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疑除惑 教學相長——華師大政法學院佛學座談▪P3

  ..續本文上一頁時,不應該把自己原有的一概不留、統統舍棄!

  (四) 問:汪德新教授問:非常感謝堪布上師,把我帶入人生的正確道路。我想請問一下:一個人若能念滿40萬遍金剛薩埵心咒,100萬遍藏文阿彌陀佛名號或600萬遍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我大部分都是在走路、坐車或上網編輯文章時念的,這樣能不能符合要求?還是非要在打坐的情況下念?

  答:我們平時坐車、走路時,念金剛薩埵、念阿彌陀佛雖然不一定非常專注,但從量上完成也很重要。爲了補缺,數量圓滿後最好多念一些。藏地就有這樣的傳統:念咒時心若不是很專注,爲了補這個缺口,事後要再多念幾萬遍。

  問:我知道堪布上師對量子力學很感興趣。前幾年我出了一本《量子力學》,最近正在菩提小組聽堪布講中觀,自己就有一個想法:想把中觀學完以後,在《量子力學》的後面,加一節“量子力學與佛教的關系”。不知道由我這個初學者寫如不如法?假如我真的寫出來了,不知堪布有沒有時間給我審定一下,把錯的地方改過來?

  答:汪老師從事教育事業,聽說已有四十多年了,始終孜孜不倦地教書育人,讓人非常羨慕。前不久,我們縣城開教育大會,全縣教過叁十五年書的老師,只有一位。所以,像您這樣的教學經驗,真的相當難得。若能將您所教的量子力學與中觀思想結合起來,造這樣的論典非常有必要。

  量子力學方面,雖然我不專業,但還是很有興趣,也看了不少書,這些書的觀點跟中觀剖析微塵的道理非常相合。您若能寫一些這方面的書,我不敢說全部看得特別細致,但肯定會潛心拜讀。

  我一直非常贊歎科學工作者,我們彼此若能互相配合,在有限的生命裏,做些對人類有利的事情,應該可以利益後世的一些有緣人。這也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

  (五) 問:我是華中師範大學心靈認知與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心靈哲學是分析哲學的一支,用的方法主要是分析。這種方法在佛教看來,應該是一種分別的智慧,而我曾聽說佛教是一種無分別的智慧。請問,這兩種智慧在您看來有什麼樣的關系?

  答:其實我們佛教徒在修行時,有分別、無分別兩種狀態。比如坐禅時先要觀察,看我的心到底存不存在?心有沒有顔色,有沒有形狀,安住在哪裏?……一直用分別念進行分析,這叫做觀察修。通過這種方法,讓心慢慢寂靜下來,就像個孩子睡著了一樣,最後達到無分別的狀態,這叫做安住修。當然,這種狀態,跟真正的睡覺完全不同。

  我們在希求任何真理時,用分別心進行判斷是有必要的,否則,一開始就直接安住于無分別中,這有很大的危險性。因爲什麼都不分別,好的也不想、壞的也不想,那跟鼾睡有何差別呢?真假難分。

  因此,在修行的時候,最好先觀察修,再安住修。你現在希求真理的心,雖然是分別心,但這種分別心很需要,只有到了最高的境界時,才可以把它舍棄。就像過河時必須借助船只,但上了岸之後,就不用一直背著它了。

  問:《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聽過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把“即是”看成一個系詞,意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一種把“即”和“是”分開,“即”是動詞,指離不開、跟隨的意思,“是”則看成一個代詞,意思是色離不開空,空離不開色。請教上師,您怎麼看待這句話?

  答:“即是”,在藏文中,意思是“就是”。爲什麼講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呢?因爲色法的本體若真正去觀察,除了空性以外別無其他;而空性的妙用,又可以顯現出一切色法。

  我們現在看到的任何一個色法,其本體就像水中的月亮,沒有什麼實質可言。水中的月亮,顯現的當下就是空性,空性之中又可以顯現,對它而言,有和無只不過是名詞不同。修行到了最高境界時,現即是空,空即是現,這兩者是無二無別的。並非它們以前是分開的,當你認識時才融入一體,它們本來就是如此,只不過我們衆生被無明所蔽,不知道萬法的本來面目。

  觀察自己的心也是這樣:心正在顯現時,它的本體是空性,因爲本體是空性,才可以産生各種念頭,否則就絕不可能産生。這涉及到中觀或般若比較深的領域,只有通過修證,才能完全了知其甚深內涵。

  (六) 問:一般人接觸宗教有兩種途徑:一是先信仰、後理解;二是先理解、後信仰。對我個人來講,從小接觸過佛教的一些典籍,比如說《西遊記》,還有河南嵩山少林等,對佛教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進而對它産生興趣。請問,這兩種途徑您怎麼看待?

