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現象您怎麼看?
答:藥家鑫被判死刑,人們確實有不同的呼聲。但也有人認爲,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實現民主,必須以民衆高素質爲前提,這樣作出的思考才比較成熟,否則是很難成功的。
就我而言,關于藥家鑫,前面也講了,他一個人不能代表所有人,有時候我們把道德變成政治化,變成其他性質來判斷,問題就複雜了。我們今天的交流,完全是道德和宗教方面的研究,因此,有些複雜的問題,我並沒有特別深地去思維它。
(八) 問:我是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一新生。如果人有前世、今生和來世,地球上的人口會不會增加?
答:實際上,人類不只是地球上有,按照佛教的觀點,以及現在天文學家的說法,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星球,有無量無邊的衆生,也有其他不同的人類。佛教的《俱舍論》和《大樓炭經》中也講了,這個世界不僅僅是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除了地球上的人類以外,還有其他衆生的存在。
而且,我們今生是人,來世卻可能變成地獄有情、餓鬼、旁生、天人等,因而不會有你所擔憂的過失。
問:按照這種觀點的話,現在的人口增加,應該是六道中哪一道的衆生減少了,轉生成了人類?
答:對,是這樣的,佛教經論中對此有過專門的描述。比如說,往昔造過善業的地獄衆生,一旦惡業消盡、善業成熟,就可以投生爲人。
其實,叁惡趣的衆生數量非常多。地獄衆生像晚上的星星一樣多,餓鬼像白天的星星一樣少;餓鬼猶如晚上的星星,旁生則像白天的星星……以此類推,人類的數量實在微不足道。這些叁惡趣的衆生,感受完痛苦之後,有些可以轉生爲人。所以,人類的數量並不是一個固定數字,它可以增加或者減少。
問:我從曆史上看,中國有叁次外來文明的植入:第一次就是佛教,從東漢明帝開始,曆經幾百年,最終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第二次是基督教,當然失敗了;第叁次是馬克思主義,現在成敗與否,我不好作定論。我想問的就是,佛教爲什麼有如此大的能力,可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中來?
答:佛教中不管是哪個教義,都不會被任何思想所推翻。爲什麼呢?因爲它就是真理,真金不怕火煉。
佛教至今有2500多年的曆史了[2],在這個過程中,湧現過無數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他們在不同程度上都研究過佛教,但到目前爲止,沒有一個人可以推翻它。
在這方面,希望你們知識分子研究一下,這樣的話,才會明白爲什麼說佛教是真理?爲什麼它能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相融合?
(九) 問:我是生命科學學院的藏族大學生。本來我是沒有膽子站起來的,但剛才有個藏族學姐站起來提問,大家都嘲笑她,我心裏很不爽。
我的問題跟我的專業有關:這學期天天要解剖活魚,但在我們藏族的佛教中,魚是聖物,所以我心裏特別痛苦,就像刀割在自己身上一樣,甚至比這個更痛苦。每次解剖時,我就不參加。同學們問我原因,我說我信仰佛教。有的同學很理解,有的同學卻說:“信仰佛教是一種迷信,信這個幹嘛?”我很憤怒,但只能默默無語地坐著,覺得沒必要回答。因爲那裏只有我一個是藏族,我再怎麼說,他們也聽不進去。請問上師,信仰是一種迷信嗎?
答:藏地的女孩子,膽子普遍比較小,今天你能勇敢地問這個問題,我很高興!
關于解剖動物,確實,對沒有佛教信仰的人來講,可能覺得無所謂;但對有信仰的人而言,這是非常痛苦的事。
認爲信仰佛教是一種迷信,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我前段時間在複旦大學,引用過近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史學家梁啓超的一段話,他認真剖析了佛教的信仰不是迷信、是正信,原因也講得特別清楚。
所謂“迷信”,是指不符合實際道理的一種信心。如果你有確鑿的理由,能證明佛教是迷信,可以拿出來我們互相探討。但英國哲學家羅素,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曾說:“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他贊歎的是什麼呢?就是佛教的思想。
因此,有些學生也好、老師也好,假如不了解佛教,最好是先研究一下。否則,作爲知識分子,未經觀察就隨便斷言,這並非明智之舉。莎士比亞也講過:“千萬不可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問:有的同學告訴我:“在科學面前,談不上信仰。”這是真的嗎?您是怎麼看待的?
