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常的世界和我們——《八大人覺經講解》▪P5

  ..續本文上一頁受很多罪,很多的誤解、誹謗——由于他做這些工作就會有誤解、誹謗乃至于各種困難。這就是代衆生受苦。你們不要把這句話狹隘地理解爲衆生生病,代他受苦,病到我這來。不一定是這樣,幫助衆生,就是代他受苦。

  然後“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個大樂不是跟苦相對的樂,而是一種滅苦之樂,下面就是要講這個。生命價值的實現——涅槃,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最高的境界——涅槃。

  涅槃通常理解爲就是死了,那不對。什麼是涅槃呢?我有個概括,幫助你們理解,實際上涅槃不大好理解,因爲我也沒涅槃,我現在只是思維上的,佛菩薩則在涅槃的境界中。勉強來說,涅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對立,生命達到了和諧和圓滿。

  這種和諧圓滿,我們可以從很多層面去剖析它,我現在用四個層面:

  第一,我們知道菩薩是覺悟的展開,菩薩要有智慧,要活得明白,所以要有靜觀。這也是佛教通常給人們的一個印象,一說佛教就是盤腿打坐,佛像也是盤腿的,閉上眼睛的,對不對?這是靜觀佛教。靜觀佛教所側重的是智慧,是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是息滅我們心中的煩惱,認識宇宙的真相。

  其實佛教還有另外一面,就是行動的佛教。剛才我們聽的那首歌叫《千手千眼》,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有一千雙手,一千雙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表達。千雙手是用來做什麼的?是用來幹活的,就是行動。千雙眼用來幹什麼呢?是用來觀察的——靜觀。在菩薩的境界,注意靜觀和行動有時候不能統一,在有的菩薩的境界側重于靜觀,在有的菩薩的境界側重于行動。有一生、有幾生中他是靜觀的,然後一定也會在某一生命中側重于行動。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曾經有一個本生故事,就在那一世釋迦牟尼佛是行菩薩道,他那一世,他的生命是一只小鳥,在一個山林中和其它的飛禽走獸一起生活。有一天,突然那座山著起森林大火,滾滾濃煙,飛禽走獸紛紛逃竄。這時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就是這只小鳥,很小,但它飛到海裏去,蘸到水,然後又飛回來,把身上的水抖下來,要把大火熄滅。你想,一只鳥身上的水有多少啊,怎麼能熄滅一座山林的火呢?但是它不停地做!其實這就是一種行動的精神,是知其不可爲而爲之,也是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精神。

  我們講涅槃是什麼?涅槃就是靜觀和行動的統一,叫一如。菩薩在靜觀中有行動,在行動中是靜觀的。在行動中靜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不斷地爲衆生去奉獻,不斷地去做,但是他並沒有認爲自己在做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做一樣,這就是行動中的靜觀。菩薩在靜觀中的行動是如如不動的,但是心心念念都在利益衆生,沒有離開衆生,這兩者的完美統一就是涅槃。

  下面說息滅和發掘。息滅是什麼呢?息滅是指我們生命中的缺陷——煩惱——息滅了,火焰息滅了。發掘是什麼呢?是我們生命正向的特質展開了,負面的特質克服了。佛教有個術語叫“斷”,砍斷的斷,斷過患——斷掉生命的過患、缺點。發掘有一個詞叫“證”,證得我們生命本有的優秀特質。有人說涅槃是什麼都沒有作爲。凡夫衆生,他容易這樣理解,涅槃是空無,什麼都沒有,這是誤解。其實涅槃是生命最大的豐盛,是生命最大的收獲,是最大的圓滿,是生機勃勃,是一切具足,是充滿生機的。所以這也是西方人現在理解佛教的很大一個障礙,通常他們把佛教理解爲是毀滅的,生命變成什麼都沒,變成零,零就是佛教的目標,這是他們對涅槃的誤解。實際上涅槃就是生命的大豐收。息滅,斷過患,發掘,證得我們生命的特質,兩者完全的統一就是涅槃。

  這種發掘和圓滿,有時候是指兩種特質,一種是福德,一種是智慧,就是我前面講的,活得明白,活得有意義,達到極致了,也就是改造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完成。主觀世界的改造,在菩薩行中,要在改造外在的客觀世界中去落實和拓展。

