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疑除惑 教學相長——華師大政法學院佛學座談▪P4

  ..續本文上一頁有中學生的標准一樣。所以,“修行”是一個非常廣大的詞,每種修行的境界不同,標准也不能一概而論。

  (八) 問:我是華中師大哲學系的學生,剛才聽了您前面的問答,覺得受到很多啓發。包括您在昨晚的講座中也說了,希望我們當代學生能先從佛教的基本理論出發,去完善自己的信仰。

  我只有一個問題,毛主席曾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做一輩子好事難。”我們這些學生,在學校裏受到老師的教誨,自然會去做善事,或者追求一種信仰。但我們走入社會面臨實際利益時,則很難保持和堅定自己的信仰,我們應當怎麼做呢?

  答:你的問題很好!現在的學生在學校裏若遇到好老師,剛畢業時心態會很平靜,心也很純潔、很有理想,覺得一定要爲社會、國家做貢獻。可是到了社會上不到兩叁年,原來的志氣就蕩然無存了,因爲一些事物的誘惑性太強,自己也不得不同流合汙。就像佛教《大智度論》中的一個比喻[2]:一盆熱水倒在寒冬中的冰池中,一開始會融化少許冰,但最後自己也會慢慢變成冰。所以,很多大學生提前要有個心理准備,看自己能不能一輩子都堅持做善事,一輩子都保持自己的善心?

  若想保持這種心態,長期串習是很重要的。而且你還要明白,做慈善、做好事不能只停在理論上,而應從內心中明白它的重要性,進而生起一種決心:“雖然社會上這麼亂,但我還是要過清淨的生活,做有意義的事情。”

  實際上,如今這樣的人也非常多。像高老師寫了那麼多書,從事這麼長時間的教育工作,真的非常神聖。我並不是看到一個人就贊歎,而是覺得他爲了培養學生,一直留守在老師的崗位上,確實非常偉大。否則,現在不少老師稍微有點能力,就馬上買房、辦企業,在外面搞各種活動,自己的心根本不在教學上了。

  所以,我很希望你們在學校時,要經常發這種決心:“我進入社會之後,甯可事業上、錢財上不是很成功,也要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話,心的力量非常強大,對你的很多行爲會有一種約束。

  (九) 問:我是政法學院的研究生,您這兩天給我們講了很多關于善的知識,我們都受益匪淺。我有一個問題:有些人做慈善,是出于沽名釣譽的動機,但即便如此,也仍然幫助了很多人,得到一些善的結果。而有些人動機是善的,卻往往好心辦壞事。所以,對于善的評價標准,動機和結果哪個更重要呢?

  答:動機和結果比起來,善的動機更重要。佛教中也講:“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意思是說,心善的話,前途光明;心惡的話,前途黑暗。還有《功德藏》中雲:“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善惡的差別,唯以內心的動機來區分,不以外在的行爲來辨別。

  現在有些人做慈善,是爲了推廣自己宗教的價值觀,或者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帶有各種動機的話,這只是形象善,心並不是善。若是心善的話,即使你做的事不是很圓滿成功,佛經中說,這也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所以,善和惡的標准,關鍵是以心來衡量。假如你的心沒有自私自利,完全是想利益衆生,這是最好的一種善。

  尤其有些人在做慈善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別人不理解。我在“國際慈善論壇”上也講過,如今慈善還沒有完善立法,透明度和公信力也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別人不信任你,覺得你可能抱有目的、有其他想法,這些都情有可原。但只要你動機是好的,純粹是想利益別人,就不要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也沒有必要瞻前顧後。

  要知道,沒有慈善的話,很多孩子連讀書的機會都沒有。若能將衆人的力量聚合起來,哪怕資助一個孩子讀書、哪怕挽救一個病人的生命,這也非常有意義。所以,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都需要一種愛的力量。對你自己來講,這也會讓生命變得非常充實。

  (十) 問:非常有幸昨天跟您聊一會兒天,這兩天傾聽您的講座,感覺受益匪淺。《賢愚經》中提到無常四邊:“聚際必散,積際必盡,生際必死,高際必墮。”請問,此偈對我們生活有什麼作用和影響?

  答:這些道理特別重要。表面上看來這個偈頌很簡單,但實際上,學校裏的師生若能通達其中奧義,在人生中遇到痛苦時,就有面對的能力。

  現在這個社會,經常會有人自殺,自殺的原因若追究起來,其實不外乎以下幾種:一、不懂聚際必散,尤其在感情上緣分盡了,今天兩人在一起,明天卻分手了,自己就實在接受不了;二、不懂高際必墮,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一旦失去,便喪失了活下去的意義;叁、不懂生際必死,自己最親近的人若死了,或者自己得了絕症,拿到病危通知時,完全沒有勇氣面對;四、不懂積際必盡,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若是某一天突然沒有了,自己就開始痛不欲生。以上這林林總總的痛苦,若能明白無常四邊的道理,就會全部迎刃而解。

