境界。我們還沒有達到之前,一定要斷除惡念、增長善念。在此過程中,就要分出定和入定,出定時多做善事,入定時什麼都不執著,這兩個是不矛盾的。
關于佛陀無分別的大愛,《入中論》專門有一個比喻,說陶師在做陶器時,剛開始要費很大力氣搖轉機輪,到了最後,力足之時,不需搖動,機輪也會自然旋轉。同樣,佛陀在因地時,一直串習、穩固自己的慈悲心,成佛之後,雖安住于無念的境界中,但利樂有情的大悲仍會自然而然無勤産生,佛陀雖然沒有念頭,但利益衆生的事業仍不斷地任運出現。
(十四) 問:我是哲學系的研究生,我的問題可能比較挑戰同學們的底線,希望大家能夠寬容一些。
回顧各個宗教的曆史,我們會發現,各個宗教都講求皈依,比如基督教有十字軍的東征,伊斯蘭教也有西征,甚至通過稅收政策的優惠來吸引教徒。那麼對佛教來說,更強調的是讓大家自然皈依,還是需要一種引導式的皈依?
答:佛教中的皈依或出家,並不是強迫性的,而是出于個人自願。我在任何一個場合中,如果有人提出想出家,我都會勸他先好好考慮,出家是比較大的事情,不能一時沖動,而要慢慢觀察;如果有人想要皈依,我也會讓他想一想因爲什麼而皈依,倘若發心正確,則可以進行皈依。
不過,對于不信佛教的人,我們也不是完全置之不理,因爲現在很多人需要一種信仰。但這並不是跟基督教等搶信徒、爭市場,而是覺得一個人沒有信仰的話,尤其像中國這麼多的人,心靈會很空虛。像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95%以上的人都信仰基督教、佛教或其他宗教,這樣的人生非常充實。
我個人來講,還是希望大家有一種信仰。否則,一個人道德也沒有,信仰也沒有,活在世上會很盲目。尤其是人到了晚年時,沒有歸宿感、沒有安全感,自己的未來會一片茫然。因此,從對別人負責任的角度來講,我希望很多人應該有自己的信仰,只有這樣,人生才是有意義、有方向的。
問:您今天和昨天講了很多佛教理論,但作爲像我這樣既無慧根、又無悟性的凡夫俗子,這些理論確實比較高深。而且對于這些理論,我們的體驗也非常有限。所以我想問一下,我們到底對體驗的分享更重要,還是對理論的弘揚更重要?
答:佛教非常博大精深,既需要理論的學習,也離不開實踐的修行。否則,光是理論上特別精通,一點也不去實踐的話,就像個別研究宗教的專家,口頭上講得頭頭是道,卻連“人身無常”的道理從來也沒思維過,這就是所謂的“法油子”。反之,假如對佛教的理論一竅不通,卻成天呆在寺院裏閉關專修,連最簡單的佛理也不懂,這叫盲修瞎煉,沒有多大意義。
所以,在我們藏傳佛教中,一直強調聞、思、修,這幾個是缺一不可的。
(十五) 問:我是拉薩地區當雄縣的。我們藏族人在磕長頭時,會念很多不同的經,請問念哪個比較好呢?
還有一個問題是,以前我在家裏時,大人說每個人的肩膀上有兩個算術師,一個記你做的善事,一個記你做的惡事。佛經中也說,每個人的右臂上有魄拉(男神),左臂上有摩拉(女神),分別記錄你造的善惡業。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多做善事、斷除惡事?
答:首先,很高興看到我們藏族孩子在華師讀書,昨天也見到很多老師對他們非常關心,我由衷地感謝。對我而言,雖然是一個藏族人,但多年來對漢地的佛教徒也特別關心,所以,我們彼此間應該用愛心來連接。
作爲藏族孩子,昨天也有人說,自己的語言、很多傳統都淡忘了。這一點,我想跟藏族大學生再次強調:不論你到哪個民族、哪個地方去學習,自己的傳統、自己的語言文字都不能丟。以前我看到有些藏族大學生,從內地回到藏地之後,基本上不會說藏語了,行爲上也看不到藏族的優良傳統,這是非常遺憾的。
如今,漢地那麼多的知識分子,紛紛到藏地去求殊勝的藏傳佛教和藏文化,而我們對本民族所擁有的東西,卻統統棄如敝屣,反而去向漢地學,漢地又向西方學,最後自己全部被西化了,這樣很不合理。所以作爲藏族人,固有的傳統不能忘!
你看漢地的很多留學生,到美國、加拿大、歐洲去,盡管受到西方影響,但自己的傳統並沒有全部舍棄,他們回國後照樣說漢語,而不是滿口都講英文。可我們藏族的學生,經常可以看到,在漢地呆了幾年後,藏語根本不會說了,這是相當遺憾的。所以,非常希望我們的藏族孩子,不管在漢地哪個高校讀書,自己的語言文字和信仰不能舍棄!
同時,我也一並回答你剛才的問題:磕長頭的時候,一般要念皈依、七支供,還有“貢秋森拉香擦洛,那摩曼自些兒耶,那摩思些兒耶,那摩額達瑪些兒耶梭哈”——喬美仁波切說,持誦此咒的話,磕一個頭有十萬倍的功德。也有些人念皈依、阿彌陀佛等,任何一個名號都可以,這個沒有特別的限定。
還有,每個人肩膀上記錄善惡的男神和女神,這在中陰法門中也有提過。其實漢地有些高僧大德,在遊曆陰間或地獄時,看到亡人有生前的善惡記錄,與這個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若想趨善斷惡,《前行》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從前,有位紮堪婆羅門經常觀察自心,每當生起一個惡念,就放個黑石子;生起一個善念,就放個白石子。剛開始他的黑石子多,白石子少。後來他時時提醒自己,對治自己的惡心,最後全部變成白石子了。
當然,對修行好的人來講,可以做到這樣,但我們不一定能夠如此。不管怎麼樣,每個人身上的確有護法神,他關心你所造的善業和惡業。對于這些傳統觀念,大家要值得尊重,同時,我們在取舍善惡時,要效仿古人的做法,經常提醒自己,觀察自己的行爲,這樣才能逐漸趨入光明大道。
高新民教授結語:
美好的時光最容易過去,兩個小時一下子就過了。今天上午的對話,我認爲是一個高水平的對話,至少比昨天晚上好。“高”主要體現在上師實在是高,不愧爲名師,能在世間、佛教界享有這麼大的名望,與他的修證、與他紮實的學問,確實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上師既是名師,又是明師——“明”的意思是有智慧、有知識,佛教裏也講五明,上師不愧爲這個稱號。
當然,上師高水平的表現,跟今天同學們提的問題也有關系。如果我們的問題非常淺顯,像昨天晚上一樣,那上師的水平再高也表現不出來。我們大學裏經常說“教學相長”,有好的學生,就一定有好老師;沒有好的學生,則不會有好老師。所以,要想華師的水平高,還得同學們自己學好,否則,你什麼都不懂的話,華師怎麼可能有高水平的老師?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最後,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對上師的開示表示衷心的感謝!
《解疑除惑 教學相長——華師大政法學院佛學座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