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疑除惑 教學相長——華師大政法學院佛學座談

  解疑除惑 教學相長——華師大政法學院佛學座談

  『 2011年6月11日上午』

  上午8點半,在熱烈歡迎的掌聲中,索達吉堪布步入華中師範大學哲學教研室。因6月10日晚堪布的“新時代需要心靈的教育”講座極爲精彩,同學們意猶未盡,強烈希望堪布能再次開示,故衍生了今天上午的活動。本次活動,主要是華師哲學系的全體碩博研究生與堪布交流對話。

  

  高新民教授致辭:

  佛教中有這樣一句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

  “人身難得”,我們能擁有一個人身,坐在這個地方,像我們的碩士生、博士生,不僅有了人身,而且成爲天之驕子,這都是過去修來的,很不容易。

  “佛法難聞”,很多人想聽聞佛法,但因爲業力所致,沒有這個機會,所以我們今天能聽受佛法,這是非常稀有的。

  最重要的是“善知識難遇”,像上師索達吉堪布這樣的善知識,的確是非常難遇。據我了解,索達吉堪布堪稱爲佛教的法門龍象,不僅是善知識,而且是真正的大善知識。既是佛學的理論家,精通顯密,同時又非常有修證。還值得一提的是,上師對漢藏佛教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爲有這樣一次親近堪布學習的機會,感到非常榮幸!

  昨天晚上聽了上師的開示,覺得上師真正是按照佛教的精神在做。佛教強調五明兼修、通達五明,這方面上師做得非常好。不僅是內明,包括對世間學問也非常精通。例如他講到的很多人物,像羅素、湯因比,正好是我們這個專業所涉及的。

  在專業上,我們跟上師也有溝通的地方。例如,我們從事的主要工作是心靈哲學,而在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中,包含了非常豐富、非常深厚的心靈哲學資源。所以,我們有一個課題,准備今後研究佛教的心靈哲學,尤其是研究藏傳佛教的心靈哲學,這對世間心靈哲學的發展將是一個機會。我之所以感到非常高興,就是因爲認識了上師,我們以後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就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非常好的機會。

  這裏我不多講了,時間要留給我們上師。首先,請上師作一個主題發言。根據同學們的要求,昨天我也跟上師提了一個請求,希望給我們介紹一下藏傳佛教。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多介紹一下藏傳佛教關于心靈哲學方面的思想,關于各大派別的一些基礎知識。另外,我們也想知道一點關于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關系。上師開示之後,同學們可進行自由問答,今天上午就分這兩個階段。

  下面以熱烈的掌聲有請我們的上師——

   今天很高興跟華師大的諸位老師,還有研究生、博士生在這裏共同交流,交流的內容我也沒做什麼准備,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吧。

  一、知識分子應關心更多人的福祉

  首先,我想簡單說一下,作爲知識分子,不管老師還是學生,現在應該關心的,不能僅僅是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快樂……而應該站得高一點,目光放得遠一點。如果你經常關心社會、關心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環保、節約能源、關愛弱勢群體等,自己的好運也會自然而來。

  或許個別人認爲,自己只不過是無名小卒,這些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問題,與自己毫無瓜葛,用不著去瞎操心。但實際上,假如你關心的問題越大,做事就有了長遠眼光,事業的成功率也會越高;反之,倘若你關心的範圍特別狹隘,焦點始終都圍繞自己轉,自私自利特別強,那幹什麼也不會有一番成就。

  因此,不管你是什麼人,都要關心大局,關心更多人的福祉,這在大乘佛教中叫菩提心;從世間的角度講,它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不可缺少。這是我今天講的第一點。

  二、藏傳佛教對心靈哲學的貢獻

  第二點,則是關于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中,有浩如煙海的理論體系、修行經驗,這些十分完整、代代相傳,無法用叁言兩語一一描述。重要的是,藏傳佛教關于心靈哲學方面,有極其圓滿的傳承,對此研究哲學的人務必要了解。

  了解的方法,最好是通過藏傳佛教的因明推理。假如你研究過《釋量論》、《量理寶藏論》、《集量論》,那麼依靠因明裏的推斷方式,不管研究哪個領域的學問,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過去我在讀師範時,也像你們一樣喜歡心理學,除了老師講的以外,自己一有空就去新華書店買很多書。在看的過程中,我心裏始終存有迷惑,怎麼樣也不能解開。直至遇到了藏傳佛教,學了唯識、中觀的一些理論,內心才豁然明了,纏縛自己多年的疑惑一掃而空。此時我發現,佛教中剖析心理的理論非常嚴謹,並且無懈可擊,尤其是結合因明來學習時,任何語言都無法駁倒它。最後,自己如枯木逢甘霖般,內心極爲滿足,從此,通過修行的體驗、理論的研究,對佛教的信心與日俱增。所以,建議大家也不妨試試。

  剛才我看到高老師和你們翻譯的《當代西方心靈哲學導論》,非常開心。這不是假裝的,確實是心裏話。爲什麼呢?因爲人不能只爲了錢財、地位而活著。也許有人認爲這些很好,但我覺得,難得的人身要用在追求真理方面,有生之年若致力于此,活著才是有價值的。

