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现象您怎么看?
答:药家鑫被判死刑,人们确实有不同的呼声。但也有人认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实现民主,必须以民众高素质为前提,这样作出的思考才比较成熟,否则是很难成功的。
就我而言,关于药家鑫,前面也讲了,他一个人不能代表所有人,有时候我们把道德变成政治化,变成其他性质来判断,问题就复杂了。我们今天的交流,完全是道德和宗教方面的研究,因此,有些复杂的问题,我并没有特别深地去思维它。
(八) 问:我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一新生。如果人有前世、今生和来世,地球上的人口会不会增加?
答:实际上,人类不只是地球上有,按照佛教的观点,以及现在天文学家的说法,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星球,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有其他不同的人类。佛教的《俱舍论》和《大楼炭经》中也讲了,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这样,除了地球上的人类以外,还有其他众生的存在。
而且,我们今生是人,来世却可能变成地狱有情、饿鬼、旁生、天人等,因而不会有你所担忧的过失。
问:按照这种观点的话,现在的人口增加,应该是六道中哪一道的众生减少了,转生成了人类?
答:对,是这样的,佛教经论中对此有过专门的描述。比如说,往昔造过善业的地狱众生,一旦恶业消尽、善业成熟,就可以投生为人。
其实,三恶趣的众生数量非常多。地狱众生像晚上的星星一样多,饿鬼像白天的星星一样少;饿鬼犹如晚上的星星,旁生则像白天的星星……以此类推,人类的数量实在微不足道。这些三恶趣的众生,感受完痛苦之后,有些可以转生为人。所以,人类的数量并不是一个固定数字,它可以增加或者减少。
问:我从历史上看,中国有三次外来文明的植入:第一次就是佛教,从东汉明帝开始,历经几百年,最终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第二次是基督教,当然失败了;第三次是马克思主义,现在成败与否,我不好作定论。我想问的就是,佛教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力,可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来?
答:佛教中不管是哪个教义,都不会被任何思想所推翻。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真理,真金不怕火炼。
佛教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2],在这个过程中,涌现过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研究过佛教,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可以推翻它。
在这方面,希望你们知识分子研究一下,这样的话,才会明白为什么说佛教是真理?为什么它能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相融合?
(九) 问:我是生命科学学院的藏族大学生。本来我是没有胆子站起来的,但刚才有个藏族学姐站起来提问,大家都嘲笑她,我心里很不爽。
我的问题跟我的专业有关:这学期天天要解剖活鱼,但在我们藏族的佛教中,鱼是圣物,所以我心里特别痛苦,就像刀割在自己身上一样,甚至比这个更痛苦。每次解剖时,我就不参加。同学们问我原因,我说我信仰佛教。有的同学很理解,有的同学却说:“信仰佛教是一种迷信,信这个干嘛?”我很愤怒,但只能默默无语地坐着,觉得没必要回答。因为那里只有我一个是藏族,我再怎么说,他们也听不进去。请问上师,信仰是一种迷信吗?
答:藏地的女孩子,胆子普遍比较小,今天你能勇敢地问这个问题,我很高兴!
关于解剖动物,确实,对没有佛教信仰的人来讲,可能觉得无所谓;但对有信仰的人而言,这是非常痛苦的事。
认为信仰佛教是一种迷信,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我前段时间在复旦大学,引用过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的一段话,他认真剖析了佛教的信仰不是迷信、是正信,原因也讲得特别清楚。
所谓“迷信”,是指不符合实际道理的一种信心。如果你有确凿的理由,能证明佛教是迷信,可以拿出来我们互相探讨。但英国哲学家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曾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他赞叹的是什么呢?就是佛教的思想。
因此,有些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假如不了解佛教,最好是先研究一下。否则,作为知识分子,未经观察就随便断言,这并非明智之举。莎士比亚也讲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问:有的同学告诉我:“在科学面前,谈不上信仰。”这是真的吗?您是怎么看待的?
答:真正的科学,是很严谨的治学态度。自古以来,很多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判断,秉持的是公正、客观的理念。
现在很多人自己不信仰佛教,这也情有可原,我们理解他的选择,毕竟每个人的环境、教育都不相同。但若以科学的名义来抹杀真理,这是不合理的。
但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们没必要痛苦、愤怒,如果实在没办法而造了业,要多念“嗡班扎尔萨埵吽”忏悔,这个咒语可以清净罪障。同时,对任何同学也好、老师也好,不要有不高兴的态度,大家应当互相尊重、开开心心,这样来相处比较好。
(十) 问:我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老师。您刚才提到了无常,请问,无常和心灵教育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心灵教育,当然有很多解释方法,我今天主要侧重于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以及传统文化的儒教思想。我们今后的教育,应当从这个层面来考虑。
关于无常,不仅会发生在外在的物质上,还会出现在我们的身心上。《俱舍论》中说,除了无为法之外,无常其实涉及一切有为法的万事万物。尽管这一切是无常的,但我们也要从中汲取真理。
要知道,无常的所有法中,有些没有实在意义,我们并不值得希求;有些却非常宝贵,这是心灵教育一定要接受的。
问:作为老师,我们现在应当怎么去作心灵教育?能否请堪布说一下里面有些什么内涵?
答:我这里讲的心灵教育,主要是指道德方面,我们的心需要自我调整,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自净其意”。这种境界,现在好多老师、大学生都比较缺乏,面对种种诱惑时,随波逐流,非常脆弱。所以,大家今后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不能天天为了自我奋斗,而应该关心这个社会、关心身边的人,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理念。
总之,今天所提到的心灵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要利他,帮助他人、助人为乐。
问:《大乘起信论》中说,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并说无始以来就有这样一个无明。那么,为什么会有无明呢?
答:无明是从真如中忽然出现的,《宝性论》说,就像乌云在虚空中突然出现一样。
从虚空的层面来讲,乌云不是长久的;但从乌云的角度而言,对于组成它的水分子,若依次推究其前因,确实可推至无始以来。因为时间极为漫长,故可称之为“无始以来”,但若跟真如比较起来,它只是偶尔出现的。
因此,用虚空和乌云的比喻,就可以了解真如与无明之间的关系。
(十一) 问:我是一名理工科的研究生,对哲学和佛教都有兴趣,但没有太多时间读这方面的书。禅宗说“不立文字,直指心性”,理解佛教的很多东西,应该是靠修行,不是靠文字。但我看书都没时间,更不用说修行了。再说看书也不可靠。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
答:不立文字,是禅宗比较高的境界。我们现在作为凡夫人,没有时间看书就想要“不立文字”,这无疑是自欺欺人。
了解佛教道理的正确次第,应该是闻、思、修,即先听闻佛法,再看书思维,最后修行。假如你连前面的闻和思都没有,去修行就是盲修瞎炼。
要知道,不立文字的境界很高很高,自己还没有达到之前,一定要通过漫长的时间学习。所以,我一直强调要闻思修。
--------------------------------------------------------------------------------
[1] 比如,显宗中有些特别严重、无法忏悔的罪业,在密宗中通过不共的方法可以忏净。
[2] 今年2011年是佛历2555年。
《华中师范大学问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