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常的世界和我們——《八大人覺經講解》▪P4

  ..續本文上一頁那裏睡覺卻充滿了價值感,睡覺睡得很香。這是他的價值觀。你們要注意,“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在佛教裏,我們經常會發願,發願很重要。其中有四弘誓願,這四弘誓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弘誓願,你們有沒有發現它的表述裏面有一種矛盾,都是“無”,無盡,無量,無上,然後還誓願,這不折騰人嗎?這正是菩薩的精進勇猛的精神,面對著無邊,無盡,無量,無上,還能夠勇猛前進,這就能夠拓展我們的心量。衆生、煩惱、法門和佛道都是無邊無量的,實際上我們的心量也是無邊無量的,我們的生命境界、生命的內涵,也是無邊無量的,因此面對無邊、無盡、無量、無上的對象的時候,我們的心量就自然地拓展了。所以這裏面有一種非常善巧的修行方法。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愚癡生死”,注意,這是一個很簡短的表述。愚癡造成我們的生死輪回,而“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菩薩應該不斷地學習,學習的心是開放的心。佛教裏有句話,“菩薩當于五明中學”,五明就是五種智慧,五種學問:內明是指佛學;聲明是指修辭,寫詩,作文修辭,乃至于歌唱;工巧明是指像建築,機械,發明,製作;因明是什麼呢?因明是邏輯,邏輯是用來和別人辯論;醫方明是指什麼呢?是指醫學。“菩薩當于五明中學”,爲什麼菩薩要在五明中學?這五明中只有一明是佛學,就是內明,其它的四明都跟佛學沒有關系,爲什麼?因爲菩薩是圍著衆生轉的,菩薩以衆生爲導向,在幫助衆生的過程中需要這些技巧、學問、知識,需要修辭,需要懂建築,現在如果衆生就是需要你來做房子,只念經是不行的。地震發生的時候,現場最重要的是把埋在下面的人救出來,那也是需要相應的技巧,你要懂得。這次地震,據說剛開始挖的時候,很多人被挖出來,過了一段時間就停止呼吸了。後來專家來了才發現,因爲人被壓在下面,他的肌肉應激反應以後産生一種毒素,很強的毒素,等到這條腿或者四肢從被壓迫一解放,毒素就進入到血液循環,到心髒,人就會死,這是一個常識,所以當被壓的人快要出來時給他們喝點鹽水,來稀釋這些毒素,就可以了。因明,就是辯論,衆生有錯誤的認識,你要能夠說服他,要懂邏輯,幫助他發現他的錯誤。醫方明,衆生會生病,生病的時候就需要你懂醫學。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這需要不斷地學,生生世世都學不完。很多菩薩是精通這些的。在佛教裏講,菩薩來到人間,行菩薩道,也不一定非要出家,他有可能來做醫生,來做建築家,來做文學家,做思想家,做藝術家,當然也可能做老板,做慈善家。所以,關于菩薩的學問在佛教裏,菩薩道則在衆生的世界裏。

  下面一個覺悟:“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這是講菩薩和諧的人際關系。菩薩的和諧的人際關系來自于布施。這次地震以後,很多人都捐錢,你們知道那時候我怎麼想嗎?我想,哎呀!我這個人太窮了,太沒有福報了,我要有幾十個億就好了,我的貪心也很大。我感慨說我沒有福,根本沒辦法幫助衆生。“貧苦多怨”,貧苦不僅不能幫助別人,而且有時候還多怨恨。所以菩薩要通過自己的布施來增長自己的福報,有了福報才可以幫助別人,幫助衆生,而在布施中要平等。

  佛教裏講,菩薩使自己的人際關系和諧有四個法門: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第一個是布施,這布施有叁種:第一種是財物,第二種是法,第叁種是無畏。

  財物不用解釋了;法是知識,精神層面的。無畏是什麼呢?無畏是安全感,心理的安慰、鼓勵這些都是無畏。我們寺院去年做了一個慈善活動,就是跟紅十字會合作,救助河北省境內的先天性心髒病患的兒童,我們叁方一起籌款。當時議定說,每方籌款不少于叁百萬。當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只有叁個月的時間,所以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有壓力。有一次給一個信徒打電話,他用一種非常肯定的口吻說,這沒問題,一定行!給我的印象很深。當時給我一個很大的鼓勵和激勵,我心裏想,已經夠了,這個鼓勵比直接的財物還重要,還有力量。所以無畏施也是我們不能忽略的,無畏施不花錢,代價很低,用心就能做到。法施就是包括知識,我們告訴別人的一個方法或者一些智慧,佛法上的智慧也算。財施就是財物。所以布施是我們和諧人際關系的第一個技巧,你們在公司裏過年過節給職工發點福利,其實都用這個方法,對吧!當然請客送禮也是,現在我們用這個用得過了。

  愛語是什麼?愛語就是在語言上,給別人一種溫暖。

  利行,利行就是幫助對方達成目的。他有什麼困難你幫助他。

  同事最難,同事就是和他在一起,簡單地說就是和他在一起,但是和他在一起是最難的。我們喜歡的人,我們願意跟他在一起,你們作爲領導來說,已經不能有喜歡不喜歡了,所有的人你都應該能夠跟他在一起。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要把自己放下,把我放下,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把我的喜好、我的見解放下。現在的領導人這一點做得特別好,他們跟老百姓在一起過年,坐在炕上一起包餃子,或者下礦井,大家都覺得非常好。

