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八大人觉经讲解》▪P4

  ..续本文上一页那里睡觉却充满了价值感,睡觉睡得很香。这是他的价值观。你们要注意,“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在佛教里,我们经常会发愿,发愿很重要。其中有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你们有没有发现它的表述里面有一种矛盾,都是“无”,无尽,无量,无上,然后还誓愿,这不折腾人吗?这正是菩萨的精进勇猛的精神,面对着无边,无尽,无量,无上,还能够勇猛前进,这就能够拓展我们的心量。众生、烦恼、法门和佛道都是无边无量的,实际上我们的心量也是无边无量的,我们的生命境界、生命的内涵,也是无边无量的,因此面对无边、无尽、无量、无上的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心量就自然地拓展了。所以这里面有一种非常善巧的修行方法。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愚痴生死”,注意,这是一个很简短的表述。愚痴造成我们的生死轮回,而“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菩萨应该不断地学习,学习的心是开放的心。佛教里有句话,“菩萨当于五明中学”,五明就是五种智慧,五种学问:内明是指佛学;声明是指修辞,写诗,作文修辞,乃至于歌唱;工巧明是指像建筑,机械,发明,制作;因明是什么呢?因明是逻辑,逻辑是用来和别人辩论;医方明是指什么呢?是指医学。“菩萨当于五明中学”,为什么菩萨要在五明中学?这五明中只有一明是佛学,就是内明,其它的四明都跟佛学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菩萨是围着众生转的,菩萨以众生为导向,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需要这些技巧、学问、知识,需要修辞,需要懂建筑,现在如果众生就是需要你来做房子,只念经是不行的。地震发生的时候,现场最重要的是把埋在下面的人救出来,那也是需要相应的技巧,你要懂得。这次地震,据说刚开始挖的时候,很多人被挖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就停止呼吸了。后来专家来了才发现,因为人被压在下面,他的肌肉应激反应以后产生一种毒素,很强的毒素,等到这条腿或者四肢从被压迫一解放,毒素就进入到血液循环,到心脏,人就会死,这是一个常识,所以当被压的人快要出来时给他们喝点盐水,来稀释这些毒素,就可以了。因明,就是辩论,众生有错误的认识,你要能够说服他,要懂逻辑,帮助他发现他的错误。医方明,众生会生病,生病的时候就需要你懂医学。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需要不断地学,生生世世都学不完。很多菩萨是精通这些的。在佛教里讲,菩萨来到人间,行菩萨道,也不一定非要出家,他有可能来做医生,来做建筑家,来做文学家,做思想家,做艺术家,当然也可能做老板,做慈善家。所以,关于菩萨的学问在佛教里,菩萨道则在众生的世界里。

  下面一个觉悟:“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是讲菩萨和谐的人际关系。菩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于布施。这次地震以后,很多人都捐钱,你们知道那时候我怎么想吗?我想,哎呀!我这个人太穷了,太没有福报了,我要有几十个亿就好了,我的贪心也很大。我感慨说我没有福,根本没办法帮助众生。“贫苦多怨”,贫苦不仅不能帮助别人,而且有时候还多怨恨。所以菩萨要通过自己的布施来增长自己的福报,有了福报才可以帮助别人,帮助众生,而在布施中要平等。

  佛教里讲,菩萨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有四个法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第一个是布施,这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第二种是法,第三种是无畏。

  财物不用解释了;法是知识,精神层面的。无畏是什么呢?无畏是安全感,心理的安慰、鼓励这些都是无畏。我们寺院去年做了一个慈善活动,就是跟红十字会合作,救助河北省境内的先天性心脏病患的儿童,我们三方一起筹款。当时议定说,每方筹款不少于三百万。当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有压力。有一次给一个信徒打电话,他用一种非常肯定的口吻说,这没问题,一定行!给我的印象很深。当时给我一个很大的鼓励和激励,我心里想,已经够了,这个鼓励比直接的财物还重要,还有力量。所以无畏施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无畏施不花钱,代价很低,用心就能做到。法施就是包括知识,我们告诉别人的一个方法或者一些智慧,佛法上的智慧也算。财施就是财物。所以布施是我们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一个技巧,你们在公司里过年过节给职工发点福利,其实都用这个方法,对吧!当然请客送礼也是,现在我们用这个用得过了。

