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中学生的标准一样。所以,“修行”是一个非常广大的词,每种修行的境界不同,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
(八) 问:我是华中师大哲学系的学生,刚才听了您前面的问答,觉得受到很多启发。包括您在昨晚的讲座中也说了,希望我们当代学生能先从佛教的基本理论出发,去完善自己的信仰。
我只有一个问题,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做一辈子好事难。”我们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教诲,自然会去做善事,或者追求一种信仰。但我们走入社会面临实际利益时,则很难保持和坚定自己的信仰,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答:你的问题很好!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里若遇到好老师,刚毕业时心态会很平静,心也很纯洁、很有理想,觉得一定要为社会、国家做贡献。可是到了社会上不到两三年,原来的志气就荡然无存了,因为一些事物的诱惑性太强,自己也不得不同流合污。就像佛教《大智度论》中的一个比喻[2]:一盆热水倒在寒冬中的冰池中,一开始会融化少许冰,但最后自己也会慢慢变成冰。所以,很多大学生提前要有个心理准备,看自己能不能一辈子都坚持做善事,一辈子都保持自己的善心?
若想保持这种心态,长期串习是很重要的。而且你还要明白,做慈善、做好事不能只停在理论上,而应从内心中明白它的重要性,进而生起一种决心:“虽然社会上这么乱,但我还是要过清净的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
实际上,如今这样的人也非常多。像高老师写了那么多书,从事这么长时间的教育工作,真的非常神圣。我并不是看到一个人就赞叹,而是觉得他为了培养学生,一直留守在老师的岗位上,确实非常伟大。否则,现在不少老师稍微有点能力,就马上买房、办企业,在外面搞各种活动,自己的心根本不在教学上了。
所以,我很希望你们在学校时,要经常发这种决心:“我进入社会之后,宁可事业上、钱财上不是很成功,也要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话,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对你的很多行为会有一种约束。
(九) 问:我是政法学院的研究生,您这两天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善的知识,我们都受益匪浅。我有一个问题:有些人做慈善,是出于沽名钓誉的动机,但即便如此,也仍然帮助了很多人,得到一些善的结果。而有些人动机是善的,却往往好心办坏事。所以,对于善的评价标准,动机和结果哪个更重要呢?
答:动机和结果比起来,善的动机更重要。佛教中也讲:“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意思是说,心善的话,前途光明;心恶的话,前途黑暗。还有《功德藏》中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善恶的差别,唯以内心的动机来区分,不以外在的行为来辨别。
现在有些人做慈善,是为了推广自己宗教的价值观,或者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带有各种动机的话,这只是形象善,心并不是善。若是心善的话,即使你做的事不是很圆满成功,佛经中说,这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善和恶的标准,关键是以心来衡量。假如你的心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想利益众生,这是最好的一种善。
尤其有些人在做慈善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别人不理解。我在“国际慈善论坛”上也讲过,如今慈善还没有完善立法,透明度和公信力也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别人不信任你,觉得你可能抱有目的、有其他想法,这些都情有可原。但只要你动机是好的,纯粹是想利益别人,就不要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也没有必要瞻前顾后。
要知道,没有慈善的话,很多孩子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若能将众人的力量聚合起来,哪怕资助一个孩子读书、哪怕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这也非常有意义。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需要一种爱的力量。对你自己来讲,这也会让生命变得非常充实。
(十) 问:非常有幸昨天跟您聊一会儿天,这两天倾听您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贤愚经》中提到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请问,此偈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答:这些道理特别重要。表面上看来这个偈颂很简单,但实际上,学校里的师生若能通达其中奥义,在人生中遇到痛苦时,就有面对的能力。
现在这个社会,经常会有人自杀,自杀的原因若追究起来,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不懂聚际必散,尤其在感情上缘分尽了,今天两人在一起,明天却分手了,自己就实在接受不了;二、不懂高际必堕,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一旦失去,便丧失了活下去的意义;三、不懂生际必死,自己最亲近的人若死了,或者自己得了绝症,拿到病危通知时,完全没有勇气面对;四、不懂积际必尽,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若是某一天突然没有了,自己就开始痛不欲生。以上这林林总总的痛苦,若能明白无常四边的道理,就会全部迎刃而解。
