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禅五感▪P2

  ..續本文上一頁過,信仰是我們選擇和認同終極歸屬的一種方法,也是獲得人生智慧的一個捷徑。它很快,但是它有風險,萬一選錯了怎麼辦呢?比如有的人選了李洪志,那就麻煩了。實際上佛教裏討論過這個問題,你要把生命托付給一個對象的時候,你要對他進行考察。選擇“叁寶”,是以佛爲對象來考察的。

  另外也許還有人覺得,皈依是不是皈依于一個外在的對象?

  如果是,我爲什麼要把自己交給一個外在的東西呢?事實上,佛教的“叁皈依”沒那麼簡單。“叁皈依”的對象——佛、法、僧“叁寶”,它的內涵既包括了外在的事相,也包括了內在的理體,而外在的事相與人心內在的理體是分不開的,因此對外在事相“叁寶”的皈依不是目的,皈依的根本目的是要引領我們回歸自心本具的佛、法、僧叁寶,也就是覺、正、淨叁德。但是回歸自心本具的“叁寶”,對于有的人可能可以直接從內在開始,對于絕大部分人和衆生來說,要從外在開始;而且到最後,內在和外在也不可分了。

  那麼事相層面的意義,古來大德們也有很多解釋。最通行的是唐朝高僧道宣律師的解釋,他把叁寶分成四種:一種叫化相叁寶,就是釋迦牟尼佛時代,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他講的法是法寶,他座下的阿羅漢弟子是僧寶。第二種叫住持叁寶,是釋迦牟尼佛離開這個世界以後的叁寶。什麼是佛寶?佛像。什麼是法寶?經書。什麼是僧寶?出家人。還有理體叁寶,我們說皈依釋迦牟尼佛,不是皈依釋迦牟尼佛的身體,而是皈依他生命的功德,皈依法是皈依宇宙人生的法則,皈依僧也是皈依聖賢僧的功德。他也講到一體叁寶,一體叁寶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自心本具。

  禅宗偏重于叁寶“理”的這一面。事實上,在釋迦牟尼佛完整的教法裏,事相的“叁皈依”是一個基礎,由這個基礎慢慢地導引我們回歸到自心本具的叁寶,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通過實踐和自我認識而發生的過程。因此我們在佛經裏經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後來的教導,他說在叁寶裏有時候法最重要[我們知道叁寶裏有兩寶是涉及到人格的:佛和僧,這是現在的人不理解而不大情願皈依的一個原因],所以《華嚴經》裏說:“以法爲依,以法爲救,以法爲歸,以法爲舍。守護法,愛樂法,希求法,思惟法。”叁寶裏“法”就是真理,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佛經裏同時也講“四依”,其中的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這是佛教跟有些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它不以神格、不以某一個超人的人格來確立信仰,而是以宇宙人生普遍的法則來確立。所以佛經裏也有講,佛也是以法爲師的,佛也是依真理而建立、依法而住。法是佛之母,佛這樣一個覺者的人格是從真理中誕生的。

  既然真理爲我們終極的皈依,那麼真理是平等的;佛陀是一個實現了宇宙真理的人,他是完全將自己生命的價值實現和開展的覺者。如果我們也能開展,也能實現那宇宙人生的真理,那麼我們也是佛。所以佛教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最終的皈依在哪裏呢?《大寶積經》中說“自爲洲渚”,“洲渚”是佛經裏常用的一個比喻,比喻生命的輪回像大海一樣,我們在大海裏漂流,如果遇到一個小島,那就是我們的救星。“自爲洲渚,自爲歸處”,不以他人爲歸處;“法爲洲渚,法爲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佛教“依法不依人”的平等精神。

  通常說我們要拜佛,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終目的還是要在自己生命的本分上去發現和實現法、實現真理,如果能這樣做,你就是自己最真實的皈依處,所以《思益梵天所問經》裏這句話說得更徹底:“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句話說明什麼呢?說明皈依叁寶是我們步入佛法真理的起點,但是最終當你實現和開展了佛法真理,起點的那個向外歸屬、向外依賴的需求真正得到實現的時候,既是起點落實的時候,也是起點被超越的時候。剛開始你是拜外面的佛,當你真正在自性上實現了法,那才是真正的皈依,所以說“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禅宗經典《六祖壇經》裏說:“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當然我們現在的人有時候會顛倒,因爲我們還沒到達這種境界。我前面所描繪的這個框架,有一個漸進和增上的過程。“叁皈依”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有一個由外及內、因外而內[什麼叫因外而內呢?因外在的皈依而啓發內在的智慧]、最後內外一如的過程。叁皈依是信仰的建立,而最終引向信仰的落實與超越。在佛教這裏,信仰被落實的時候,也是它被否定和超越的時候。它是道,也是果:“道”是道路,“果”是到達。它是終極歸屬由高明而中庸、由彼岸而此岸的過程。

  我們前面講,終極歸屬是解決生命的終極意義、終極價值問題的。一個個體的人,在生死旅途中要尋找那崇高的目標,要“托高明”——這是借用儒家的話,很高明的東西最後它是在腳下的,當你最後落實的時候,它就不是很高了,就在腳下。由彼岸而此岸,落實到你的現實生活,落實到你每天的所作所爲,形而下的此岸生活裏,就有了終極皈依、終極歸屬的光芒。禅者的歸屬感,正是這種終極歸屬落實的結果。

