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
『 2011年6月11日上午』
上午8点半,在热烈欢迎的掌声中,索达吉堪布步入华中师范大学哲学教研室。因6月10日晚堪布的“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讲座极为精彩,同学们意犹未尽,强烈希望堪布能再次开示,故衍生了今天上午的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是华师哲学系的全体硕博研究生与堪布交流对话。
高新民教授致辞:
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
“人身难得”,我们能拥有一个人身,坐在这个地方,像我们的硕士生、博士生,不仅有了人身,而且成为天之骄子,这都是过去修来的,很不容易。
“佛法难闻”,很多人想听闻佛法,但因为业力所致,没有这个机会,所以我们今天能听受佛法,这是非常稀有的。
最重要的是“善知识难遇”,像上师索达吉堪布这样的善知识,的确是非常难遇。据我了解,索达吉堪布堪称为佛教的法门龙象,不仅是善知识,而且是真正的大善知识。既是佛学的理论家,精通显密,同时又非常有修证。还值得一提的是,上师对汉藏佛教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为有这样一次亲近堪布学习的机会,感到非常荣幸!
昨天晚上听了上师的开示,觉得上师真正是按照佛教的精神在做。佛教强调五明兼修、通达五明,这方面上师做得非常好。不仅是内明,包括对世间学问也非常精通。例如他讲到的很多人物,像罗素、汤因比,正好是我们这个专业所涉及的。
在专业上,我们跟上师也有沟通的地方。例如,我们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心灵哲学,而在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中,包含了非常丰富、非常深厚的心灵哲学资源。所以,我们有一个课题,准备今后研究佛教的心灵哲学,尤其是研究藏传佛教的心灵哲学,这对世间心灵哲学的发展将是一个机会。我之所以感到非常高兴,就是因为认识了上师,我们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非常好的机会。
这里我不多讲了,时间要留给我们上师。首先,请上师作一个主题发言。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昨天我也跟上师提了一个请求,希望给我们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多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关于心灵哲学方面的思想,关于各大派别的一些基础知识。另外,我们也想知道一点关于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关系。上师开示之后,同学们可进行自由问答,今天上午就分这两个阶段。
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的上师——
今天很高兴跟华师大的诸位老师,还有研究生、博士生在这里共同交流,交流的内容我也没做什么准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吧。
一、知识分子应关心更多人的福祉
首先,我想简单说一下,作为知识分子,不管老师还是学生,现在应该关心的,不能仅仅是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快乐……而应该站得高一点,目光放得远一点。如果你经常关心社会、关心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环保、节约能源、关爱弱势群体等,自己的好运也会自然而来。
或许个别人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无名小卒,这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问题,与自己毫无瓜葛,用不着去瞎操心。但实际上,假如你关心的问题越大,做事就有了长远眼光,事业的成功率也会越高;反之,倘若你关心的范围特别狭隘,焦点始终都围绕自己转,自私自利特别强,那干什么也不会有一番成就。
因此,不管你是什么人,都要关心大局,关心更多人的福祉,这在大乘佛教中叫菩提心;从世间的角度讲,它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不可缺少。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一点。
二、藏传佛教对心灵哲学的贡献
第二点,则是关于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中,有浩如烟海的理论体系、修行经验,这些十分完整、代代相传,无法用三言两语一一描述。重要的是,藏传佛教关于心灵哲学方面,有极其圆满的传承,对此研究哲学的人务必要了解。
了解的方法,最好是通过藏传佛教的因明推理。假如你研究过《释量论》、《量理宝藏论》、《集量论》,那么依靠因明里的推断方式,不管研究哪个领域的学问,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过去我在读师范时,也像你们一样喜欢心理学,除了老师讲的以外,自己一有空就去新华书店买很多书。在看的过程中,我心里始终存有迷惑,怎么样也不能解开。直至遇到了藏传佛教,学了唯识、中观的一些理论,内心才豁然明了,缠缚自己多年的疑惑一扫而空。此时我发现,佛教中剖析心理的理论非常严谨,并且无懈可击,尤其是结合因明来学习时,任何语言都无法驳倒它。最后,自己如枯木逢甘霖般,内心极为满足,从此,通过修行的体验、理论的研究,对佛教的信心与日俱增。所以,建议大家也不妨试试。
