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禅五感

  學禅五感

  (2008年3月22日)

  

  “學禅五感”,這樣一個題目開頭便錯。爲什麼呢?因爲學禅不是去尋找某種感受。佛學裏講“有受皆苦”,只要是感受都是苦。但是說話總得有一個由頭,所以我想了幾個由頭,冠之以這樣的題目,作爲跟大家交流的一個方便。

  經常我們接觸禅學的人會問什麼是禅。“禅”這個字是梵文音譯,全稱“禅那”,是佛教中最核心的修行方法,它的意思是靜慮——安靜狀態下的思維和觀察。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流變,和中國文化相融合,出現了禅宗。禅宗號稱佛心宗,是中國佛教的核心和精華,在曆史上曾經非常地興旺和發達。禅宗之“禅”,含義跟“禅那”不同,它是指智慧,智慧的心。如果你問禅宗的人什麼是禅,他會說禅就是心,因爲一切衆生心裏都有智慧。同時禅也可以指獲得這種智慧的方法和得到這種智慧之後的境界。

  今天所講的“五感”,其實不僅僅局限在學禅,應該是包括了在整個學佛過程中都有可能會發生的情形。

  第一種感受——歸屬感。

  我們學佛、學禅,首先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歸屬的問題。歸屬幾乎可以說是人作爲個體的一個普遍的需求。我們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哲學著作裏面,會一再地碰到他們對人類、對個體的人在生命旅途中這種孤獨處境的思考。唐朝詩人陳子昂有一句名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泣下。”這句詩寫出來,肯定也有他自己當時的一些生活背景,但是他也從形而上的角度,描繪出一個個體的人來到這個世界,那種孤獨、怆然的感覺。天地廣大,時空無限,一個個體的人幾乎是被動地來到這個世界,他的歸屬在哪裏呢?

  《大乘無量壽經》裏有一段話,也描繪了人的這種處境:“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這段話很有文學意境和哲學深度,這裏面有四個“獨”:“獨生獨死”,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沒有人給我們做伴,是“獨”的;死的時候更不會有人陪我們死,所以佛教裏有一句話叫“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死的時候,什麼都帶不去,只有我們過去所做的善業惡業——當然這個業是投射在我們內心的——會跟隨我們到下一世。“獨去獨來”,其實你們想想,人生的“獨”不光是這四個,你做很多事情,你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你創業的艱辛、很多的問題都要自己去面對。我們生病的時候沒有人能代替我們痛,即使是孝子孝女也不能,所以說“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地藏經》裏也有這樣的話,“父子相逢,無肯代者”,就是說即使親如父子,但是人生的一些遭遇、感受也沒辦法互相替代。

  西方哲學家關于人的孤獨處境也有很多表述,像存在主義哲學所描述的人是很可憐的。那麼這樣一種處境下的人,他必然會有尋求歸屬的需要和行動。我把這種歸屬概括爲叁種:

  第一種是族姓的歸屬。這是指我們的家庭、血緣、宗族,還有你所置身的種族。中國古代的家庭和現代有很大差異,古代的家庭非常之大,所以《大學》裏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時候要齊的“家”,不是我們今天叁個人、兩個人的家,那是一個很大的家族,我們從《紅樓夢》裏可以仿佛見其一二。在那樣的大家庭裏,一個人在成爲社會人之前,已經先在家裏接受了道德訓練,乃至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比如處理人際關系、合作能力等等。我曾經接觸過一些這樣的婦女,她們特別善于做一個團隊的協調工作,事後問她,果不其然,她曾經生活在一個比如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裏面。在那個大家庭裏,這個婦女只是一個兒媳婦,但是因爲人事複雜,所以她練就了出色的協調能力。

  人的歸屬需求首先表現爲對家庭的依賴,對自己所出生和置身的那個族姓的思想感情上的依賴。事實上,我們所出身的族姓和家庭是我們來到這個世間的第一個學校,它確定了我們基本的氣質和價值觀,還有思想感情的基本格局。我們在外面上班,不管多累,一旦你想到後面還有一個家可以退守,那你的心裏就會增加一點力量。所以以家庭爲歸屬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第二種是團隊歸屬。在社會生活中,人類爲了對抗孤獨、實現歸屬感——這種需求也來自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和自我保護意識;總之,出于種種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需求,組成了各種團隊,可能是黨派、俱樂部,或者是什麼愛好者協會、保護者協會、行業協會、權益協會等等。通常我們會找一個跟自己愛好相投的群體,經常在一起打牌啊,談足球啊,喝茶呀,討論書法呀,反正你會找到這樣一個團隊。大概可以說,一個完全獨立不倚的人,如果不是魔鬼的話,那麼他一定是聖賢,因爲通常人都會有種種歸屬、種種社會關系的牽連。

  但是,族姓的歸屬和團隊的歸屬仍然不能解決我們內心的問題,所以人還有另外一個更深層的歸屬需求,我稱之爲“終極歸屬”。宗教信仰就是解決我們生命終極歸屬問題的。終極歸屬究竟是一個什麼問題呢?它具有普遍性嗎?佛教把這個問題表達爲“生從何來,死歸何處”,或者所謂“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也就是“我究竟是誰?到底爲什麼活著?”等這樣一些問題。