答:真正的科學,是很嚴謹的治學態度。自古以來,很多科學家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判斷,秉持的是公正、客觀的理念。
現在很多人自己不信仰佛教,這也情有可原,我們理解他的選擇,畢竟每個人的環境、教育都不相同。但若以科學的名義來抹殺真理,這是不合理的。
但不管別人怎麼說,你們沒必要痛苦、憤怒,如果實在沒辦法而造了業,要多念“嗡班紮爾薩埵吽”忏悔,這個咒語可以清淨罪障。同時,對任何同學也好、老師也好,不要有不高興的態度,大家應當互相尊重、開開心心,這樣來相處比較好。
(十) 問:我是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的老師。您剛才提到了無常,請問,無常和心靈教育有什麼樣的關系?
答:心靈教育,當然有很多解釋方法,我今天主要側重于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以及傳統文化的儒教思想。我們今後的教育,應當從這個層面來考慮。
關于無常,不僅會發生在外在的物質上,還會出現在我們的身心上。《俱舍論》中說,除了無爲法之外,無常其實涉及一切有爲法的萬事萬物。盡管這一切是無常的,但我們也要從中汲取真理。
要知道,無常的所有法中,有些沒有實在意義,我們並不值得希求;有些卻非常寶貴,這是心靈教育一定要接受的。
問:作爲老師,我們現在應當怎麼去作心靈教育?能否請堪布說一下裏面有些什麼內涵?
答:我這裏講的心靈教育,主要是指道德方面,我們的心需要自我調整,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自淨其意”。這種境界,現在好多老師、大學生都比較缺乏,面對種種誘惑時,隨波逐流,非常脆弱。所以,大家今後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不能天天爲了自我奮鬥,而應該關心這個社會、關心身邊的人,這也是大乘佛教的理念。
總之,今天所提到的心靈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要利他,幫助他人、助人爲樂。
問:《大乘起信論》中說,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爲無明,並說無始以來就有這樣一個無明。那麼,爲什麼會有無明呢?
答:無明是從真如中忽然出現的,《寶性論》說,就像烏雲在虛空中突然出現一樣。
從虛空的層面來講,烏雲不是長久的;但從烏雲的角度而言,對于組成它的水分子,若依次推究其前因,確實可推至無始以來。因爲時間極爲漫長,故可稱之爲“無始以來”,但若跟真如比較起來,它只是偶爾出現的。
因此,用虛空和烏雲的比喻,就可以了解真如與無明之間的關系。
(十一) 問:我是一名理工科的研究生,對哲學和佛教都有興趣,但沒有太多時間讀這方面的書。禅宗說“不立文字,直指心性”,理解佛教的很多東西,應該是靠修行,不是靠文字。但我看書都沒時間,更不用說修行了。再說看書也不可靠。那麼,我應該怎麼做呢?
答:不立文字,是禅宗比較高的境界。我們現在作爲凡夫人,沒有時間看書就想要“不立文字”,這無疑是自欺欺人。
了解佛教道理的正確次第,應該是聞、思、修,即先聽聞佛法,再看書思維,最後修行。假如你連前面的聞和思都沒有,去修行就是盲修瞎煉。
要知道,不立文字的境界很高很高,自己還沒有達到之前,一定要通過漫長的時間學習。所以,我一直強調要聞思修。
--------------------------------------------------------------------------------
[1] 比如,顯宗中有些特別嚴重、無法忏悔的罪業,在密宗中通過不共的方法可以忏淨。
[2] 今年2011年是佛曆2555年。
《華中師範大學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