曾经有一次,我的小学里有三十多个学生毕业,因为就要离开母校了,他们一个个泣不成声、恋恋不舍。于是我专门讲了一个教言,告诉他们高际必堕、生际必死、聚际必散、积际必尽,这无常四边务必要好好记住。如果懂了这个道理,面对生活、面对世间时,就能做到一切随缘,不会特别强求。否则,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事与愿违时,往往痛苦不已,甚至可能选择自杀,做出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无常四边的这个道理,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有比较广的剖析。大家若想深入了解,有空不妨一阅,这对你的人生乃至修行都会有利。
(十一) 问:我是华师哲学系的研究生,我有个问题是:证悟空性之后,是不是就不受因果业报了?《大宝积经》中记载,佛陀示现食三个月马麦的果报,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证悟空性以后,一般是不受因果业报。而《大宝积经》中讲的佛陀受报,例如佛因地时造了什么恶业,如今身体上感受什么痛苦,这些都是一种显现。在佛教中,佛经也有了义、不了义之分。
其实,在证达最高的空性境界时,不可能像凡夫人一样受因果报应。佛陀之所以这么做、这么说,是为了示现因果的重要性,让众生觉得:“纵然是佛陀,尚且还要感受业果,更何况是我们凡夫人了?”以此会更加谨慎地取舍善恶。所以,佛陀这样做虽不了义,但却有利益众生的目的。
打个比方说,就像一个老师,为了将学生引入正道,自己明明没有某方面的意乐,却要随顺他们,说些不切合实际的语言,然后再因势利导,让他们懂得是非取舍。佛陀示现受报也是如此,尽管是不了义的,但这不叫妄语,而是一种善巧方便,因为这对众生是有意义的。
(十二) 问:我是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因果观点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循环、报应不爽。那么假设一个人前世造了杀业,今生必然有个实施者对他报复。如果这个实施者不进行报复,因果必然性就好像断裂了;如果他报复了,这人又不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地藏王菩萨发了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好像永远也实现不了。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待呢?
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理念我在读师范时就非常接受。当时有位老师的思想跟我冲突,天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打压我,我有时候故意跟他辩论,他讲不清楚的话,就开始严厉批评我……后来我们俩也和好了,我出家以后,他也能理解。如今我们遇到了,彼此还是很客气。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实际上是因果很深的道理。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前世杀生、后世受报,完全是自作自受,并非由上帝或造物主在操纵一切。它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比如你播下了毒药的种子,果实一定是毒药;你若种的是甘蔗,得的果也一定是甘蔗。同样,造恶会招致痛苦,行善会获得快乐,这也都是一种必然规律。
当然,因果报应的体现,并不是造了“因”,马上就会成熟“果”。佛经中也说,造业受果有三种情况:顺现法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成熟;顺次生受业是此生造业,下一世成熟;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第三世之后成熟。因此,有些业你造了以后,可能需要很多劫才会成熟。
这种因果循环的细微之处,唯有佛的智慧才能彻知,声闻阿罗汉都无法了知其来龙去脉,所以是非常甚深的。但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很多人今生中的苦乐,也可以推知这跟他们前世有关。与哲学的推理结合起来,完全可以论证这一点。
那么,假如众生一直造恶的话,地藏菩萨的大愿会不会不能实现呢?没有这个过失。虽然地藏菩萨发了宏大的誓愿,但并不是要等地狱全部空了,他才有机会成佛,这个大愿主要是体现了他的精神非常崇高。比如,一个老师说:“没有教完所有学生之前,我不会离开。”但实际上,学生的数量会不断增多,直到这个老师去世,学生也不可能教得完,但以此却可以看出他特别远大的志向。
佛教中不管是文殊菩萨的发心、地藏菩萨的发心,都是要先度尽众生,自己再成佛。这说明他们发心力量很强大,但并不是说,众生度不尽的话,他们永远也成不了佛;或者,哪一天众生真的度尽了,这些菩萨就无事可做了,全部下岗了,不会有这个过失。反而,因为他们的愿力极为宏大,会比一般菩萨更快成佛。
(十三) 问:我是华师哲学系的研究生。我们常说修心时要把心空掉,从多念到少念、到一念、到无念。但我们有爱心、有善心,这也是一种念头。如果是无念的话,那么得道成佛之人岂不是没有善心和爱心了吗?
答:成佛的时候,虽然没有分别念的爱心,但无分别的大爱是有的,无分别中流露出来的悲心,也是有的。
修心从多念到少念、到一念、到无念,这是禅宗的一种次第修法。心慢慢这样静下来,是有必要的,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爱心、有慈心、有悲心,这二者并不相违。比如说,我坐禅的时候,住于无念的状态中,但在出定之后,可以多做一些善事。此时,有了入…
《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