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了知佛之圓滿殊勝性。
壬一(宣說波羅蜜多之行)分叁:一、大乘法藏無有少許過失;二、宣說大乘之攝義;叁、是故大乘成立爲佛語。
癸一、大乘法藏無有少許過失:
施戒忍精進,禅慧悲體性,
彼即是乘故,此豈有謬論?
一般而言,菩薩行無量無邊,但歸納起來,那就是攝受共不共所化衆生的六度萬行。菩提同品行、四攝之行、神通神變行這一切如果完全概括,即是已入之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六度。如果所依發心與因大悲及助緣無分別智慧的一切體性即是大乘,那麼由于佛在大乘法藏中已經圓滿宣說了這些的緣故,此大乘怎麼會存在邪說謬論的成分呢?絲毫也不會存在,因此應當視爲正量。不僅如此,而且你們的法藏是佛語的理由“在律藏中出現,符合經藏,與論藏不相違”,這也可包括在大乘的內容中。《勸發勝心經》中說:“彌勒,此外,當以四因了知一切辨才乃佛所說。何爲四因?彌勒,此辯才具義而非不具義,具法而非不具法,能滅煩惱而非能增煩惱,宣說涅槃功德利益而非宣說輪回之功德利益。彌勒,若具此等四法,則如前當知。彌勒,比丘或比丘尼,優婆塞或優婆夷,具足此等四因之辨才,無論辯論與否,善男子,善女人諸信士于彼等當起佛陀想,作本師想而聞受妙法。何以故?彌勒,任何善說,彼等皆是佛所說之故。彌勒,彼由嗔恨補特伽羅故而言“此等非佛所說”,舍棄彼等四辯才,于彼等不起敬心,即舍棄佛所說之一切辯才,以舍法而貧乏正法之現行業將趨向惡趣。彌勒,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任何信士欲由貧乏正法之業中解脫,切莫由嗔補特伽羅故而嗔法。以四因不違法性即是真實善說之法相。”此經義在《寶性論》中以偈頌說道:“何者具義與法系,能斷叁界煩惱語,顯示寂靜之利益,即是佛語余反之。”嗔恨法與補特伽羅,也有爲惡友所欺、我執無明的業爲前提所導致的。諸如,舍衛國的帕吉波國王以往昔宿業想毀滅釋迦城,生起嗔恨一舉消滅。《文殊根本續》中雲:“善說之法誰聽受,佛陀所說無懷疑。”可見,凡是理由充分並是叁觀察清淨之法,都直接間接是佛語,屬于佛語,因此,所有欲求自我善妙者都萬萬不可隨隨便便妄加罪名。如果觀察,與上述理由緊密相聯,則必須如同佛語一樣看待。此外,需要以叁觀察來抉擇,聖天論師說:“何義依教理,善加真實說,前後無相違,正士盡持受。”也並不是說不經認真觀察而僅以恭敬之心這樣做的,否則就分不清好壞而無法了悟有必要性的要訣。《藏幻鑰經》中雲:“汝等諸眷屬,如燒砍磨金,盡察我之語,當取非因敬。”
癸二、宣說大乘之攝義:
施戒行利他,勤忍爲自利,
禅慧解脫因,總攝大乘義。
從六度各自的作用或者功效的角度而言,由于十善的戒律與施舍一切財物的布施能成就增上生之身體與受用,因而暫時利他,喜樂善法的精進與安忍苦行觀待暫時而成辦自利。心平等安住的禅定與如理如實了達實相的智慧二者是解脫之因,可見,這就是六度及其作用。這是簡明扼要宣說大乘藏的法義。通過這些也容易了解作用與自利、他利的差別。詳細內容,恐繁不述,因而當從其他論典中得知。
以布施等方式令安樂的慈心、願離六度之違品的悲心、具足六度或具其一的喜心、無有具布施之快樂而貪執及具無布施之痛苦而嗔恨的舍心,以布施招集,以愛語宣講六度,令他行持,自己也行持,六度既具足四無量,也具備四攝。叁學二資糧也是六度的分攝,慈悲、菩提心、回向等是初中後不可缺少之法,實際也包含在六度當中。所以,如果受持這些意義,就是受持大乘義,如果受持宣說此等的論典詞句,就是受持大乘的論典與詞句。意樂加行圓滿而勤行此六度,即稱爲安住大乘之菩薩。《地藏十輪經》中說:“大乘即護持超勝之淨戒;具足超勝之妙行;依于超勝之慚愧;于後世苦果極度恐懼;一切不善之法悉皆舍棄,歡喜策勵奉行一切善法;慈悲周遍一切有情;爲利樂一切有情而精進;救度一切有情脫離輪回痛苦;不顧自身之安樂而力求利樂一切有情。此等即稱安住大乘者。”相反,只是徒有虛名而並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地藏十輪經》中雲:“失毀戒律喜罪者,聞受大乘勝功德,求名圖利诩大乘,如驢身披獅子皮。”又雲:“欲速獲得勝菩提,勵力行十善業道,不謗我法極力護”……”
思維此中所說的道理後應當恭敬大乘。
癸叁、是故大乘成立爲佛語:
二利解脫義,略言佛聖教,
唯六波羅蜜,故此是佛語。