  答:我覺得這兩種途徑都正確。有些經論中也說,入道的話,有些人是從智慧入手,有些人是從信心起步。

  以信心入門的人,剛開始可能帶有迷信的成分,但慢慢深入佛教的教義後,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找到正確的方向。還有一種是,最初通過各種途徑先了解佛教,然後再步入佛門。這兩種都是可行的。

  當然,假如你的信心不到位,或者智慧不到位,也會有顛倒執著的現象出現。

  問:我作爲一名河南人,嵩山少林對我們河南、甚至對中國來講,都是一種文化的標志。前幾年,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把少林寺推向商業化,引起社會各界紛紛揚揚的討論,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答:少林寺的情況,不管在網上也好、新聞中也罷,各界人士常有不少議論。以前很多人通過《少林寺》和《西遊記》認識了佛教,這種途徑雖然可以,但把佛教看成是一種神話,或者打打殺殺,則會帶來特別不好的影響。

  尤其是佛教方面的電影情節,大多是不太懂佛教的人,憑分別念杜撰出來的。我也遇到過很多出名的編導和導演,見了他們以後,我說你們拍佛教方面的電影,一方面可能有些功德,但另一方面,也毀壞了很多人的善根。爲什麼呢?因爲許多影視劇中的出家,都是走投無路、萬念俱灰下的無奈選擇,以至于如今人們一見到出家人,就覺得他可能受過刺激,所以躲在寺院裏消極避世。中國人普遍都這樣認爲,但西方人並沒有這種概念,因爲媒體沒有這樣渲染過。所以,現在很多人對佛教的誤解,基本上都來自影視。

  至于你提到的少林寺佛教商業化:其實對我們佛教來說,像太虛大師那樣真正弘揚“人間佛教”,這很有必要。但如果“人間佛教”太世俗化,佛教原有的教義和理論一點也不存在,最後徹底變成了商業行爲。那這是商業,不是佛教。

  比如說,一炷香要賣幾千、幾萬塊錢,類似的許多“發明”,對衆生有利還是無利很難說,可能需要大家用智慧去觀察。

  總的來講,弘揚佛法的話,一定要維護信衆的信心。作爲佛教徒,在經濟方面參與很多,並不是特別需要。現在信衆最需要的,就是佛法的智慧。不少人對佛教有信心,也想懂得一點,可是找不到門路,沒有真正善知識的引導,這是相當遺憾的。

  至于信心,很多人應該不缺。我們也可以看到,每當逢年過節,寺院裏都是人山人海。然而,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求平安的,求真理、求來世解脫的寥寥無幾。所以,現在需要的是真正的佛教。有些商業化的行爲,也許對弘法利生有意義,也許並沒有多大意義。

  我個人而言,不願意對別人隨便評價。即使看到某個人行爲不好,沒有特殊原因的話,也不會說什麼。因爲佛陀曾講過:“除了我以外,一般人很難知道衆生的心。”不過從整個佛教的層面來講,若是太商業化、太世間化,可能會招致各種非議。

  如今,我一再強調佛教最需要大悲和智慧,這二者是佛教的思想精髓,在任何一個地方弘揚,我都非常隨喜。至于其他有些行爲和儀式,如果對衆生有利,我們非常贊歎;若對衆生沒有利益,反而還會損害他們的善根,那就值得觀察了。

  (七) 問:我是哲學系的博士生。小乘佛教講,不要傷害別人;大乘佛教講,不要傷害別人的同時,還要幫助別人。我看到學校裏有些理工科的老師,有時候搞一些項目,回報率特別高,甚至上百萬。他們拿到錢之後,就去全國各地買房子、買商鋪。我常勸他們學學佛,買這麼多房子,又不能活幾輩子,最好拿一部分錢救濟別人、去做慈善。他們說不傷害別人就行了,拿錢去做慈善,別人也不一定領情。那麼,我該如何去點化他們?

  答:很多人有錢不願意做慈善,不一定是小乘修得非常好,也許只是一個借口。小乘的任何一部經典,無論《毗奈耶經》還是《阿含經》,都提倡不能傷害別人,同時自己也要過清貧寡欲的生活,盡量斷除對五欲的貪執。

  現在很多人比較盲目,有了足夠的錢財,就在各地買房子,卻不知道貪欲是永無止境的,即使你買了一棟房子,也不會因此感到滿足,肯定還希望買更多的房子。在中國各個城市裏買完了,還想去加拿大、美國繼續買……

  那天我遇到一位劍橋大學的老師,她說英國就有個人,身家幾億美元,沒有子女,一生的愛好就是到處買房子。光是房子的物管費,每年就要幾百萬,但她還在不斷地買。這位老師有時候在旁邊看,覺得她非常可憐,但也沒辦法說服。所以,世間上的有些人,你可以通過講道理說服,但有些人 講了也沒用,因爲他認爲自己的選擇非常正確。

  問:請問,導致無明的因是什麼?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更好地修行。

  答:我昨天也稍微提了,無明其實就像天上的雲,最初是忽然産生的,産生它的因則是愚癡。這種愚癡,是我們多生累劫一直迷惑的根本因,但它在如來藏的本體上是沒有的。就像對虛空而言,雲並不是它真實的本體。

  有些密宗續部中,還將無明比喻成鐵鏽——鐵鏽不是鐵的本體,只是在溫度、濕度合適的情況下突然産生的,但並沒有鐵那樣堅硬的本質。同樣,無明跟如來藏的關系也是如此。

  問:您認爲怎樣才是一個好的修行者,有沒有這個標准呢?

  答:修行境界是有不同層次的,比如說,禅宗有禅宗的很多境界,修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很多境界。我們所修的每個法,都有不同的標准,就像大學生有大學生的標准,中學生…

《解疑除惑 教學相長——華師大政法學院佛學座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