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P5

  ..续本文上一页定境界的帮助,做善事的力量会更加增上。

  爱心、善心尽管是分别念,但我刚才也讲了,它就像是过河的船只,在修道过程中不能放弃。禅宗虽然说所有的念头都一样,恶念、善念都要舍弃,但这是最高的境界。我们还没有达到之前,一定要断除恶念、增长善念。在此过程中,就要分出定和入定,出定时多做善事,入定时什么都不执著,这两个是不矛盾的。

  关于佛陀无分别的大爱,《入中论》专门有一个比喻,说陶师在做陶器时,刚开始要费很大力气摇转机轮,到了最后,力足之时,不需摇动,机轮也会自然旋转。同样,佛陀在因地时,一直串习、稳固自己的慈悲心,成佛之后,虽安住于无念的境界中,但利乐有情的大悲仍会自然而然无勤产生,佛陀虽然没有念头,但利益众生的事业仍不断地任运出现。

  (十四) 问:我是哲学系的研究生,我的问题可能比较挑战同学们的底线,希望大家能够宽容一些。

  回顾各个宗教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各个宗教都讲求皈依,比如基督教有十字军的东征,伊斯兰教也有西征,甚至通过税收政策的优惠来吸引教徒。那么对佛教来说,更强调的是让大家自然皈依,还是需要一种引导式的皈依?

  答:佛教中的皈依或出家,并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出于个人自愿。我在任何一个场合中,如果有人提出想出家,我都会劝他先好好考虑,出家是比较大的事情,不能一时冲动,而要慢慢观察;如果有人想要皈依,我也会让他想一想因为什么而皈依,倘若发心正确,则可以进行皈依。

  不过,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我们也不是完全置之不理,因为现在很多人需要一种信仰。但这并不是跟基督教等抢信徒、争市场,而是觉得一个人没有信仰的话,尤其像中国这么多的人,心灵会很空虚。像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95%以上的人都信仰基督教、佛教或其他宗教,这样的人生非常充实。

  我个人来讲,还是希望大家有一种信仰。否则,一个人道德也没有,信仰也没有,活在世上会很盲目。尤其是人到了晚年时,没有归宿感、没有安全感,自己的未来会一片茫然。因此,从对别人负责任的角度来讲,我希望很多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只有这样,人生才是有意义、有方向的。

  问:您今天和昨天讲了很多佛教理论,但作为像我这样既无慧根、又无悟性的凡夫俗子,这些理论确实比较高深。而且对于这些理论,我们的体验也非常有限。所以我想问一下,我们到底对体验的分享更重要,还是对理论的弘扬更重要?

  答:佛教非常博大精深,既需要理论的学习,也离不开实践的修行。否则,光是理论上特别精通,一点也不去实践的话,就像个别研究宗教的专家,口头上讲得头头是道,却连“人身无常”的道理从来也没思维过,这就是所谓的“法油子”。反之,假如对佛教的理论一窍不通,却成天呆在寺院里闭关专修,连最简单的佛理也不懂,这叫盲修瞎炼,没有多大意义。

  所以,在我们藏传佛教中,一直强调闻、思、修,这几个是缺一不可的。

  (十五) 问:我是拉萨地区当雄县的。我们藏族人在磕长头时,会念很多不同的经,请问念哪个比较好呢?

  还有一个问题是,以前我在家里时,大人说每个人的肩膀上有两个算术师,一个记你做的善事,一个记你做的恶事。佛经中也说,每个人的右臂上有魄拉(男神),左臂上有摩拉(女神),分别记录你造的善恶业。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多做善事、断除恶事?

  答:首先,很高兴看到我们藏族孩子在华师读书,昨天也见到很多老师对他们非常关心,我由衷地感谢。对我而言,虽然是一个藏族人,但多年来对汉地的佛教徒也特别关心,所以,我们彼此间应该用爱心来连接。

  作为藏族孩子,昨天也有人说,自己的语言、很多传统都淡忘了。这一点,我想跟藏族大学生再次强调:不论你到哪个民族、哪个地方去学习,自己的传统、自己的语言文字都不能丢。以前我看到有些藏族大学生,从内地回到藏地之后,基本上不会说藏语了,行为上也看不到藏族的优良传统,这是非常遗憾的。

  如今,汉地那么多的知识分子,纷纷到藏地去求殊胜的藏传佛教和藏文化,而我们对本民族所拥有的东西,却统统弃如敝屣,反而去向汉地学,汉地又向西方学,最后自己全部被西化了,这样很不合理。所以作为藏族人,固有的传统不能忘!

  你看汉地的很多留学生,到美国、加拿大、欧洲去,尽管受到西方影响,但自己的传统并没有全部舍弃,他们回国后照样说汉语,而不是满口都讲英文。可我们藏族的学生,经常可以看到,在汉地呆了几年后,藏语根本不会说了,这是相当遗憾的。所以,非常希望我们的藏族孩子,不管在汉地哪个高校读书,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信仰不能舍弃!

  同时,我也一并回答你刚才的问题:磕长头的时候,一般要念皈依、七支供,还有“贡秋森拉香擦洛,那摩曼自些儿耶,那摩思些儿耶,那摩额达玛些儿耶梭哈”——乔美仁波切说,持诵此咒的话,磕一个头有十万倍的功德。也有些人念皈依、阿弥陀佛等,任何一个名号都可以,这个没有特别的限定。

  还有,每个人肩膀上记录善恶的男神和女神,这在中阴法门中也有提过。其实汉地有些高僧大德,在游历阴间或地狱时,看到亡人有生前的善恶记录,与这个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若想趋善断恶,《前行》讲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前,有位扎堪婆罗门经常观察自心,每当生起一个恶念,就放个黑石子;生起一个善念,就放个白石子。刚开始他的黑石子多,白石子少。后来他时时提醒自己,对治自己的恶心,最后全部变成白石子了。

  当然,对修行好的人来讲,可以做到这样,但我们不一定能够如此。不管怎么样,每个人身上的确有护法神,他关心你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于这些传统观念,大家要值得尊重,同时,我们在取舍善恶时,要效仿古人的做法,经常提醒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逐渐趋入光明大道。

  

  高新民教授结语:

  美好的时光最容易过去,两个小时一下子就过了。今天上午的对话,我认为是一个高水平的对话,至少比昨天晚上好。“高”主要体现在上师实在是高,不愧为名师,能在世间、佛教界享有这么大的名望,与他的修证、与他扎实的学问,确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师既是名师,又是明师——“明”的意思是有智慧、有知识,佛教里也讲五明,上师不愧为这个称号。

  当然,上师高水平的表现,跟今天同学们提的问题也有关系。如果我们的问题非常浅显,像昨天晚上一样,那上师的水平再高也表现不出来。我们大学里经常说“教学相长”,有好的学生,就一定有好老师;没有好的学生,则不会有好老师。所以,要想华师的水平高,还得同学们自己学好,否则,你什么都不懂的话,华师怎么可能有高水平的老师?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上师的开示表示衷心的感谢!

  

  

《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