刚才我看到高老师和你们翻译的《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导论》,非常开心。这不是假装的,确实是心里话。为什么呢?因为人不能只为了钱财、地位而活着。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很好,但我觉得,难得的人身要用在追求真理方面,有生之年若致力于此,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以前我随上师如意宝去很多国家时,并不羡慕那里的建筑,也不羡慕国外的享受,而是看到哪个书店有好书,我就特别欢喜;哪个知识分子求知若渴,我就很佩服。这不是一时的冲动,到现在我仍是如此,相信自己在一生中,对求学都会有一种好感。所以,当我得知你们这里的很多学子也追求真理,这方面我们有共同的目标,真的很高兴。
我们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格鲁、宁玛、萨迦、噶举、觉囊,历史都特别悠久,每个传承有非常完整的闻思修体系。尤为值得赞叹的,是它的系统学习。这一点,你们有时间应该了解一下。我曾去过很多大学,但发现大学里的闻思方法,跟藏地佛学院完全不同。在藏地,很多人求学非常精进,一般晚上睡的时间很短,生活再艰苦也无所谓,只要能够得到真理,自己愿意克服一切困难,通过这样的磨练,最后成果也非常喜人。而如今有些大学生,求学的条件太好了,周围有很多散乱的因,自己时常会被诱惑,潜藏的智慧很难得以开发。因此,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要尽量避免乱七八糟、蛊惑人心的一些事物,否则,自己很容易玩物丧志,无法真正专注于学业。
我看你们很多人都在搞翻译,翻译就需要心无旁骛,以保证它的精确度,否则会闹出很多笑话。前段时间,有个比较出名的人,把我的一些大学演讲翻译成藏语。据说他翻译过很多书,他把译稿让我看一遍,结果我发现,他把“石女的儿子”译成了“石头女儿的儿子”。其实,石女指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她不可能有儿子,所以佛教的推理中常用这个比喻,形容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翻译成“石头女儿的儿子”的话,石头女儿也不可能有儿子,意义上倒说得过去,但却与原意相差甚远。因此,当时我看了以后,自己在家里笑半天。这种现象,以前梵语译成藏语时也非常多,故翻译时需要尽量符合原意,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们翻译的这些资料,如今人们虽不一定很重视,但也许在下一个时代,对人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就像一些历史人物,不管他的翻译还是作品,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大众认可,周围不少人因为嫉妒,故意给他泼冷水,甚至视而不见。但慢慢地,由于他的发心很纯洁,作品迟早会对社会有利。即使没有利,也绝对不会有损害。
当今时代,一心一意钻研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喜欢引用的诗词,基本都源于唐朝、宋朝,现在的诗词则如凤毛麟角。也可能是物质太丰富了,以至于人心纷纷外散,根本无法专注于文学、知识和真理。佛教中也经常说,凡夫人的心被外境所摄时,自己就开始管不住自己了。
三、堪布本人对当前教育的忧心
等一会儿,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但你们在问我的同时,其实我也有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古人也强调德才兼备,“德”在先而“才”在后,有了“德”才谈得上“才”。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总觉得现在学校只重视分数,只重视智慧、才华,而根本不重视人的心灵、行为,若将这方面彻底忽略,对这个时代是有利还是有弊?
你们作为师范大学、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今后在教育学生时,是会单单传授各种知识呢,还是会兼顾到学生的人格完善?
我以前看过一个数据,说是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真正能用上的只有15%。那么剩下的85%,都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古代,孩子们从小就学《三字经》、《弟子规》,潜移默化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而如今小学生的课本里,尽是讲些动物的故事,学了这些以后,对人生有什么意义?
其实,汉地很多古文化相当好。拿《弟子规》来说,我已将它译成了藏语,许多藏族孩子学后,觉得受益匪浅。包括现在青海省的很多学校,也在大力推广藏文的《弟子规》。本来,儒教文化中对童蒙教育有许多教言,但如今人们却将它舍弃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儿童歌曲,也是一群孩子边撒娇边唱“抱抱我,亲亲我”……这些对孩子心灵的健康、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能起到什么作用?
要知道,孩子从小所学的知识,对他们一辈子有深远的影响。如果这时候他所背诵的、所接触的,跟孝顺父母、关爱他人没有任何关系,与现实生活也完全脱钩,那他们的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德育到底从什么地方入手?不知道你们很多老师有什么看法?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我一个人这样啰啰唆唆的,感觉不一定很好,大家互相谈一谈,至少时间会过得快。(众笑)
高新民教授归纳:
上师非常辛苦,前天从色达出发,到成都要坐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因为那里现在没有飞机。之后先到浙江,昨天从浙江大学赶到武汉,今天下午还要前往广州的中山大学。上师真的是在忘我弘法,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计划的…
《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