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需要心靈的教育——華中師範大學演講
『 2011年6月10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辭:
我代表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研究生會,向索達吉堪布此次來我院進行講座,表達誠摯的謝意以及熱烈的歡迎。
本會的主要領導和嘉賓有: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的創始人高新民教授、劉亞琴女士,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院長張廷國,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書記唐琳。同時,也感謝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美術學院各位領導、老師的莅臨參與。
在這裏,請允許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索達吉堪布:
索達吉堪布,四川甘孜爐霍人,生于1962年,曾就讀于甘孜師範學院。他于1985年前往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爲根本上師,後成爲喇榮五明佛學院漢僧部的主管大堪布,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先後隨晉美彭措法王前往國外弘法,並被推任爲美國紐約喇榮顯密中心導師,兼任上海慈慧公益基金會的名譽董事長。
上師所從事的慈善事業,有智悲慈善基金及智悲小學等。上師所在的爐霍,是個群山環繞、地處高寒的地區。那裏的孩子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只有學校,但捉襟見肘的教育資源,以及貧困的家境,使很多孩子過早地離開了校園。正是基于這種現狀,上師立志于慈善,他曾說:“年少時求學的艱難,以及之後的人生經曆,讓我由衷地感覺到,當盡綿薄之力,從家鄉做起,使更多的孩子重回校園,改變藏區的落後狀態。”
堪布還說:“悠悠寸草,雖沒有蒼松翠柏的高大挺拔,但只要根植于大地,只要還在接受陽光雨露的哺育,就一定會將春意散播開去。”這就是上師從事慈善事業的根源所在。
下面,請熱烈歡迎上師爲大家開始講座——
尊敬的諸位教授、老師,還有同學們:
晚上好!很高興跟各位一起交流。我今天所交流的內容,是“新時代需要心靈的教育”。關于這方面,我所講的,主要涉及佛教的一些調心方法,同時也想將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少許感悟,在此與大家作個分享。
站在這個講臺上,我也談不上有什麼深奧的知識,只不過特別願意跟你們交流。當今時代,很多人在學校裏雖然學了各種知識,但有些到了社會卻用不上,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對人生沒有正確的認知。活在這個世間上,人生態度非常重要,所以,你們作爲大學生,在學校裏應該學些這方面的知識,它對一個人來講,價值遠遠超過金錢財富。而作爲老師,對學生也不能只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們怎麼樣面對生活、面對人生、面對社會?怎麼樣爲人處世、待人接物?這些問題非常重要。
一、正確認識佛教的作用
在座的知識分子,有些可能信仰佛教,有些也不一定信。當然,信不信仰完全是你的自由,我一直都這樣提倡。但作爲有智慧的人,對佛教最好還是有點研究。
佛學是非常深奧、非常廣大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每個人來講,有百利而無一害。你若真的了解了,對自己的工作和前途,我相信百分之百有利,絕對不會因爲學了佛以後,産生很大的危害。
我本人從小就信仰佛教,將自己的青春也都用于修學佛法方面了,在這個過程中,越深入研究佛教,越覺得它確實非常好。這種好,並非因爲自己是佛教徒、出家人,就以貪執自方的心自賣自誇,而是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場上,客觀評價學佛到底對我們有沒有利益。
其實,佛教並不像個別人想得那樣神秘,一接觸它,要麼就到深山老林裏出家,要麼看破一切舍棄紅塵,絕對不是這樣的。佛教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根基,要求也是各不相同,就像世間的教育,從小學到博士後之間有不同層次,不可能對人人都一概而論。但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了解佛教的智慧都必不可少,倘若你能掌握它,生活中肯定獲益良多。
如今,不少人在面對痛苦時,內心特別脆弱,就算你再有錢、再有地位、再有才華,可在種種痛苦面前也不堪一擊。不僅僅是他們,縱然是曆史上的文學巨匠、曆史學家,一旦面臨生老病死之苦,也仍然一籌莫展、束手無策,甚至選擇自殺來逃避。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佛法其實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我這樣說,並不是勸你們都學佛,好讓佛教的隊伍龐大起來,我個人可得到什麼利益。而是確實認爲,如果你能懂一些佛教道理,便會明白很多事物的真相,這樣一來,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那麼憂愁、傷心、焦慮了。
就拿佛教中的“無常”來說,現在許多人根本不考慮死亡,不考慮地位、財富、身體都會無常,一直想得特別圓滿美好,卻不知它是有變化的。而佛教中,用“高際必墮”、“刹那無常”等特別簡單的詞語,就將人生剖析得極爲透徹。然而,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爲了自己所謂的前程,耗盡人生幾十年的時間,倘若出現一點點違緣,産生的痛苦就無法想象。
