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間也不能太長,就兩個小時,希望大家看好時間,10點半准時結束。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希望大家在發言時盡量放開,不要緊張。上師有無量心,哪怕你提昨天晚上那樣的問題,也不會刺傷我們上師。當然,我想今天也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但大家一定要放開,大膽地提。
上師到這裏來,一方面是給我們弘法,另一方面也想聽聽不同的意見。因爲佛教是真理,真理就不害怕批評。你的理解哪怕不符合佛教,也可以講出來,通過辯論,我們就可以找到真理,所以希望大家放開。下面開始——
(一) 問:您曾經講過,如果一個人有嗔恨心,想要清淨它的話,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其本體,最後會發現它只是一種分別念的假象。所以我想請問您:在藏傳佛教中,是怎麼觀察嗔恨心的?
答:觀察嗔恨心的話,藏傳佛教有些修心竅訣中,有特別好的教言:當你正在起嗔恨心時,當下觀察它的來龍去脈,看它是從怨敵身上産生的,還是從我自己身上産生的?是從身體裏面産生的,身體中間産生的,還是身體外面産生的?這樣從裏到外一一觀察,根本找不到它的來源。此時你會深深感受到,嗔恨心只不過是一種假象。這一點,不需要其他的邏輯推理,稍微修行過的人,憑自己的觀察就可以了知。到了最後,嗔恨心自然轉成密宗所講的五種智慧之一——大圓鏡智。
因此,當我們産生強烈的嗔恨心時,要麼通過觀察,要麼直接安住,就會發現嗔恨心的本體了不可得,跟虛空沒有什麼差別,只不過是一種虛妄執著。若能證悟到它的本體,這種體會就像啞巴吃糖一樣,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但自己卻心知肚明,這即是禅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所以,在對治嗔恨心方面,密宗有更爲殊勝的竅訣,不管是誰修了,當下就能將煩惱轉爲智慧。有些學密宗的修行人,以前嗔恨心特別嚴重,修持這些竅訣之後,性格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因也在這裏。
問:您在北大演講時,說佛教傳到漢地和藏地以後,經過2500多年的發展,藏傳佛教更完整地保存了佛陀的清淨思想。您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說漢傳佛教有一些思想流失了。您認爲是哪些地方流失了?它跟藏傳佛教最大的區別在于什麼地方?
答:我也不是說漢傳佛教有流失的地方,而是強調藏傳佛教的不共特點,是什麼呢?從佛陀時代一直到現在,傳承保持得非常清淨、非常完整。任何一部法在傳講時,法師必須先得過它的言傳。比如說,《菩提道次第論》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師,《前行》的作者是華智仁波切,若想講這兩部法,首先要得過它一代代傳下來的傳承。包括佛陀的《大藏經》,其傳承在藏地也一直沒有斷過。有了這種傳承的話,後代弟子在傳授教義時,除非是特殊情況,一般不容易歪曲上師的意趣。依靠這種方式,佛陀的一些儀式和傳承,即使過了2500多年,在藏地也仍然代代相承、完好無損。對此西方歐美等國都極爲贊歎。
另外,藏地《大藏經》的翻譯也特別嚴謹。從曆史上看,國王赤松德贊時代的譯場,譯師就有叁百多位,他們的智慧非常卓越,不管是文筆,還是對佛經內容的了解,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我曾對比過藏漢文的《親友書》、《阿彌陀經》,結果發現藏地的翻譯風格,確實更爲嚴謹。
尤其在《大藏經》方面,藏地還有個殊勝特點——它全部都是白話文,非常便于理解。如今的21世紀,漢地人大多看不懂古文,加上生活節奏那麼快,很多人根本沒時間和精力去研讀《大藏經》。有些人即使有這個興趣,啃了半天古文以後,實在搞不懂也就放棄了。最後不要說全部經典,就算只有一部,因爲文字太艱澀,有時候也不想看。而藏族人拜讀《大藏經》的話,則不會有這種苦惱。
所以,從方方面面看,藏傳佛教確實有不共的特點。正因爲如此,現在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對藏傳佛教情有獨鍾,這也不是盲目的選擇。
(二) 問: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研究生。我出生和成長在天主教家庭,作爲基督徒,也相信未來世界的存在。但我覺得那是上帝的啓示,相信即可。昨天聽了大師演講,講到堅信有前世來生,那麼我想問一下:您爲什麼如此相信這些在世俗世界無法把握的東西?爲什麼這麼虔誠地相信?