  現在回到我們的題目上,學禅五感,第一個就是歸屬感。學禅的這種歸屬感不應該是寄托于彼岸世界的,而應是落實在當下的。我們在禅師語錄裏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終極歸屬問題就在此時此地當下解決了,所以臨濟禅師說“隨處作主,立處皆真”。隨處作主,隨便在哪裏,他都能做自己生命的主宰;立處皆真,立于佛殿是真,立于大街也是真,在寺院裏是真,在公司裏也是真。究竟是不是真呢?這取決于那個主人,取決于你的內心。有學人問趙州說:“學人擬作佛時如何?”——我想做佛的時候怎麼樣?趙州說:“太煞費力生”,太費勁了。這人又問:如果不費勁又怎麼樣呢?他答:“與麼即作佛去也。——不費勁,那你就做佛吧。你本來就是佛,你體認了自己“本來就是”,那就不費勁。

  趙州禅師也有這樣的開示:“金佛不度爐”,金屬做的佛在爐子裏一燒就沒有了,“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這句話是說,不管用什麼材質做的佛像,終究是會毀滅的,只有我們內在的佛性這尊真佛,才是不生不滅的。後面這句話也是非常典型地描述了禅者的內心,他們的終極歸屬問題解決以後,是“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非常地自信與安穩,此後在你的每一步、凡所立處都是真實,不用再向外去尋求。禅者的這種歸屬感,會給我們內心帶來極大的解放、極大的放松。禅師有這樣一句話:“放身舍命處”,我們的身家性命可以在那個地方放下來,托付、歸屬在那裏。

  禅者是落實了終極歸屬的人,在自己生命中親證宇宙人生的法則,因而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獨立的人。他的心情不再依倚、憑借任何團隊以及社會輿論、群體意識形態,從種種的名相概念裏解放出來,完全發自自心,獨立不倚。這時候,他自己就是自己的導師,自己就是自己的法則,所有道德層面以及其他種種層面的意識形態,已經不能再約束他了,他已經不按那些去行事了:“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他外在的表現可能是順乎我們的輿論和道德准則的,也可能是逆乎我們的輿論和各種價值觀的,他的行爲方式有可能是跟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在這裏,我們普通人是沒辦法去措辭和評價的。《首楞嚴叁昧經》中說,除非你是佛,否則你不要評價他人,評價他人枉受其傷,因爲你會評價錯。《聖經》裏也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有一個妓女,大家都歧視她,耶稣說,你們任何人沒有資格審判她,你們誰有資格審判她呢?所以曆史上對很多人物的評判,只能是從某一個角度、用某一種價值觀去評價,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在這裏恐怕要存一份敬畏之心。

  學禅的第二種感受——聯接感。

  聯接感和歸屬感看起來有接近的地方。什麼叫聯接感呢?現在電腦發達,有另外一個詞“鏈接”,我們可以定義爲一個層面上的;而聯接是和比我們高的對象、跟一個超越層面上的生命或精神的貫通。一個人有作爲人的內涵,也有超越于人的內涵、超越于人自身的價值,所以他可以與高層次的生命或精神聯接及溝通。我把這種聯接分爲兩種,一種叫價值聯接,另一種叫身心聯接。

  佛經裏經常用一個詞,叫“十方叁世”。十方是空間,指四維上下;叁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茫茫無邊的宇宙,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在無量無邊的生命群體裏,我們怎樣聯接?跟什麼樣的價值發生聯接呢?佛經裏經常有這樣的話,“過去諸佛已說,現在諸佛今說,未來諸佛當說”,這就是講一個法、一個真理、一個價值,它在時間軸上的聯接——過去的覺者們講過,現在的覺者們正在講,未來的覺者們還會講。佛經也說,“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這條路是過去有人走過的,未來還有更多的人走,現在有很多人同時在走,這也是學禅、學佛的一個價值聯接。

  佛教裏特別重視傳承,重視自身的價值聯接,這個傳統實際上也影響了中國的儒學。宋明理學的很多理念乃至修養方法,包括它所建立的哲學體系,都受啓發于佛學及禅宗。有一點很明顯,他們開始建立他們的道統——佛教叫“法統”,也建立了他們的價值在時間軸上的聯接:他們說孔子的法、孔子之道傳給子思,子思傳給孟子,後來就中斷了。到了韓愈,開始討論這個問題,韓愈倒沒有說他就是聯接的那一環,但是他提出孔孟之道是有傳承的。我們知道,韓愈是了解禅學的。跟韓愈同時代的李翺跟他思想也接近,更是經常去拜訪一些禅者,也學禅。由此可知,宋明理學建立道統的理念和做法是受禅宗的影響。

  禅的價值在時間軸上的聯接有一種延續性,因此它比較完整和系統。拈花微笑的公案開啓了禅的先河。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迦葉破顔微笑,于是佛就把禅之心法傳給了迦葉。但是…

《學禅五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口頭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