  下面我們看“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五欲,在佛教裏講的是色、聲、香、味、觸,就是來自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來自于身體觸覺的各種欲望。你的心一旦被它牽製了,你就有問題了。這裏講一個菩薩要有高遠的宗教情操,他雖然生活在世俗中,但他的心是高遠的。“雖爲俗人,不染世樂。”雖然在紅塵裏,但是不貪染,所以佛教裏描述菩薩的境界“就像蓮花出于水,猶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中不停留,蓮花從水中來,卻不染汙泥。這是講菩薩在家的境界。

  最典型的菩薩,恰恰是在家人。出家人在佛教裏叫“聲聞”,像我們,他們是偏重于解脫的。漢地的和尚有點特殊,通常漢地的和尚多受菩薩戒,叫“外現聲聞相”——聲聞是跟菩薩相對的,是小乘的、放棄的、出離的。我們是外現聲聞相——遠離世俗,內密——裏面,秘密的密,內密菩薩行。“外現聲聞相,內密菩薩行”,受菩薩戒,又有菩薩的發心,所以稱爲“菩薩比丘”。而典型的菩薩恰恰是在家人。有一部經叫《維摩诘經》,就是一個在家菩薩講的,裏面有這樣一段話:“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說蓮花生長在哪裏呢?不生在高原,不生在陸地,恰恰生長在很低很濕很髒的地方。所以滾滾紅塵,正是一個卑濕淤泥的世界,也正是能夠生長蓮花的地方。“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在家菩薩在紅塵中,在塵而不染塵,“不染世樂”,他的宗教情操是一種內心的對立統一,一方面他在紅塵中,另外一方面,心有非常高遠的向往。“常念叁衣”,叁衣就是出家人的袈裟,叁種,有五衣、有七衣、有祖衣叁種;“瓦缽法器”都是出家人用的—— 雖然在紅塵,但是向往著超越紅塵的出家生活。 “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菩薩的心是叁維的,不是平面的——在紅塵,是既在又脫離,既在這同時又超越在這上面。菩薩的情操是這樣的:當他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沒有忘記衆生;當處在紛繁複雜的世俗社會中,他又仿佛在山中一樣。這就是菩薩的心靈世界。

  “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生命的輪回中,衆生在各種妄想、欲念的牽製下掙紮,就像在火爐裏燃燒那樣的苦。菩薩是發起大乘——這個“乘”讀cheng, “乘”就是車,大乘是個比喻,就是大車的意思。大車可以裝很多的人,小乘只能裝自己和少數的人。菩薩發的是大乘心,不僅要度自己,還要度所有的衆生,所以叫“普濟一切”。進一步的,願代衆生受無量苦。這個代衆生受苦,我覺得你們諸位企業家都是在代衆生受苦。你們看,要給國家納稅,企業要養活這麼多人,有點錢了還有親戚朋友來借,如果皈依了還有師父來化緣,麻煩多呢。沒有災害還好,有災害各方面還要赈災……層出不窮。所以你們是爲衆生打工的,其實這就是菩薩的精神——代衆生受苦。本來這些錢如果是自己過日子,很知足,欲望也很小的話,一輩子都夠了。我們有一個信徒,他就是這樣的,就是香港旭日集團的楊钊,他講自己的學佛經曆就是這樣的。當他26歲的時候,他就有這麼多錢,可以不勞動而終其一生過比較舒服的生活。在這以前他拼命地工作,拼命地掙錢,也沒有去思考過人生。到那個時候,他突然迷茫了,我還幹什麼?爲什麼還要上班?爲什麼還要掙錢?沒有目標了。後來他就到處去參訪名師,看書,各種宗教的書都看,最後到了佛門,找到了理想。哇!現在不僅要掙錢,而且越多越好。再掙錢的目標就不同了,爲衆生,主動爲衆生受苦。

  你們現在在柏林禅寺可能覺得這裏的條件還可以,房子也挺整齊的。在1992年以前,這裏是一片廢墟,1988年開放,就只剩一個塔,原來是一所學校占了,他們走了以後留下來一座舊校舍,我們住在裏面,住的是磚房校舍。柏林禅寺就是在我的師父淨慧長老的組織下,經過十幾年的奮鬥修複起來,中間受了很多苦。我師父1988年以前在北京,在中國佛教協會編輯《法音》雜志。他自己講,那時也沒有想去管廟,也沒想修廟,也沒有想去哪個地方去搞佛教,就想做做學問,編編雜志,寫寫書,這樣很好。所以他也不收徒弟,沒有出家徒弟和在家徒弟,都沒有。後來河北省統戰部請他來,創建河北省佛教協會,後來又要修廟,要修廟那就要收徒弟喽,所以我有體會,其實師父是在爲我們受苦。他可以在北京,應該也很舒服。他到這來會…

《無常的世界和我們——《八大人覺經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禅五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