答:相信自己有前世後世,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如果沒有任何理由就相信,那是一種迷信,對我們來講並不值得希求;但如果它是真理,我們卻忽略了,那也是不科學的,絕非治學的態度。
若想知道前世後世是否存在,佛教中有非常豐富的教理,但這不是一兩堂課就能講完的。關于這方面,藏地一般會學印度法稱論師的《釋量論·成量品》,其中用了許多推理來印證前世後世的存在。因爲對于前世後世,我們眼睛看不到,心也涉及不到,這就需要依靠釋迦牟尼佛的語言或推理這兩種方法來成立。
一、依釋迦牟尼佛的語言怎麼成立呢?首先要建立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他四十多年中所傳的法,與真理完全相符,至今沒有一個能被推翻。既然他百分之百不說謊話,那麼他所說的,就可以成爲前世後世存在的依據,這是一種論證方法。
二、通過推理怎麼成立呢?我們的這一刻心識,由前面的心識産生,不需要觀待其他任何因[1]……它有一套完整的邏輯推理。通過這種推理,每個人都可以知道,前世後世的確存在。
當然,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都承認前世後世存在,這一點是共同的。像信奉基督的伽利略、牛頓,也都承認有來世,並害怕墮地獄,渴望升天堂。既然他們都承認這一點,基督教應該也有其完整的理論體系,否則,這些科學家不可能盲目地相信。
問:關于做好事去幫助別人,作爲基督徒,有時候我覺得不是真心的,可能出于一些功利目的,比如想升天堂,不下地獄。但聽高老師講過,當我們去幫助別人時,內心會非常愉悅,感覺很幸福。我覺得第二種要更純粹一些。請問大師:我們如何在平時生活中更純粹地行善?如何生活出自己的信仰?
最後,我想說一句:聽大師講話,心裏很平靜,非常喜歡大師,謝謝!
答:在大乘佛教中,發菩提心利益衆生,是放在第一位的。有人認爲自己成佛最重要,但這並不究竟,只有把幫助他衆放在第一,才是菩提心的真實體現。
如今基督教在各個地方做很多慈善,有些可能是懷著功利心,但有些也是真正憐憫衆生,就像特雷薩修女。所以,不管是哪個宗教,我們都應和睦相處、互相理解。利他的思想精髓,不論在哪個人的身上體現,我們都值得學習;不論在哪個宗教中出現,我們都值得接受。
我自己也有這種感覺,比如忙碌了一天後,覺得特別累,但若能幫助一些人,再累也心甘情願、非常開心。但如果累了一天,只是爲了自己的名聞利養,這就談不上是什麼佛教徒了,更談不上是大乘佛教徒。天天都爲了自己的話,實在太慚愧了,跟牦牛沒有什麼差別——牦牛爲了養活自己,天天到處找草覓水也很累的。
因此,不管你信什麼樣的宗教,希求的都應該是利益他衆,這一點很關鍵!
(叁) 問:我是華師哲學系的研究生。西方有個哲學家叫皮浪,他主張懷疑主義,就是不發表任何意見,保持心靈的平靜。我的問題是:現在這個社會很浮躁,我們當代的研究生、博士生,如何才能抛棄雜念,保持心靈的平靜呢?
答:有時候保持沈默,對很多事情不發表看法,也是一種境界。佛教中尤其是修禅宗、密法的人,達到一定的境界時,會覺得世間萬事萬物虛妄不實——用佛教的話來講,勝義谛中,一切都無可言說;世俗谛中,雖有如幻如夢的顯現,但這些都沒有實質,此時發表很多意見也沒有太大意義。因此,西方哲學的個別思想,可能也有一些密意所在。
你們作爲研究生、博士生,今後在生活中面對很多問題時,若想保持沈默,其實需要一種鍛煉。聽說你們這裏經常舉辦夏令營,對禅修有一些感悟。在密宗中,也有舍棄雜念、保持心靈平靜的殊勝竅訣。比如前段時間,我就給學院內部的知識分子講了《禅定休息》,通過修持一些禅定,讓心完全可以得到休息。
你們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城市中,成天忙忙碌碌的,心始終無法平靜,所以用七天或十四天的時間,到特別寂靜的山裏禅修,重新感受內心的甯靜,這是很有必要的。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爲,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與心有極大關系。如果常修禅定,早上起來或晚上睡覺時心態平和,這對健康很有好處。
尤其是你們將來步入社會後,會面臨很多壓力、很多痛苦,假如隨著這些而轉,就算你再有錢、再有地位,一輩子也是很苦的。但如果你有了禅定的功夫,那不管外境發生了什麼,自己也會心平氣和、坦然面對。
所以,你們作爲知識分子,若能養成這樣的習慣,生活中處處融入禅修,對自己的人生,乃至心理健康、身體健康,都會有很大幫助。
問:不管佛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包括自由、民主、平等的近代文化也是如此。中國本土的文化似乎滲透力不強,並沒有引導整個世界的方向,請問大師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答:中國的文化,在國外並非那麼不受歡迎。比如孔孟思想的儒教文化,在韓國、新加坡、加拿大,被許多人津津樂道,並且學以致用。但這些在中國,現在反而沒什麼市場了。
就像印度的佛教,當年傳入各國之後,印度本土的佛教卻銷聲匿迹了。1990我去印度時,看到那裏的大多數寺院,都是50年代去印度的藏地大德修建的,佛教也是依靠他們的力量,才得以重新發揚光大。
同樣,中國也喜歡接受外來的思想,可自己的優良傳統卻往往棄之不顧。因爲過去的“批林批孔”,把儒教思想的根都挖斷了,像我剛才講的《弟子規》,如今在漢地很多學校並沒有得到重視。與之相反的是,在別的民族、別的國家,這些文化卻如日中天,備受推崇。
當然,我也不是說不能接受外來文化,畢竟每個衆生的因緣、根基各不相同。但在接受…
《解疑除惑 教學相長——華師大政法學院佛學座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