  爱语是什么?爱语就是在语言上,给别人一种温暖。

  利行,利行就是帮助对方达成目的。他有什么困难你帮助他。

  同事最难,同事就是和他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和他在一起,但是和他在一起是最难的。我们喜欢的人,我们愿意跟他在一起,你们作为领导来说,已经不能有喜欢不喜欢了,所有的人你都应该能够跟他在一起。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要把自己放下,把我放下,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把我的喜好、我的见解放下。现在的领导人这一点做得特别好,他们跟老百姓在一起过年,坐在炕上一起包饺子,或者下矿井,大家都觉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看“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在佛教里讲的是色、声、香、味、触,就是来自于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来自于身体触觉的各种欲望。你的心一旦被它牵制了,你就有问题了。这里讲一个菩萨要有高远的宗教情操,他虽然生活在世俗中,但他的心是高远的。“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虽然在红尘里,但是不贪染,所以佛教里描述菩萨的境界“就像莲花出于水,犹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中不停留,莲花从水中来,却不染污泥。这是讲菩萨在家的境界。

  最典型的菩萨,恰恰是在家人。出家人在佛教里叫“声闻”,像我们,他们是偏重于解脱的。汉地的和尚有点特殊,通常汉地的和尚多受菩萨戒,叫“外现声闻相”——声闻是跟菩萨相对的,是小乘的、放弃的、出离的。我们是外现声闻相——远离世俗,内密——里面,秘密的密,内密菩萨行。“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受菩萨戒,又有菩萨的发心,所以称为“菩萨比丘”。而典型的菩萨恰恰是在家人。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就是一个在家菩萨讲的,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说莲花生长在哪里呢?不生在高原,不生在陆地,恰恰生长在很低很湿很脏的地方。所以滚滚红尘,正是一个卑湿淤泥的世界,也正是能够生长莲花的地方。“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在家菩萨在红尘中,在尘而不染尘,“不染世乐”,他的宗教情操是一种内心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他在红尘中,另外一方面,心有非常高远的向往。“常念三衣”,三衣就是出家人的袈裟,三种,有五衣、有七衣、有祖衣三种;“瓦钵法器”都是出家人用的—— 虽然在红尘,但是向往着超越红尘的出家生活。 “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菩萨的心是三维的,不是平面的——在红尘,是既在又脱离,既在这同时又超越在这上面。菩萨的情操是这样的:当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没有忘记众生;当处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社会中,他又仿佛在山中一样。这就是菩萨的心灵世界。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生命的轮回中,众生在各种妄想、欲念的牵制下挣扎,就像在火炉里燃烧那样的苦。菩萨是发起大乘——这个“乘”读cheng, “乘”就是车,大乘是个比喻,就是大车的意思。大车可以装很多的人,小乘只能装自己和少数的人。菩萨发的是大乘心,不仅要度自己,还要度所有的众生,所以叫“普济一切”。进一步的,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个代众生受苦,我觉得你们诸位企业家都是在代众生受苦。你们看,要给国家纳税,企业要养活这么多人,有点钱了还有亲戚朋友来借,如果皈依了还有师父来化缘,麻烦多呢。没有灾害还好,有灾害各方面还要赈灾……层出不穷。所以你们是为众生打工的,其实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代众生受苦。本来这些钱如果是自己过日子,很知足,欲望也很小的话,一辈子都够了。我们有一个信徒,他就是这样的,就是香港旭日集团的杨钊,他讲自己的学佛经历就是这样的。当他26岁的时候,他就有这么多钱,可以不劳动而终其一生过比较舒服的生活。在这以前他拼命地工作,拼命地挣钱,也没有去思考过人生。到那个时候,他突然迷茫了,我还干什么?为什么还要上班?为什么还要挣钱?没有目标了。后来他就到处去参访名师,看书,各种宗教的书都看,最后到了佛门,找到了理想。哇!现在不仅要挣钱,而且越多越好。再挣钱的目标就不同了,为众生,主动为众生受苦。

  你们现在在柏林禅寺可能觉得这里的条件还可以,房子也挺整齐的。在1992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废墟,1988年开放,就只剩一个塔,原来是一所学校占了,他们走了以后留下来一座旧校舍,我们住在里面,住的是砖房校舍。柏林禅寺就是在我的师父净慧长老的组织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修复起来,中间受了很多苦。我师父1988年以前在北京,在中国佛教协会编辑《法音》杂志。他自己讲,那时也没有想去管庙,也没想修庙,也没有想去哪个地方去搞佛教,就想做做学问,编编杂志,写写书,这样很好。所以他也不收徒弟,没有出家徒弟和在家徒弟,都没有。后来河北省统战部请他来,创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后来又要修庙,要修庙那就要收徒弟喽,所以我有体会,其实师父是在为我们受苦。他可以在北京,应该也很舒服。他到这来会…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八大人觉经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禅五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