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间也不能太长,就两个小时,希望大家看好时间,10点半准时结束。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希望大家在发言时尽量放开,不要紧张。上师有无量心,哪怕你提昨天晚上那样的问题,也不会刺伤我们上师。当然,我想今天也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但大家一定要放开,大胆地提。
上师到这里来,一方面是给我们弘法,另一方面也想听听不同的意见。因为佛教是真理,真理就不害怕批评。你的理解哪怕不符合佛教,也可以讲出来,通过辩论,我们就可以找到真理,所以希望大家放开。下面开始——
(一) 问:您曾经讲过,如果一个人有嗔恨心,想要清净它的话,最好的方法是寻找其本体,最后会发现它只是一种分别念的假象。所以我想请问您:在藏传佛教中,是怎么观察嗔恨心的?
答:观察嗔恨心的话,藏传佛教有些修心窍诀中,有特别好的教言:当你正在起嗔恨心时,当下观察它的来龙去脉,看它是从怨敌身上产生的,还是从我自己身上产生的?是从身体里面产生的,身体中间产生的,还是身体外面产生的?这样从里到外一一观察,根本找不到它的来源。此时你会深深感受到,嗔恨心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这一点,不需要其他的逻辑推理,稍微修行过的人,凭自己的观察就可以了知。到了最后,嗔恨心自然转成密宗所讲的五种智慧之一——大圆镜智。
因此,当我们产生强烈的嗔恨心时,要么通过观察,要么直接安住,就会发现嗔恨心的本体了不可得,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一种虚妄执著。若能证悟到它的本体,这种体会就像哑巴吃糖一样,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自己却心知肚明,这即是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
所以,在对治嗔恨心方面,密宗有更为殊胜的窍诀,不管是谁修了,当下就能将烦恼转为智慧。有些学密宗的修行人,以前嗔恨心特别严重,修持这些窍诀之后,性格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也在这里。
问:您在北大演讲时,说佛教传到汉地和藏地以后,经过2500多年的发展,藏传佛教更完整地保存了佛陀的清净思想。您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汉传佛教有一些思想流失了。您认为是哪些地方流失了?它跟藏传佛教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
答:我也不是说汉传佛教有流失的地方,而是强调藏传佛教的不共特点,是什么呢?从佛陀时代一直到现在,传承保持得非常清净、非常完整。任何一部法在传讲时,法师必须先得过它的言传。比如说,《菩提道次第论》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师,《前行》的作者是华智仁波切,若想讲这两部法,首先要得过它一代代传下来的传承。包括佛陀的《大藏经》,其传承在藏地也一直没有断过。有了这种传承的话,后代弟子在传授教义时,除非是特殊情况,一般不容易歪曲上师的意趣。依靠这种方式,佛陀的一些仪式和传承,即使过了2500多年,在藏地也仍然代代相承、完好无损。对此西方欧美等国都极为赞叹。
另外,藏地《大藏经》的翻译也特别严谨。从历史上看,国王赤松德赞时代的译场,译师就有三百多位,他们的智慧非常卓越,不管是文笔,还是对佛经内容的了解,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我曾对比过藏汉文的《亲友书》、《阿弥陀经》,结果发现藏地的翻译风格,确实更为严谨。
尤其在《大藏经》方面,藏地还有个殊胜特点——它全部都是白话文,非常便于理解。如今的21世纪,汉地人大多看不懂古文,加上生活节奏那么快,很多人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大藏经》。有些人即使有这个兴趣,啃了半天古文以后,实在搞不懂也就放弃了。最后不要说全部经典,就算只有一部,因为文字太艰涩,有时候也不想看。而藏族人拜读《大藏经》的话,则不会有这种苦恼。
所以,从方方面面看,藏传佛教确实有不共的特点。正因为如此,现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对藏传佛教情有独钟,这也不是盲目的选择。
(二) 问: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出生和成长在天主教家庭,作为基督徒,也相信未来世界的存在。但我觉得那是上帝的启示,相信即可。昨天听了大师演讲,讲到坚信有前世来生,那么我想问一下:您为什么如此相信这些在世俗世界无法把握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虔诚地相信?
