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八大人觉经讲解》▪P3

  ..续本文上一页后看,成功的时候向前看。而一般的是失败了向前看,成功了要回头看,对不对

   我说的正好相反,成功要向前看,马上把目光锁定到一个新的目标上。失败了要回头看,回头看的意思是什么呢?一方面是接受经验教训,另外一方面是不让我们沮丧。如果你能回头,回到你一开始的第一个念头、动机,佛教讲叫初善;动机是善的,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方法是得当的,中间努力是够的,佛教叫中善;如果结果不成功,你的心也无悔,其实这种无悔本身也是善,佛教叫后善。初善、中善、后善——初善是动机,中善是做事情的过程,后善是最后的结果。如果你是无怨无悔的,你仍然是成功的,失败了也是成功。

  这是得失的关系,我们要正确地对待,有时候眼前的失就是未来的得。有与无,得与失,利与害,来与去,是与非,美与丑,乃至于生与死,我们的心就是在这种二元对立中起伏。其实这就是生死,就像小船在跌宕起伏的大海上漂荡,你不能超越这二元对立,无法在二元中看到它的平等性。在利中看到害,在害中看到利,在得中看到失,在失中看到得,在有里看到无,在无里看到有。我始终觉得股票是教育我们有无平等的一个很好教材—— 你很兴奋,你在顷刻间变成无,哈,当然无也可以顷刻间转化为有!这看你怎么拿捏和把握了。

  “心无厌足”,如果你的心做了有无得失的奴隶,这叫心被境转。菩萨的修行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这颗心从有无得失利害的跌宕中跳出来,就意味着心能作物的主,跳不出来就心为物役。通常我们有误解,认为佛教是反对物的,错了,它不反对物,它是要让物成为我们的奴隶,让我们成为物的主人。我们是怎样成为物的奴隶的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常被物的得失利害迷惑。如果你能从这里跳出来,你就能做物的主人。这就是经里讲的“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一旦我们的心被物主宰的话,那就会不断地犯错误,一个错误带来另一个错误,错误会自己繁殖。所以这里说菩萨能够从这种得失中间跳出来,“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这里讲勇猛精进的敬业精神。看到前面一条,你就会想,印象中的菩萨是很清闲的,没有责任心的。不是,恰恰相反,菩萨有勇猛精进的敬业精神,他知道他要做什么,他知道他的工作,他知道他的工作在进展中,他知道他没有放弃。 “懈怠堕落”,这里面是因果关系,它是一个简化的表述,懈怠会造成我们堕落,所以要“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菩萨的勇猛精进,首先是对自己内心的烦恼,战胜心中的敌人,战胜自我。所以佛教里把佛称为“大雄”——伟大的英雄,这个英雄首先战胜了自己,所以他两千多年来,也战胜了无数的众生,这是真正的英雄。

  “破烦恼恶,摧伏四魔”。魔在佛教里是障碍,障碍一般有四种,有来自于身体的,来自于心的,来自于贪嗔痴的烦恼,还有死亡的威胁,当然,也有从外界来的干扰这四种。所有这四种其实从根本上讲都来自于内心——心魔,由于心中有烦恼,心中有魔,才有可能招致外面的障碍。

  阴界,佛教把身心的构成分成五个:色——色就是我们身体的物质;受——受是感受;想——想就是概念、取相;行——前面有讲,行就是意识的迁流不断;识,识就是分别。一个没有觉悟的人,就像一个被关在监狱里的犯人,关他的监狱是什么呢?关他的监狱就是这色、受、想、行、识,就像五堵墙一样。色,就是物质,受是感受,想是什么?想是我们感官接触了信息以后的印象。比如说我们听到声音,见到画面,之后我们还有印象叫取相,这种印象,进一步我们会用概念来表达,我们说桌子、电脑——概念;行就是判断,行是一种念头的生灭,出来一个念头,下去一个,又出来一个…… 像河流一样相续不断;识是分别、了别。正是这身心的五个成分牵制了我们。