因此,作爲高等學校的老師,在引導學生求知的同時,不能忽略心靈的教育。華師大這邊有“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我聽說之後很高興,覺得老師對學生們是負責任的。如今的教育不能沒有這一塊,否則,讀大學若只爲了以後多賺錢,那麼沒有福報的人,努力了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如願;有些人即使如願以償,人生也不一定真正快樂。所以,我們的教育不能天天圍著金錢轉,否則,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記得2006年央視的《對話》節目中,邀請了中美兩國的頂尖高中生,作過一次價值取向的考察。當時,主持人給出智慧、權力、真理、金錢、美這五個選項,美國學生一致選擇了真理和智慧,他們解釋說:“如果擁有智慧、掌握了真理,相應我就會擁有財富和其他東西。”而中國高中生,除了一個人選擇美以外,沒有一個選擇真理和智慧,有的選擇了財富,有的選擇了權力。
我對這個結果,印象還是很深的。當然,我也不是說美國所有的都好,中國所有的都不好,凡事應當一分爲二來看待。但如今中國學生道德退失的現象,說實話,的確非常嚴重。假如大量人才的生活取向和價值觀,都建立在金錢和物質上,建立在外在的發展上,從來也不注重內心的道德,那他們的未來令人堪憂。
我剛才進來時,看見校園裏有塊大石頭,上面刻著“求實創新、立德樹人”,心裏自然而然産生一種敬佩。不過,它也許只是放在那裏而已,學校對道德有沒有真正重視呢?我也不清楚,畢竟我第一次跟大家接觸。假如你們對道德真的非常重視,那麼將來培養的學生,絕對會對社會有利,對他們自己也有利。
現在的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盲目地追求金錢,致使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始終覺得生活壓力非常大,而且沒有安全感,活在世上似乎沒有意義,甚至有人選擇了一些不明智的行爲。不僅大學生如此,包括一些小學生,也都覺得壓力大。前幾天,我跟浙江大學的一位老師交談時,她說自己的孩子因爲老師逼,家長也逼,各種壓力都堆在他的身上,他實在受不了,就在作業本上寫下“地獄”兩個字,以示抗議。
其實,如今的物質條件跟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大大改善,飲食住處對一般人而言也不成問題,但爲什麼這麼多人沒有感到滿足,仍然覺得壓力大呢?就是因爲他們的心靈很迷惑,一味地跟著潮流跑,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在學校裏,從小就只重視分數,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至于很容易就被浮躁的現實同化了。
這一點是相當遺憾的。本來在漢地,雖不像我們藏地一樣全民信佛,藏傳佛教一千多年來已融入藏民族的方方面面,與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水乳交融,但漢地的儒教思想,對人們內心、行爲的約束,還是相當不錯的。然而可惜的是,因爲種種曆史原因,現在已經變成這樣了。
叁、老師身上肩負的責任
在漢地古代,老師的神聖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即要傳道德、授知識、解除學生的疑惑。但如今很多老師的任務,只是“授業”,從小學到大學,就是給學生講課本知識,但這些知識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呢?對此老師並沒有提,也沒有深入細致地去剖析。若是這樣,學生一旦步入社會,就會沒有任何經驗,畢竟社會跟學校完全不同,學校裏十分單純、舒適,而社會上爾虞我詐的現象相當多。所以,有些學生遇到點滴的磨難,就覺得苦不堪言,最後變得極其脆弱、冷漠,這對自他都不利。
我認識一個北京中醫大學的人,她離開校園很多年了,但仍特別感激自己的大學老師。她以前在讀大學時,有個老師是教高等數學的,但在九十分鍾的一節課中,他經常用六七十分鍾,爲學生講述自己對人生的解析,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看待,讓大家明白怎麼樣面對社會,怎麼樣面對生活。雖然他講的內容大多與教學無關,有些同學也不太理解,但他們到了社會上以後,才發現這位老師對自己的影響非常大,從他身上所學到的,自己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學生一旦進入了社會,很多老師的印象就會日趨淡漠,但個別老師確實永遠也忘不了。當然,忘不了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印象好的,一種是印象不好的,比如老師天天打人、罵人,一直喝酒抽煙。前不久,我去了一所偏僻的學校,在教室門口,結果看到老師在喝啤酒,裏面的學生打架哭鬧,對此他根本不理不睬,在那兒迷迷糊糊的……
我讀小學時,也遇到過一位這樣的老師,至今他的形象也時常浮現在我眼前。他特別喜歡喝酒,每次只要喝了酒,一進教室就拿大棍棒打全班的人。所以,我們整天心驚膽戰、如臨大敵,一聽說老師喝酒了,一個個都特別害怕,因爲等一會兒不需要犯什麼錯,他也會打我們的。如今二叁十年過去了,我有時候見到他、想起他,心裏還是有種不同的滋味。這種老師,在很多學生的一生中,留下了永遠也無法愈合的傷痕。
而有些老師,卻讓學生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萬分感激。因爲通過他的苦口婆心、通過他的言行舉止,讓學生們的人生態度,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這樣的老師,在佛教中,…
《新時代需要心靈的教育——華中師範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