利益自他之因暫時與解脫的一切意義,略而言之,即小乘法藏中佛陀所說的這些聖教連同地道的安立等一切法義,無余包含在六度當中。你們的法藏難道不也是不同程度地具有不貪資具、法施、斷七所斷及從屬的戒律、不違越沙門四法的安忍、猶如頭上著火般的精進、禅定及證悟無我的智慧等這些嗎?這些內容都是一位說者,只是針對所化衆生根基的不同,爲一個目的而宣說的,而對此爭論是不是佛語只不過是愚者的做法罷了。由此可見,此大乘法藏依教理成立是佛語,應當承認這一點。五百世受生爲班智達的大智者世親菩薩最初趨入聲聞宗派,待到根基銳利之後通達大乘並淨除對大乘所作誹謗的障礙,至尊彌勒菩薩授記說:“如果著重弘揚大乘並多著注疏,則後世可面見本尊。”
壬二、需接受圓滿宣說大菩提道之大乘:
菩提之大道,福智之自性,
佛說大乘教,愚盲不納受。
他們聲聞學人不接受大乘的緣由:對于無上菩提大道福德智慧二資糧的自性是佛陀在菩薩乘法藏中所宣說的此大乘二資糧的完整自性不能理解,致使諸愚盲者不接受。這是宣說前文內容結尾的道理。如果對本論中所含有的一切教言能夠接受,那麼也就能接受詳細宣說與此類似的二資糧的大乘,而不致于誹謗。
壬叁(從中了知佛之圓滿殊勝性)分叁:一、色身與法身之無量因乃大乘中所說;二、小乘中所說之刹那無常盡智與大乘中所說無生智二者于空性中一義;叁、若示未通達大乘之義則不破不立而不應嗔恨。
癸一、色身與法身之無量因乃大乘中所說:
功德如虛空,說佛德無量,
佛陀殊勝性,大乘說忍此。
究竟果位的因——功德如虛空般超越所量對境,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因此,如來果位的斷證功德也無量無邊,這是佛陀親口所說。爲什麼呢?對叁界怙主大尊勝佛陀的如海功德本體唯有大乘中才予以宣說,希望對此堪忍接受。如果不接受作爲因的大乘法,也就同樣不能容納作爲果的佛陀功德。
聖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蘊,
故佛優勝性,無量何不忍?
如果有人問:那麼,佛陀的功德如何不可思議呢?
往昔,目犍連尊者想測量佛陀的語密之邊而前往西方,越過了九十九恒河沙數世界,到達了光輝幢刹土,以佛陀的威力感召而來到光輝王如來面前。光輝王如來告訴他,由于佛語等同虛空邊際的緣故,不用說衡量它的邊,就是再來也辦不到。目犍連尊者聽後頂禮佛陀才返回自己的境內。釋迦佛問舍利子:“了知佛陀之戒蘊等邊否?”尊者答言:“不了知。”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與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姑且不論佛陀的無量功德,就連佛語一音之邊、單單的戒蘊也未了知,那麼你們爲什麼不接受佛陀大尊勝的功德及其因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呢?理當誠信接納。原因是:佛果的無量無邊功德,無因也不可能産生,也並非是隨心所欲自然而然産生的,是依靠無量因爲前提而産生。如果誠信因果之間有著隨存隨滅的關系以及佛果的無量功德,那麼必然對這些的因——甚深二資糧堅信不移。因此,也必然對宣說圓滿因果的大乘經論誠信而斷除誹謗,這一點依理成立。
癸二、小乘中所産之刹那無常盡智與大乘中所說無生智二者于空性中一義:
大乘說無生,余說盡空性,
盡智無生智,實同故當受。
因此,大乘法藏中所說諸法自性無生的滅法與其他聲聞部你們所許佛語的小乘法藏中所說的無常無堅刹那毀壞、滅盡、補特伽羅獨立自在成實空性的滅法二者,也就是盡智與無生智實際上是一個,爲此希望接受。其原因是,作爲因的業惑我執滅盡、果蘊不複産生的法性與自性無生的法性意義相同,所以認爲無我與空性不同而畏懼實不合理。
空性佛陀體,如是依理觀,
二乘智者前,如何不等同?
所謂的空性,道的所緣與佛陀在大乘中所說的大法身的本性,如果以理觀察分析,則大乘與小乘法藏中所說的無我法界並無有不同之處,在諸位智者面前爲何不平等呢?本是同等的。人(補特伽羅)無我空性也叫做法身,聖者江哦耨說:“我已見到佛陀法身,仍然想見到色身。”《巴薩能現王請問經》中雲:“我之法身如意寶,由邊來敵所偷盜,藏于相之密叢中,令我仍縛漂輪回。”諸法的實相,命名爲法身,證悟其中少許也稱爲法身並無相違之處,就像下旬十四天的月亮也叫做月亮、小小容器內的空間也同樣是虛空爲此也稱爲虛空一樣。又如《智光莊嚴經》中雲:“恒無生法即善逝,一切萬法如善逝,凡夫執著爲相狀,享受世間無有法。”
如果細致分析此處的意義,則聲聞部將大乘中所說的自性無生的緣起空性和他們自宗的無生二者視爲不同,進而對空性及宣說空性的大乘加以誹謗,正是爲了製止他們的這種誹謗才出現了這些論典。此外,《六十正理論》中說:諸聲聞部聲稱:有爲法的蘊無常,苦及苦因滅亡,相續中斷將獲得滅谛涅槃。而不承認了達蘊等諸法自性無生而獲得…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四品 國王行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