  前面我们讲到,物会主宰我们,这种主宰从根本上来自于我们的身心,我们首先没有做身心的主人,所以外界的物就会主宰我们,这就像被关在监狱里了。我们怎样出离这个监狱呢?需要勇猛精进。佛教里有一个比喻,比喻修行就像一人与万人战,一个人和一万个人打仗,丝毫不能懈怠。古代的祖师也讲到,精进修行的精华在哪里呢?有一句话叫“心念不空过”,心念不要空过。大家都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有时我们说:“唉!没有时间,特别忙。”其实你反省一下,你一天下来有很多时间被浪费掉,也有很多的心念给浪费了。有时候在车上,从家到单位,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你跟朋友约会,你开着车,由于交通不好,你就发牢骚,心绪烦乱,这都是时间的浪费。其实堵车的时间是一段很宝贵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事的,你可以用来念经啊!你可以用来反复背《心经》。我经常给信徒建议把《心经》背会,《心经》背下来,再遇到这时间,比如说等飞机、堵车、乃至于你在家里做饭,水还没有沸,那段时间都是可以用来做精神功课的时间。有人说师父呀,我太忙了,没有时间修行。其实你的时间多得是,且不说你在工作中修行,就是业余的闲暇,中间有很多时间被浪费了,闲聊、无意义的话、酒桌上的昏话……这些时间都浪费了。我有一个感想: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浪费,是吧?我们知道浪费物质不好,而浪费时间—— 鲁迅讲过的:“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佛教是什么呢?佛教实际上是一个心念,它要精确到心念,心、念头,然后让我们的心念高度的有序化。这里我们讲勇猛精进,有的人说那多累啊,实际上如果你做到心念的有序化,不空过,你的心一直生活在有意义中,在一种价值感中,在一种欣慰中,那就是生命的不浪费。你如果觉得枯燥、乏味、很烦,那就是浪费。所以佛法也可以把它表述为是一种使我们的心念高度有序化,而节约了生命能量的一门学问。我们心念中的各种烦恼,干扰我们正常思维的一些负面情绪,其实都是浪费。

  对菩萨来说,他的心跟我们普通人的心是有些不一样的,他没有浪费。说他没有浪费是因他的心总是处在几种感受里,我概括为下面几种:

  第一种感受,他有归属感。我们知道人有很多归属,有家庭的归属,有单位的归属,有团队的归属,是哪一个党的,那也是归属,是某一个俱乐部也算归属。那么菩萨的归属——前面我讲到,生命的觉悟的完成就是佛的境界,以佛的法,以这样一个生命价值为自己的最终归属,然后以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一直在走这条路的那些同行者——佛教叫菩萨伴侣为归属。

  第二个,有连接感,连接感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个体,都在红尘中(包括我自己在内),每天办的事情都很具体,也很啰嗦,关乎于人的吃喝拉撒,关乎于人的喜怒哀乐,就是所谓的此岸世界的这些事情。那么,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你在这红尘的此岸做的非常具体的事件里,却能够感觉到跟一个超越的价值发生着连接,注意这要变成一个感受——你想一想就有,不想就没有,这不算——它必须成为你心中的一种感受。所以佛教中有一个法门叫念佛,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就是皈依。这个法门是什么?这个法门相当于要跟菩萨和佛发生连接。就像有时候收音机、电视机要接收信号,就要调对频率,不断地调那个频率,找到那种连接感。一个人如果有这种连接感,他是很幸福的,他受苦也快乐。让他挑大粪,他也觉得有乐趣。总而言之,在你世俗的忙碌中一定要感受到一种神圣的价值、意义,如果没有这个,我觉得这个人是残缺的,还没有完成。所以这种连接感要建立起来。

  第三个呢,他应该有新鲜感。新鲜感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他的心总是在当下,做每一件事,见每一个人,就像是第一次经历一样,哪怕是重复每一件事,都像刚刚在氧吧吸了氧一样。我们在寺院里每天念的经是一样的,有人问,每天念一样的经,多乏味啊!我说你知道吗,每天念一样的经,还得坚持念,这才了不起啊!我每天念还有新鲜感,还感觉到有意义。新鲜感怎么来修呢?就是你的心活在当下,你的心摆脱各种概念,各种价值观,各种判断,各种舆论,各种利害得失的缠绕,直接活在这个当下,这就是最新鲜的。你是活的,生命是活的,我们是活着的,是正在进行时,这个当下就是正在进行时,你刚一说就不是了,因为它正在进行,念念都在变化,你们感受一下当下。

  第四个,要有一种统合感。统合感的意思是你能够——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都是在对立中,我们跟大自然、我们跟团队、我们跟其他的人,你要能跳出这种对立,感受到事物之间,人和人之间,自己和别人之间有一种关联,息息相关。这次汶川大地震对我们中国人是一次非常好的精神教育课程。几乎所有的人都体验到那一种透彻心扉的——佛教讲的“同体大悲”,都有那种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就是一种统合感的表现。你会发现,在那种感受中我们的情绪表现的是忧伤,是悲痛,是难过,对不对?但是实际上那里有一种生命的愉悦或者说一种舒适,比麻木不仁要好。它表现的是痛,是伤心,但是,这话不好讲,就是说我们在学佛中经常有伤心,大哭,实际上那个状态——比如你忏悔,或者你感受到佛菩萨很慈悲,你哭泣,但是实际上在生命境界,它是一种愉悦。它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感受,是统合感。

  菩萨的心,跟我们不一样,他的有序化会表现为刚才我讲的这些特质,我们可以用这些特质来对比自己,就知道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这个菩萨也许现在什么都没做,他坐在那里,但是他的心里充满了归属感,连接感,新鲜感,统合感,他也没有浪费时间。而你现在也许很忙,可是你的忙碌里有很强烈的自我私欲或者和别人斗争的、要征服别人的、要出人头地的欲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浪费,还不如一个菩萨躺在…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八大人觉经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禅五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