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P3

  ..续本文上一页时,不应该把自己原有的一概不留、统统舍弃!

  (四) 问:汪德新教授问:非常感谢堪布上师,把我带入人生的正确道路。我想请问一下:一个人若能念满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100万遍藏文阿弥陀佛名号或600万遍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我大部分都是在走路、坐车或上网编辑文章时念的,这样能不能符合要求?还是非要在打坐的情况下念?

  答:我们平时坐车、走路时,念金刚萨埵、念阿弥陀佛虽然不一定非常专注,但从量上完成也很重要。为了补缺,数量圆满后最好多念一些。藏地就有这样的传统:念咒时心若不是很专注,为了补这个缺口,事后要再多念几万遍。

  问:我知道堪布上师对量子力学很感兴趣。前几年我出了一本《量子力学》,最近正在菩提小组听堪布讲中观,自己就有一个想法:想把中观学完以后,在《量子力学》的后面,加一节“量子力学与佛教的关系”。不知道由我这个初学者写如不如法?假如我真的写出来了,不知堪布有没有时间给我审定一下,把错的地方改过来?

  答:汪老师从事教育事业,听说已有四十多年了,始终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让人非常羡慕。前不久,我们县城开教育大会,全县教过三十五年书的老师,只有一位。所以,像您这样的教学经验,真的相当难得。若能将您所教的量子力学与中观思想结合起来,造这样的论典非常有必要。

  量子力学方面,虽然我不专业,但还是很有兴趣,也看了不少书,这些书的观点跟中观剖析微尘的道理非常相合。您若能写一些这方面的书,我不敢说全部看得特别细致,但肯定会潜心拜读。

  我一直非常赞叹科学工作者,我们彼此若能互相配合,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些对人类有利的事情,应该可以利益后世的一些有缘人。这也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五) 问:我是华中师范大学心灵认知与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心灵哲学是分析哲学的一支,用的方法主要是分析。这种方法在佛教看来,应该是一种分别的智慧,而我曾听说佛教是一种无分别的智慧。请问,这两种智慧在您看来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其实我们佛教徒在修行时,有分别、无分别两种状态。比如坐禅时先要观察,看我的心到底存不存在?心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形状,安住在哪里?……一直用分别念进行分析,这叫做观察修。通过这种方法,让心慢慢寂静下来,就像个孩子睡着了一样,最后达到无分别的状态,这叫做安住修。当然,这种状态,跟真正的睡觉完全不同。

  我们在希求任何真理时,用分别心进行判断是有必要的,否则,一开始就直接安住于无分别中,这有很大的危险性。因为什么都不分别,好的也不想、坏的也不想,那跟鼾睡有何差别呢?真假难分。

  因此,在修行的时候,最好先观察修,再安住修。你现在希求真理的心,虽然是分别心,但这种分别心很需要,只有到了最高的境界时,才可以把它舍弃。就像过河时必须借助船只,但上了岸之后,就不用一直背着它了。

  问:《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听过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把“即是”看成一个系词,意为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一种把“即”和“是”分开,“即”是动词,指离不开、跟随的意思,“是”则看成一个代词,意思是色离不开空,空离不开色。请教上师,您怎么看待这句话?

  答:“即是”,在藏文中,意思是“就是”。为什么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呢?因为色法的本体若真正去观察,除了空性以外别无其他;而空性的妙用,又可以显现出一切色法。

  我们现在看到的任何一个色法,其本体就像水中的月亮,没有什么实质可言。水中的月亮,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空性之中又可以显现,对它而言,有和无只不过是名词不同。修行到了最高境界时,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两者是无二无别的。并非它们以前是分开的,当你认识时才融入一体,它们本来就是如此,只不过我们众生被无明所蔽,不知道万法的本来面目。

  观察自己的心也是这样:心正在显现时,它的本体是空性,因为本体是空性,才可以产生各种念头,否则就绝不可能产生。这涉及到中观或般若比较深的领域,只有通过修证,才能完全了知其甚深内涵。

  (六) 问:一般人接触宗教有两种途径:一是先信仰、后理解;二是先理解、后信仰。对我个人来讲,从小接触过佛教的一些典籍,比如说《西游记》,还有河南嵩山少林等,对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对它产生兴趣。请问,这两种途径您怎么看待?