  曾經有一次,我的小學裏有叁十多個學生畢業,因爲就要離開母校了,他們一個個泣不成聲、戀戀不舍。于是我專門講了一個教言,告訴他們高際必墮、生際必死、聚際必散、積際必盡,這無常四邊務必要好好記住。如果懂了這個道理,面對生活、面對世間時,就能做到一切隨緣,不會特別強求。否則,現在很多年輕人在事與願違時,往往痛苦不已,甚至可能選擇自殺,做出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無常四邊的這個道理,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有比較廣的剖析。大家若想深入了解,有空不妨一閱,這對你的人生乃至修行都會有利。

  (十一) 問:我是華師哲學系的研究生,我有個問題是:證悟空性之後,是不是就不受因果業報了?《大寶積經》中記載,佛陀示現食叁個月馬麥的果報,這是怎麼回事呢?

  答:證悟空性以後,一般是不受因果業報。而《大寶積經》中講的佛陀受報,例如佛因地時造了什麼惡業,如今身體上感受什麼痛苦,這些都是一種顯現。在佛教中,佛經也有了義、不了義之分。

  其實,在證達最高的空性境界時,不可能像凡夫人一樣受因果報應。佛陀之所以這麼做、這麼說,是爲了示現因果的重要性,讓衆生覺得:“縱然是佛陀,尚且還要感受業果,更何況是我們凡夫人了?”以此會更加謹慎地取舍善惡。所以,佛陀這樣做雖不了義,但卻有利益衆生的目的。

  打個比方說,就像一個老師,爲了將學生引入正道,自己明明沒有某方面的意樂,卻要隨順他們,說些不切合實際的語言,然後再因勢利導,讓他們懂得是非取舍。佛陀示現受報也是如此,盡管是不了義的,但這不叫妄語,而是一種善巧方便,因爲這對衆生是有意義的。

  (十二) 問:我是華中師範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生。因果觀點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那麼假設一個人前世造了殺業,今生必然有個實施者對他報複。如果這個實施者不進行報複,因果必然性就好像斷裂了;如果他報複了,這人又不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地藏王菩薩發了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好像永遠也實現不了。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待呢?

  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理念我在讀師範時就非常接受。當時有位老師的思想跟我沖突,天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打壓我,我有時候故意跟他辯論,他講不清楚的話,就開始嚴厲批評我……後來我們倆也和好了,我出家以後,他也能理解。如今我們遇到了,彼此還是很客氣。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實際上是因果很深的道理。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一個人前世殺生、後世受報,完全是自作自受,並非由上帝或造物主在操縱一切。它也是一種自然規律,比如你播下了毒藥的種子,果實一定是毒藥;你若種的是甘蔗,得的果也一定是甘蔗。同樣,造惡會招致痛苦,行善會獲得快樂,這也都是一種必然規律。

  當然,因果報應的體現,並不是造了“因”,馬上就會成熟“果”。佛經中也說,造業受果有叁種情況:順現法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成熟;順次生受業是此生造業,下一世成熟;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第叁世之後成熟。因此,有些業你造了以後,可能需要很多劫才會成熟。

  這種因果循環的細微之處,唯有佛的智慧才能徹知,聲聞阿羅漢都無法了知其來龍去脈,所以是非常甚深的。但盡管如此,我們看到很多人今生中的苦樂,也可以推知這跟他們前世有關。與哲學的推理結合起來,完全可以論證這一點。

  那麼,假如衆生一直造惡的話,地藏菩薩的大願會不會不能實現呢?沒有這個過失。雖然地藏菩薩發了宏大的誓願,但並不是要等地獄全部空了,他才有機會成佛,這個大願主要是體現了他的精神非常崇高。比如,一個老師說:“沒有教完所有學生之前,我不會離開。”但實際上,學生的數量會不斷增多,直到這個老師去世,學生也不可能教得完,但以此卻可以看出他特別遠大的志向。

  佛教中不管是文殊菩薩的發心、地藏菩薩的發心,都是要先度盡衆生,自己再成佛。這說明他們發心力量很強大,但並不是說,衆生度不盡的話,他們永遠也成不了佛;或者,哪一天衆生真的度盡了,這些菩薩就無事可做了,全部下崗了,不會有這個過失。反而,因爲他們的願力極爲宏大,會比一般菩薩更快成佛。

  (十叁) 問:我是華師哲學系的研究生。我們常說修心時要把心空掉,從多念到少念、到一念、到無念。但我們有愛心、有善心,這也是一種念頭。如果是無念的話,那麼得道成佛之人豈不是沒有善心和愛心了嗎?

  答:成佛的時候,雖然沒有分別念的愛心,但無分別的大愛是有的,無分別中流露出來的悲心,也是有的。

  修心從多念到少念、到一念、到無念,這是禅宗的一種次第修法。心慢慢這樣靜下來,是有必要的,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愛心、有慈心、有悲心,這二者並不相違。比如說,我坐禅的時候,住于無念的狀態中,但在出定之後,可以多做一些善事。此時,有了入…

《解疑除惑 教學相長——華師大政法學院佛學座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