  以前我隨上師如意寶去很多國家時,並不羨慕那裏的建築,也不羨慕國外的享受,而是看到哪個書店有好書,我就特別歡喜;哪個知識分子求知若渴,我就很佩服。這不是一時的沖動,到現在我仍是如此,相信自己在一生中,對求學都會有一種好感。所以,當我得知你們這裏的很多學子也追求真理,這方面我們有共同的目標,真的很高興。

  我們藏傳佛教的各大教派——格魯、甯瑪、薩迦、噶舉、覺囊,曆史都特別悠久,每個傳承有非常完整的聞思修體系。尤爲值得贊歎的,是它的系統學習。這一點,你們有時間應該了解一下。我曾去過很多大學,但發現大學裏的聞思方法,跟藏地佛學院完全不同。在藏地,很多人求學非常精進,一般晚上睡的時間很短,生活再艱苦也無所謂,只要能夠得到真理,自己願意克服一切困難,通過這樣的磨練,最後成果也非常喜人。而如今有些大學生,求學的條件太好了,周圍有很多散亂的因,自己時常會被誘惑,潛藏的智慧很難得以開發。因此,希望在座的同學們,要盡量避免亂七八糟、蠱惑人心的一些事物,否則,自己很容易玩物喪志,無法真正專注于學業。

  我看你們很多人都在搞翻譯,翻譯就需要心無旁骛,以保證它的精確度,否則會鬧出很多笑話。前段時間,有個比較出名的人,把我的一些大學演講翻譯成藏語。據說他翻譯過很多書,他把譯稿讓我看一遍,結果我發現,他把“石女的兒子”譯成了“石頭女兒的兒子”。其實,石女指沒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她不可能有兒子,所以佛教的推理中常用這個比喻,形容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翻譯成“石頭女兒的兒子”的話,石頭女兒也不可能有兒子,意義上倒說得過去,但卻與原意相差甚遠。因此,當時我看了以後,自己在家裏笑半天。這種現象,以前梵語譯成藏語時也非常多,故翻譯時需要盡量符合原意,這一點特別重要!

  我們翻譯的這些資料,如今人們雖不一定很重視,但也許在下一個時代,對人類會産生極大的影響。就像一些曆史人物,不管他的翻譯還是作品,在生前並沒有得到大衆認可,周圍不少人因爲嫉妒,故意給他潑冷水,甚至視而不見。但慢慢地,由于他的發心很純潔,作品遲早會對社會有利。即使沒有利,也絕對不會有損害。

  當今時代,一心一意鑽研學問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喜歡引用的詩詞,基本都源于唐朝、宋朝,現在的詩詞則如鳳毛麟角。也可能是物質太豐富了,以至于人心紛紛外散,根本無法專注于文學、知識和真理。佛教中也經常說,凡夫人的心被外境所攝時,自己就開始管不住自己了。

  叁、堪布本人對當前教育的憂心

  等一會兒,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暢所欲言、互相討論。但你們在問我的同時,其實我也有一些問題:比如現在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古人也強調德才兼備,“德”在先而“才”在後,有了“德”才談得上“才”。但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吧,總覺得現在學校只重視分數,只重視智慧、才華,而根本不重視人的心靈、行爲,若將這方面徹底忽略,對這個時代是有利還是有弊?

  你們作爲師範大學、作爲培養教師的搖籃,今後在教育學生時,是會單單傳授各種知識呢,還是會兼顧到學生的人格完善?

  我以前看過一個數據,說是學生在學校裏所學到的知識,走上工作崗位之後,真正能用上的只有15%。那麼剩下的85%,都跟自己的生活沒有關系,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在古代,孩子們從小就學《叁字經》、《弟子規》,潛移默化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而如今小學生的課本裏,盡是講些動物的故事,學了這些以後,對人生有什麼意義?

  其實,漢地很多古文化相當好。拿《弟子規》來說,我已將它譯成了藏語,許多藏族孩子學後,覺得受益匪淺。包括現在青海省的很多學校,也在大力推廣藏文的《弟子規》。本來,儒教文化中對童蒙教育有許多教言,但如今人們卻將它舍棄了。春節聯歡晚會的兒童歌曲,也是一群孩子邊撒嬌邊唱“抱抱我,親親我”……這些對孩子心靈的健康、對他們將來的人生,能起到什麼作用?

  要知道,孩子從小所學的知識,對他們一輩子有深遠的影響。如果這時候他所背誦的、所接觸的,跟孝順父母、關愛他人沒有任何關系,與現實生活也完全脫鈎,那他們的將來會變成什麼樣?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德育到底從什麼地方入手?不知道你們很多老師有什麼看法?我們可以交流一下。我一個人這樣啰啰唆唆的,感覺不一定很好,大家互相談一談,至少時間會過得快。(衆笑)

  

  高新民教授歸納:

  上師非常辛苦,前天從色達出發,到成都要坐十幾個小時的汽車,因爲那裏現在沒有飛機。之後先到浙江,昨天從浙江大學趕到武漢,今天下午還要前往廣州的中山大學。上師真的是在忘我弘法,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我們計劃的…

《解疑除惑 教學相長——華師大政法學院佛學座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