  答:我觉得这两种途径都正确。有些经论中也说,入道的话,有些人是从智慧入手,有些人是从信心起步。

  以信心入门的人,刚开始可能带有迷信的成分,但慢慢深入佛教的教义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找到正确的方向。还有一种是,最初通过各种途径先了解佛教,然后再步入佛门。这两种都是可行的。

  当然,假如你的信心不到位,或者智慧不到位,也会有颠倒执著的现象出现。

  问:我作为一名河南人,嵩山少林对我们河南、甚至对中国来讲,都是一种文化的标志。前几年,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把少林寺推向商业化,引起社会各界纷纷扬扬的讨论,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少林寺的情况,不管在网上也好、新闻中也罢,各界人士常有不少议论。以前很多人通过《少林寺》和《西游记》认识了佛教,这种途径虽然可以,但把佛教看成是一种神话,或者打打杀杀,则会带来特别不好的影响。

  尤其是佛教方面的电影情节,大多是不太懂佛教的人,凭分别念杜撰出来的。我也遇到过很多出名的编导和导演,见了他们以后,我说你们拍佛教方面的电影,一方面可能有些功德,但另一方面,也毁坏了很多人的善根。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影视剧中的出家,都是走投无路、万念俱灰下的无奈选择,以至于如今人们一见到出家人,就觉得他可能受过刺激,所以躲在寺院里消极避世。中国人普遍都这样认为,但西方人并没有这种概念,因为媒体没有这样渲染过。所以,现在很多人对佛教的误解,基本上都来自影视。

  至于你提到的少林寺佛教商业化:其实对我们佛教来说,像太虚大师那样真正弘扬“人间佛教”,这很有必要。但如果“人间佛教”太世俗化,佛教原有的教义和理论一点也不存在,最后彻底变成了商业行为。那这是商业,不是佛教。

  比如说,一炷香要卖几千、几万块钱,类似的许多“发明”,对众生有利还是无利很难说,可能需要大家用智慧去观察。

  总的来讲,弘扬佛法的话,一定要维护信众的信心。作为佛教徒,在经济方面参与很多,并不是特别需要。现在信众最需要的,就是佛法的智慧。不少人对佛教有信心,也想懂得一点,可是找不到门路,没有真正善知识的引导,这是相当遗憾的。

  至于信心,很多人应该不缺。我们也可以看到,每当逢年过节,寺院里都是人山人海。然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求平安的,求真理、求来世解脱的寥寥无几。所以,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佛教。有些商业化的行为,也许对弘法利生有意义,也许并没有多大意义。

  我个人而言,不愿意对别人随便评价。即使看到某个人行为不好,没有特殊原因的话,也不会说什么。因为佛陀曾讲过:“除了我以外,一般人很难知道众生的心。”不过从整个佛教的层面来讲,若是太商业化、太世间化,可能会招致各种非议。

  如今,我一再强调佛教最需要大悲和智慧,这二者是佛教的思想精髓,在任何一个地方弘扬,我都非常随喜。至于其他有些行为和仪式,如果对众生有利,我们非常赞叹;若对众生没有利益,反而还会损害他们的善根,那就值得观察了。

  (七) 问:我是哲学系的博士生。小乘佛教讲,不要伤害别人;大乘佛教讲,不要伤害别人的同时,还要帮助别人。我看到学校里有些理工科的老师,有时候搞一些项目,回报率特别高,甚至上百万。他们拿到钱之后,就去全国各地买房子、买商铺。我常劝他们学学佛,买这么多房子,又不能活几辈子,最好拿一部分钱救济别人、去做慈善。他们说不伤害别人就行了,拿钱去做慈善,别人也不一定领情。那么,我该如何去点化他们?

  答:很多人有钱不愿意做慈善,不一定是小乘修得非常好,也许只是一个借口。小乘的任何一部经典,无论《毗奈耶经》还是《阿含经》,都提倡不能伤害别人,同时自己也要过清贫寡欲的生活,尽量断除对五欲的贪执。

  现在很多人比较盲目,有了足够的钱财,就在各地买房子,却不知道贪欲是永无止境的,即使你买了一栋房子,也不会因此感到满足,肯定还希望买更多的房子。在中国各个城市里买完了,还想去加拿大、美国继续买……

  那天我遇到一位剑桥大学的老师,她说英国就有个人,身家几亿美元,没有子女,一生的爱好就是到处买房子。光是房子的物管费,每年就要几百万,但她还在不断地买。这位老师有时候在旁边看,觉得她非常可怜,但也没办法说服。所以,世间上的有些人,你可以通过讲道理说服,但有些人 讲了也没用,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选择非常正确。

  问:请问,导致无明的因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修行。

  答:我昨天也稍微提了,无明其实就像天上的云,最初是忽然产生的,产生它的因则是愚痴。这种愚痴,是我们多生累劫一直迷惑的根本因,但它在如来藏的本体上是没有的。就像对虚空而言,云并不是它真实的本体。

  有些密宗续部中,还将无明比喻成铁锈——铁锈不是铁的本体,只是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突然产生的,但并没有铁那样坚硬的本质。同样,无明跟如来藏的关系也是如此。

  问:您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好的修行者,有没有这个标准呢?

  答:修行境界是有不同层次的,比如说,禅宗有禅宗的很多境界,修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很多境界。我们所修的每个法,都有不同的标准,就像大学生有大学生的标准,中学生…

《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