  前面的兩種歸屬,比如說家庭,是形而下的生存層面,是爲了獲取生存資源、得到保護和安全感;團隊則是爲了獲得人際交往和發展空間;終極歸屬超越了這兩個層面——我們可以看到,在信仰的團隊裏,任何身份的人都可能走到一起,這其實意味著,終極歸屬超越了我們世俗生活各種層面的需求。當然在一個圍棋愛好者協會裏,可能有老板,有學生,也有官員,但還是有一個東西維系了它,就是對圍棋的愛好。那麼終極歸屬的團隊,其成員的共同點在哪裏呢?他們的共同點跟愛好圍棋有很大差異,跟我們經營的産業、行業協會有很大差異,他們的共同點在人生的終極問題,價值啊、意義呀、對生命的一些基本看法呀,在這些地方觀點一致,所以他們走到一起來了。

  以中國人的口語來說,當我們的生命處于“極限狀態”的時候,那個終極歸屬就凸顯出來了。什麼叫極限狀態?前面兩個歸屬已經沒辦法幫你解決了。如果你參加了一個企業家協會,遇到一個特別危險的情況,你會怎麼說呢?你會說:“啊,我的天哪!”你不會說:“啊,我的企業家協會呀!”當然我們中國人會說“啊,我的媽呀”,這個呼喊也是帶有宗教意味的,絕對無私的母愛是接近于宗教的大愛的。我們也可以看到,東西方宗教裏都有母愛這個主題,實際上接近于終極歸屬。“我的天啊”可能是中國人用得比較多的,在儒家的體系裏面,“天”也是經常被抽象爲一個終極背景的。當我們的生命處于邊緣狀態的時候,我們向什麼對象去呼救,以獲得力量和支持,就是終極歸屬需求的一個表現。

  所以我們要學佛、要了解佛學和禅學,如果你不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的了解,而是用生命去了解,那麼“皈依”就是你的第一步,是一個起點。什麼是“皈依”?皈依就是對終極歸屬的選擇與認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看到佛教或者禅學屬于宗教的一面,它是宗教,所以你要信,要皈依。

  依信仰而建立的皈依,是對我們生命價值的選擇與定位,也是身心的托付與安頓,是短暫人生最快捷的學習路徑和智慧繼承之道。皈依,就是內心對一個終極歸屬的選擇和認同。皈依的內容就是叁樣東西:佛、法、僧,所以我們稱爲“叁皈依”,又叫皈依叁寶——佛教徒把佛、法、僧譽爲人間的寶貝、珍寶,所以叫皈依叁寶。皈依叁寶所發生的是“信”的力量,由“信”的力量來認同佛、法、僧。這正是一個孤獨的跋涉于生死旅程的個體,對自己身心的終極安頓,是從根本上安頓,不是通過一個協會或一個家庭來解決。

  皈依也是我們短暫人生最快捷的學習路徑。這就是說,宗教這種社會現象、這種事物,既是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的一種方法和途徑,同時也是人類傳播文化、傳承文明和智慧的一個有效方法。我們知道,現在文明和文化的傳承、傳播主要依賴學校或科研院所,但其實宗教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其傳播和傳承是依“信”而發生的,是在終極歸屬的意義上解決的,因此是非常快捷的。有一些關于生活、生存、事業的知識和經驗需要實踐,有時候我們碰得頭破血流,最後才明白,經常是明白的時候已經晚了;而信仰這種方式,相當于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非常清楚地提供給你一條路線和一個地圖。比如說這裏有一個電燈,想讓它亮,一種辦法是去找發電機、買柴油,自己發電把它弄亮;另外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別人把線路接好,我們把插頭插到電源上,一下就亮了。人生的智慧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吃了很多苦頭、走了很多冤枉路才明白了一點,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接插到一個電源上。

  再打一個比方,就跟人的財富一樣,有的人從 100塊錢、 1000塊錢、 1萬塊錢慢慢地積累起財富,還有的人直接從父母那裏繼承巨額的遺産。信仰這種學習路徑、智慧集成之道同樣非常快捷,不僅給了我們信心和勇氣,而且使我們的生活之路刹那變得明晰和簡單,節省了很多資源。生活之路簡潔,人就單純,單純,就有力量。以上講的是佛教“皈依”的意義。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叁皈依”,也就是說,你要選擇這個終極歸屬,首先在心裏要認同叁個東西:第一個是佛,佛是梵文音譯,譯成漢語是覺悟的人、覺者,全稱“無上正等正覺者”。法,是宇宙人生的事相和真理,事和理是統一的、遍一切處的。作爲真理的法,在佛學裏分兩個層面,一個是俗谛,一個是真谛。真谛是遍一切處的,在一切事物中發生著作用;俗谛的法很具體,比如打坐的方法、關于因果的講法等等。僧,也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和合衆”,是出家、清淨持戒的團隊。佛、法、僧這叁寶,就是我們佛教徒在內心所確立的終極歸屬。

  剛才我講…

《學禅五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口頭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