答:相信自己有前世后世,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就相信,那是一种迷信,对我们来讲并不值得希求;但如果它是真理,我们却忽略了,那也是不科学的,绝非治学的态度。
若想知道前世后世是否存在,佛教中有非常丰富的教理,但这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讲完的。关于这方面,藏地一般会学印度法称论师的《释量论·成量品》,其中用了许多推理来印证前世后世的存在。因为对于前世后世,我们眼睛看不到,心也涉及不到,这就需要依靠释迦牟尼佛的语言或推理这两种方法来成立。
一、依释迦牟尼佛的语言怎么成立呢?首先要建立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他四十多年中所传的法,与真理完全相符,至今没有一个能被推翻。既然他百分之百不说谎话,那么他所说的,就可以成为前世后世存在的依据,这是一种论证方法。
二、通过推理怎么成立呢?我们的这一刻心识,由前面的心识产生,不需要观待其他任何因[1]……它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推理。通过这种推理,每个人都可以知道,前世后世的确存在。
当然,无论是基督教、佛教,都承认前世后世存在,这一点是共同的。像信奉基督的伽利略、牛顿,也都承认有来世,并害怕堕地狱,渴望升天堂。既然他们都承认这一点,基督教应该也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否则,这些科学家不可能盲目地相信。
问:关于做好事去帮助别人,作为基督徒,有时候我觉得不是真心的,可能出于一些功利目的,比如想升天堂,不下地狱。但听高老师讲过,当我们去帮助别人时,内心会非常愉悦,感觉很幸福。我觉得第二种要更纯粹一些。请问大师:我们如何在平时生活中更纯粹地行善?如何生活出自己的信仰?
最后,我想说一句:听大师讲话,心里很平静,非常喜欢大师,谢谢!
答:在大乘佛教中,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是放在第一位的。有人认为自己成佛最重要,但这并不究竟,只有把帮助他众放在第一,才是菩提心的真实体现。
如今基督教在各个地方做很多慈善,有些可能是怀着功利心,但有些也是真正怜悯众生,就像特雷萨修女。所以,不管是哪个宗教,我们都应和睦相处、互相理解。利他的思想精髓,不论在哪个人的身上体现,我们都值得学习;不论在哪个宗教中出现,我们都值得接受。
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比如忙碌了一天后,觉得特别累,但若能帮助一些人,再累也心甘情愿、非常开心。但如果累了一天,只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这就谈不上是什么佛教徒了,更谈不上是大乘佛教徒。天天都为了自己的话,实在太惭愧了,跟牦牛没有什么差别——牦牛为了养活自己,天天到处找草觅水也很累的。
因此,不管你信什么样的宗教,希求的都应该是利益他众,这一点很关键!
(三) 问:我是华师哲学系的研究生。西方有个哲学家叫皮浪,他主张怀疑主义,就是不发表任何意见,保持心灵的平静。我的问题是: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我们当代的研究生、博士生,如何才能抛弃杂念,保持心灵的平静呢?
答:有时候保持沉默,对很多事情不发表看法,也是一种境界。佛教中尤其是修禅宗、密法的人,达到一定的境界时,会觉得世间万事万物虚妄不实——用佛教的话来讲,胜义谛中,一切都无可言说;世俗谛中,虽有如幻如梦的显现,但这些都没有实质,此时发表很多意见也没有太大意义。因此,西方哲学的个别思想,可能也有一些密意所在。
你们作为研究生、博士生,今后在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时,若想保持沉默,其实需要一种锻炼。听说你们这里经常举办夏令营,对禅修有一些感悟。在密宗中,也有舍弃杂念、保持心灵平静的殊胜窍诀。比如前段时间,我就给学院内部的知识分子讲了《禅定休息》,通过修持一些禅定,让心完全可以得到休息。
你们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中,成天忙忙碌碌的,心始终无法平静,所以用七天或十四天的时间,到特别寂静的山里禅修,重新感受内心的宁静,这是很有必要的。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心有极大关系。如果常修禅定,早上起来或晚上睡觉时心态平和,这对健康很有好处。
尤其是你们将来步入社会后,会面临很多压力、很多痛苦,假如随着这些而转,就算你再有钱、再有地位,一辈子也是很苦的。但如果你有了禅定的功夫,那不管外境发生了什么,自己也会心平气和、坦然面对。
所以,你们作为知识分子,若能养成这样的习惯,生活中处处融入禅修,对自己的人生,乃至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都会有很大帮助。
问:不管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包括自由、民主、平等的近代文化也是如此。中国本土的文化似乎渗透力不强,并没有引导整个世界的方向,请问大师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答:中国的文化,在国外并非那么不受欢迎。比如孔孟思想的儒教文化,在韩国、新加坡、加拿大,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并且学以致用。但这些在中国,现在反而没什么市场了。
就像印度的佛教,当年传入各国之后,印度本土的佛教却销声匿迹了。1990我去印度时,看到那里的大多数寺院,都是50年代去印度的藏地大德修建的,佛教也是依靠他们的力量,才得以重新发扬光大。
同样,中国也喜欢接受外来的思想,可自己的优良传统却往往弃之不顾。因为过去的“批林批孔”,把儒教思想的根都挖断了,像我刚才讲的《弟子规》,如今在汉地很多学校并没有得到重视。与之相反的是,在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这些文化却如日中天,备受推崇。
当然,我也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文化,毕竟每个众生的因缘、根基各不相同。但在接受…
《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