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四品 國王行爲▪P8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滅谛。

  如此一來,你們的兩種涅槃也不合理,原因是,“誰者將現前”說明無余涅槃不應理,“了知者如何”說明有余涅槃也不應理。此論的注釋中引用大乘經中說:“無余斷除此苦,必定斷除,得以清淨,遠離有漏貪,稱爲滅、寂靜、隱沒;不以他苦而結生,而此生即是寂滅等涅槃。”再有,“小乘經中也說:最後有時,諸阿羅漢生已窮盡,依于梵行。此有不會受生他有。”

  對此,有些智者說:當時認爲生已窮盡與滅亡的智慧需要解釋成自性無生,否則與前面經中所說相違。

  聲聞部雖然否認諸法無自性,但必然承認智慧不執著我與我所,恒常與整體不成立。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則認爲滅盡我之生的執著自然出現,這樣一來就成了我執,結果將無有解脫。因此,務必要知道,補特伽羅無實有、蘊等之法不存在恒常、穩固的自性。《象力經》中雲:“設若諸法有自性,如來聲聞當了知,永恒諸法不涅槃,智者永不成無戲。”可見,聲聞如果證悟了諸法的支分人無我體性爲空性,則可稱爲證悟法無自性,因爲我是體性的異名。如果沒有證悟此理,那麼就成了連細微人無我也未證悟,龍猛師徒也是考慮到這一點才說需要證悟無自性。

  總的來說,聲聞、緣覺的解脫也是來源于無自性的空性。這裏,常有、穩固、永恒、不壞等梵語都是“夏秀達”,所以它們的意義是一樣的。聲聞部的宗派,會招致如下過失:蘊無余滅亡、相續中斷時不存在現前滅谛的作者,有余涅槃時由于蘊不滅的緣故,也就不存在所了知所現前之蘊滅亡的情況。實際上與前面經中的說法並不相違,原因是,獲得見道以後證得涅槃的方式雖然不明顯,但如果“無余斷除此苦”中的“此”是表示近的詞,代表有余階段,講解成聖者的入定爲無余,後得爲有余,那麼入定平等趨入無我實相時即是滅、寂,如同說現法寂滅與身現證一樣。通達有爲法刹那滅亡以及無我的一切滅,都與大乘中的無生滅自性相同,如前所述一樣。《六十正理論自釋》中也是這樣建立的。關于後得教誡他人得入定之寂滅的公案:舍利子尊者因爲在馬勝尊者面前聞受緣起無生的四句而獲得見道,自己享用現法寂滅等,爲他人再次重複念誦而出現了此《隨念經》。後來,佛陀爲長爪梵志說法時,舍利子證得阿羅漢果位而不再結生到後有,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才說“此有不會受生他有”。

  印度中觀論師桑吉根嘎說:“大乘自宗的觀點,是講諸法自性無生的涅槃,現前的智無自性也不可能使相續中斷。所以,入定滅谛一味也是在名言中才成立所知能知的關系,因此無有常斷等任何過失。上述的舍利子僅是範例而已,一切聲聞並不是都如法炮製。一般而言,聲聞、緣覺雖然也有了達法無我的,但由于所知障並沒有完全滅盡的緣故,不具備圓滿智慧,也就是說,並非完全了達具有無勤無相自性的法無我。”

  如果有人問:那麼,阿阇黎龍猛菩薩不是說“未證悟無相,汝無有解脫,故汝大乘中,彼已全整說”了嗎?

  這是說需要通達藍黃等一切相爲無常、苦等的意思,而《十地經》中說細微無相是大乘解脫之因。無漏業所引發的細微耽著是相狀之戲論,如《慧海請問經》中說:善巧方便的善根假立爲煩惱,對此一切有著是法的細微耽著。

  因此,大乘的觀點最初就具足無生緣起離戲十六空性的法相,即是一切種智的不共因,這在全論前後均有說明。可見,“上述並非聲聞緣覺安立的本義,有爲法刹那也不住留而滅盡,滅盡以後不複産生,猶如油盡的油燈不會燃燒一樣,也屬于大乘所說的無生中,依此而斷除業惑之後引向解脫道,聲聞、緣覺也有證悟法無自性的情況”,這是龍猛師徒的一致密意。麥彭西甯上師說:“無生與刹那無有任何本質的差別。”

    癸叁、若示未通達大乘之義則不破不立而不應嗔恨:

  

如來密意說,非易了知故,

  說一乘叁乘,中立護自身。

  中立無成罪,嗔罪不成善,

  故欲己善者,切莫嗔大乘。

  如來以密意所說的一切聖言,有一般與特殊、文從義順[ 文從義順:文字和含義一致。]、文義悖謬[ 文義悖謬:文義不一致。]等許多情況,因此,並非智慧淺薄者輕而易舉便能理解的。爲此,大乘的多數論典中說歸根到底爲一乘,而另有說究竟叁乘,後面的說法是帶有密意而說的,因此是不了義。前面的說法不含有密意,所以萬萬不可妄加誹謗。按照法界而言,由于衆生的自性住佛性無有差別,故而究竟只有一乘,這一點依理成立,而各自分開的叁乘不合理。觀待所化衆生的意樂而宣說叁乘這並非是真實了義的,《楞伽經》中雲:“爲引諸凡愚,我說乘分類,然乘無安立,我言唯一乘。”根據衆生積累資糧、智慧高低的不同而安立叁乘。比如,爲了解除長途跋涉旅客的疲勞,而次第住宿、行進。同樣,輪回的路途遙遙,爲了讓疲憊不堪、無力勤行甚深之道的智慧低下者暫時休息而使內心不再流轉,而說叁乘,因爲《楞伽經》中說:“此外,大慧,煩惱障與業習氣未斷之故,于一切聲聞、緣覺未說一乘。未證悟法無我、未斷除有實之死墮故說叁乘。”又雲:“通達一乘非我莫屬,而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等未得,盡斷所取能取分別永不複生之故說一乘……”