  我們說改造主觀世界是對個人的事。有的信徒們、有的朋友們誤解了佛教的修行,以爲佛教的修行上是一種逃避思想,或有逃避的傾向。不接觸、封閉的,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跟人協調、轉身對自己的,這就錯了。靜觀是需要的,但是主觀世界的改造離不開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所以菩薩行,在靜觀有一個質量,有一個起點以後,就一定會行動。在一開始,這種行動本質上也是自利的,本質上自利的意思是什麼?就是他雖然在改造客觀世界,而實際上他是第一個和最大的受益者。在地震災害中,很多人有這種發現,覺得好像我去做救災的時候,其實我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受到了教育,我要感謝接受我幫助的人給了我機會——菩薩行在很長時間內是處于這種感受中。實際上我們要感謝這個充滿缺陷、充滿苦難的世界,以及充滿挑戰的生活、充滿危機的時代。前面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是這個世界的真相,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結論:在小乘的境界叫出離——這個世界不好;在菩薩的境界,這是機會,叫危機,所有危後面都有機。記住,所有危險、危難,所有缺點、痛苦、挑戰後面都有機會,看你能不能把握。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能理解菩薩面對世間的無常,面對苦,面對缺陷,他的那種勇猛、勇敢從哪裏來。憑什麼勇敢啊,因爲那大火是他需要的,熊熊的大火正是他需要的,他要走進去;充滿挑戰的世間是他需要的,是他必須經曆的課程;很多需要你幫助的人,一大堆需要解決的難題是他所需要的,經曆了這一切他就能拓展他的內在。

  諸位,你們在訂立你們企業的發展目標時,通常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外在的願景—— 公司今年盈利一個億,五年以後要變成叁個億,再五年變成十個億,我們很容易訂立這種外在的願景。但是一定不要忽略訂立你們內在的願景——當公司盈利一個億的時候,你的心量、你的能力、你的才智、你的眼光、你的心胸都是跟那一個億匹配的。你想發展到十個億,你等著,你要蛻幾層皮呀!你要死幾回。那時候的你已經不是現在的你了,而且這一點你要主動地去做,自覺地去做,自覺地迎接挑戰,去接受那挑戰才有可能。所以說你不要指望我還是現在的我,然後明年十個億,後年一百個億,這不可能的,主觀和客觀是配套的,福德和智慧是統一的,心量的大小跟你外在的擁有是匹配的。所以菩薩行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拓展內在,最後統一、圓滿就是涅槃,就是佛,佛教裏講如如、一如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回到經文,經文的最後一段就是講這個了: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

  “乘法身船”,法身就是智慧,宇宙的法則,到達涅槃的彼岸。涅槃的彼岸雖然很圓滿,很快樂,但是菩薩不能貪戀在裏面,他還要回到衆生的世界,“複還生死”——本來已經過河了,還要回來,折回來“度脫衆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你已經過去了,但你不要抛下我們不管!你還要回來,回到我們中間來。釋迦牟尼佛曾經講過,他的原話是“無芥子地”,芥子當然很小了,我們就說一寸吧!說這個世界沒有一寸土地,在我過去生中未曾灑下熱血。我們想一想,那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生世世的生命中爲衆生奉獻自己,灑下熱血,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他的血,這是佛的境界。反過來我們觀察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上所有利益他人,幫助衆生,奉獻自己,所有這些感人的事迹,其實都是佛性光芒的閃爍,包括諸位在內,佛性的光芒就在你我身上放光。此時此地的這個世界有許多偉大人物,爲衆生奉獻自己,他們就是佛的化身、菩薩的化身,也是菩薩行的展開、展現。我們可以這樣來講,如果沒有佛性的光芒,這個世界就在黑暗中,太陽不會升起,這個世界不能夠運轉,真是這樣的!

  “複還生死,度脫衆生”。我想引導你們來理解另外一個詞,叫“覺有情”,就是自覺覺他的有情衆生。因此佛菩薩不是無情無義的,他是大情大義的。佛菩薩是世界上情感最純潔、最廣大、最豐富的人。最純潔,就是不以自我爲中心,最廣大,普度一切。

  下面說“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這是菩薩來到人間要做這些事。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弟子要每天念這八條。你在讀誦它的時候,心中就會生起如同佛菩薩一樣的心態,當然那些所謂的罪業就沒有了。罪是什麼呢?實際上,我們生命中優秀的特質開發出來的時候,它就轉化了,所以罪也是空的,它是轉化的。就像我們身上的一個疙瘩,如果你的血液循環暢通,它就沒有了,不是實際有個疙瘩在那裏。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菩提是覺悟,正等正覺,然後“永斷生死,常住快樂”。結束我們在生死輪回中的漂流,生命安住在和諧、快樂中——這種快樂是超越二元對立的一種和諧,不是感受上和苦相對的快樂。

  這是《八大人覺經》,今天簡短地給大家做個介紹,希望你們下去以後有機會再找一些參考書再深入研究,我就講到這裏。

  (本文據2008年6月19日明海大和尚爲武漢大學國學班學員講解《八大人覺經》錄音整理)

  

  

《無常的世界和我們——《八大人覺經講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禅五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