  另外,所有聲聞、緣覺的無我本身也與法界相同,因爲上行梵語中稱那雅那,所以僅從是乘這一點是相同的,所有聲聞緣覺暫時盡管已經得到解脫,但與大乘的究竟解脫比較起來,只是相似的解脫。關于究竟一乘,《妙法白蓮經》中雲:“授記舍利子未來時成佛,名號蓮光佛。”此經中又雲:“如此說涅槃,汝脫輪回苦,汝仍未涅槃,當覓佛此乘。”可見,經佛陀勸請而令諸位聲聞起滅盡定。《叁摩地王經》中雲:“一切衆生將成佛,此無任何非器衆……”《吉祥鬘獅吼經》中說:諸位聲緣阿羅漢,如揮劊子手之寶劍般畏懼輪回,他們還沒有滅盡生,由于未斷除生而距離涅槃遙遠,他們還有若幹所要斷除的法。其中宣說了有關的許多道理。

  如果有人問:那麼,爲什麼對他們宣說盡智與無生智呢?

  那說明此經中是不了義,宣說聲聞緣覺的證悟與解脫智也並非究竟而是不了義的。本論中說大乘的無生與盡智、無生智一致,也很明顯是指在有必要情況下的不了義說法,而且也指明並非所有見解都與大乘相同。《楞伽經》中說:所有聲緣因斷除業惑而不轉輪回,也就是說暫時從無漏法界中不退轉,把他們稱爲不可思議的士夫,他們的斷證與解脫均不究竟,如同火滅一般涅槃而盡劫數之中安住于清淨佛刹蓮花苞中,後來依靠無量光佛等諸佛的光芒激發而醒悟後步入大乘。此經中闡述了許多這樣的道理。如果對佛陀所說的一切密意不能如實決定通達,那麼絕對應當保持中立而維護自己,以免毀壞自己。不起懷疑、不置可否永遠也不會成爲罪業,經中說:“處于中立我不說謂舍法者。”以自己未通達作爲理由,而嗔恨正法實在是罪大惡極,絲毫也不會成爲善事。所以,凡是欲求自我完善的衆生都切莫嗔恨大乘,對此萬分謹慎至關重要。由此可見,實在不該由耽著自道是至高無上的終點而嗔恨大乘道進而加以诋毀。我們務必要想到,此大乘是最終一切有情走向不住一切之涅槃法界的唯一寂靜門,而依于如來言教本該生起恭敬心。《攝集經》中雲:“如是無怯趨入菩提心,此乃一切正士勝盔甲,何故此謂大乘之菩提,駕彼令諸有情至涅槃。”

    辛叁(小乘中所說大乘道果並非圓滿)分叁:一、聲聞法藏中未圓滿宣說菩薩行;二、僅以四谛及道品不能成佛;叁、智者理當信受大乘法藏爲佛語。

    壬一、聲聞法藏中未圓滿宣說菩薩行:

  

聲聞彼乘中,未說菩薩願,

  行爲及回向,豈能成菩薩?

  假設有人懷有這樣的疑問:只要依靠聲聞乘就能獲得佛果,此殊勝因有什麼用呢?

  大小乘的所有道並非都是共同的,宣說聲聞乘的小乘法藏中並沒有宣說菩薩的十大誓願等。大悲等、十地、十度、二資糧、不可思議的法性等無邊甚深見解、廣大行爲,以及菩薩的善巧方便、威神力非凡夫與聲緣思維所及的一切特法,在大乘中才有宣說,然而小乘中對這樣的見行及殊勝回向等並未詳細說明。小乘中只是提及通過實修曆經叁大阿僧祇劫方得成佛,又豈能成爲圓滿修道的菩薩呢?不可能成爲。“普得清淨諸行海”並非像聲聞行爲那樣有限,而是無邊無際、不可包容,因爲輪回無邊的緣故利益對境衆生的善行也無有限量。假設小乘承許除了他們自己所說以外成佛的殊勝因並不存在而且只有靠這麼實修才能成佛,那麼你們也已經成了與菩薩力量相同,由此發殊勝菩提心後修行叁大阿僧祇劫爲何不能成佛?因爲成佛之道你們自己就具有的緣故。對方必須承認這一點。此外,于染汙法方面來說,小乘認爲染汙法是叁界,于其中會成爲煩惱者;菩薩不刻意斷除煩惱,雖然安住于叁界,卻不成爲染汙者,這是不可思議的方便。對于清淨法,概括而言,(大小乘分別是)以廣大、殊勝的意樂而進行修智慧。小乘具足一味熱衷自己涅槃而竭力擺脫貪執叁有及世間受用之煩惱所致的廣大意樂;菩薩具備以大悲善巧方便爲前提觀照有情而緣大乘殊勝見行的殊勝意樂。因此,菩薩的此道與聲緣迥然不同。如雲:“對于菩薩等持的名稱,諸聲緣尚且不知,更何況入定于彼等持。”這已體現出一切見修中,大乘更爲超勝。不僅如此,而且菩薩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以這種方式實修的方便多種多樣,可見,只是持戒的邊際尚且也無法想象,那麼其他所有行爲就更不言而喻了。《寶雲經》中雲:“善男子,菩薩如何以菩薩之學處律儀防護?如是觀察,僅依別解脫戒我不能成就真實圓滿菩提真實圓滿佛果,而如來于佛經及彼等中具有之菩薩行爲及菩薩學處,我當學修……”其中作了廣說。別解脫戒只是代表,四念住等其余所有共同道也要這般…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四品 國王行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