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八大人觉经讲解》▪P2

  ..续本文上一页魄、深刻、流传久远、影响一个时代精神思想的,都是悲剧。你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最后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悲剧。为什么?它揭示了这个世界很真实的一面。所以苦谛,是关于我们生命的负面的这一面的特质,很值得我们大家去体味。这不是一种悲观主义,恰恰是一种勇气,去面对、去正视它。以一种忧患意识来发动我们内心的潜能,把我们内心的潜能发动起来。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是释迦牟尼佛讲苦谛的用心之一。

  因为苦——刚才我讲了,苦是他说的第一句,不是最后一句。最后一句他讲乐了,“常乐我净”嘛,但是那个乐不是与苦相对的乐,而是超越了苦乐的圆满平衡和谐的乐。在这样一个挑战性下面,我们就能够有一种背水一战的精神,你没有退路,生命的现象就是这样,现实就是这样。所以佛教描述我们生命的特质,是不遮掩的,不修饰的,不掩盖的,不一厢情愿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往往是佛学——如果你是有一些生活和人生的经历以后,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它。如果你还是在一个很肤浅的、单纯的状态下,可能不大好理解。比如苦,如果你能意识到我们生命本身的苦谛的话,那意味着你的心更加敏感,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世界的真相。

  “空”是什么呢?我们通常有个误解,“空”是什么也没有了,不是。“空”是事物的相对性,事物的变化,也是与苦有关,在变化之中无限的可能,这就是空的意思。所以空不是没有,空恰恰是无限有,无界限的有,无限制的有。空是所有事物、我们所把握的所有事物,它的边界的模糊,边界的虚线——我们用数学的方式来描述它,一个事物,我们给它画一个图像,它的外界是实线,这是我们通常的理解。而实际上它是虚线,比如人,两个人之间,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你的?边界何在呢?其实是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认为这是我的,这是属于我,那可能顷刻之间不再属于你。像股票这一种的变化,是最形象地给我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这种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佛教里无常、苦、空,是放在一起来理解,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的特质。无常是对治内心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永恒的这一种妄想;而空呢,它能对治我们对事物实有性、实体性的执著。所以后面说“五蕴无我”,“五阴”有时候叫“五蕴”,“ 无我”的意思就是没有主宰,前面的无常和苦空就揭示了无我。在这一段经文里,讲到“生灭变异,虚为无主”,这些都在解释“无我”。

  心是什么?这里面说“心是恶源”,其实这个说法是在某个角度上讲的,心是恶源,心也会是善源。善举来自于心,恶举也来自于心。所以也有人讨论说,佛教是主性善还是性恶的呢?非善非恶,心本身也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心”这个词在佛学里是描述人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它展开有不同的措词,所以学习佛学不要为这些名词所迷惑、被这些名相所迷惑。

  通常我们说,精神活动有一种收集信息、把握信息的作用,这叫“集起”,收集嘛。我们的心有动念头、造作,这叫意识——往往在佛学里面叫“意”;我们的心有分辨能力,是非长短,善恶一切,感官层面、思想层面的分辨能力,这叫“识”;我们还说,我们的心像一条河流一样,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像河水的水流起伏不断的,这种迁流,我们精神活动这种迁流,叫“行”。你看都是这些词,其实它们讲的都是精神活动,都是讲的心。心是我们的精神活动,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的主动性、主体性,所以佛教的修行,从这里下手。心,其实当我们运用这个词的时候,就肯定来说,人是具有自觉性的,人能自觉,人具有主动性,人有意志的自由。所以心灵的觉悟就是我们自由的开始,而心灵的迷茫就是不自由的开始,丧失自由就是轮回。

  这里又讲到形,“形为罪薮”,这是就一般世俗层面来描绘。我们的心像一匹马,把我们带到这里,带到那里,带到风景秀丽的地方,也会带到万丈深渊。形是我们的身体,为了这个身体,我们可能会犯错误,为了满足它的欲望,或者因为它的躁动不安等等。

  佛教这么来看身体:身体由四大部分构成,没有主宰,身体是一个业的器,这个业的器,一方面说,它来自于过去我们的所作所为,它是一个报,同时也是我们现在造作新的善恶业的工具。我们要造作新的善业或者恶业,比如要帮助人,或要损害人,也是要用身体的。所以不管是从过去到现在,还是从现在到未来,它既是一个汇聚过去业因的器,所以说是罪薮,同时也是创造未来的工具,这个工具非常的锋利。如果我们能觉悟,充分地利用这个工具来造作善业,使我们的生命由迷转入觉,那它就是一个宝藏,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宝藏。因此,这句话我们要在一个语境下来理解它——“形为罪薮”。

  佛教里有另外一个表述,叫“人身难得”,身体的身,人身难得。还有表述说,人身的修行——在人的身体下修行(佛教里还讲到,比人的身体更好的天的境界——天身,但是从修行来说,人身要比天身好),比天身要好,原因是人的身体更加锋利。人身难得,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人身,不要损害它。

  佛教有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大海里面有一头乌龟,乌龟的眼睛是瞎的,这头乌龟在大海里漂流,五百年它要把头伸出来透一口气。同时大海上有一块木头也在漂流,木头上有一个孔。五百年一次当这乌龟把头伸出来,正好它伸到这块漂流木的孔里面,这个概率是多么小啊!大海上波涛起伏,这块木头在漂,而且是木头上只有这一个孔,这乌龟五百年才伸一次头换气,正好它伸头换气的时候,它的头正好进入到木头的孔里了——这就是我们得到人身的概率。

  另外还有一个比喻。佛教里讲,从天上——我们现在给它具体化,比如说从月亮上掉下一根线来,这根线很细,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比如说在柏林禅寺,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针,月亮上的一根线掉下来,正好掉到他这个针眼里面,针不是有一个眼吗。这概率太小了!这就是得到人身的概率,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人身。

  下面讲“如是观察”——这是讲人身的珍贵。我这里有句话很有意思,说最好的人是什么呢?就是当他出生的时候,有一些人围着他欢笑,这往往没有几个人,就他的父母。而当他去世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人悲伤,这样的人,人生最有价值。你们注意这里最核心的词“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生死是指轮回,是指生命的不确定性,“离生死”是生命的确定性,能做主,能自由自在。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是观察。这种观察,我们可以讲一讲,所谓主观和客观,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观察绝对的客观?大家可以想一想,绝对客观地观察一件事物是多么的困难!马克思说:“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看事物,都带着他所从属的阶级、利益集团的一些眼光。”每一个人看一个事物,观察一个事物,会受他情绪的影响,受他身体状态的影响,受他所从属的阶级、利益集团的,先入为主的那种价值取向、利益取向的影响;也会受他所受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生活经历、成长经历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客观地观察一个事物呢?我们一天到晚观察事物,有多少时候是在一个纯粹的客观下?你会发现是很难的。实际上与其说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如说是我们用我们的有色眼镜来看,我们的有色眼镜就是我们各种的心态、情绪、出发点。我们的心怎么样做到纯粹客观地观察一个事物?在佛教里面,要观察一个事物,你先要做一个工作,你先要做一个心灵的还原和净化的工作。这个还原和净化就是能让你的心专一,同时从各种的出发点、各种的前提、各种的利益角度摆脱出来,这样你才有可能是客观的看。所以佛教的观察,一定要跟另外一个修为相配合,就是所谓的“止”,因此,佛教的方法论叫“止观双运”。止,通俗地说,就是心的静定状态,心的纯客观的状态,心的专注状态,心不再受外界扰动的这一种状态。当我们的心得到这种状态的时候,观察的力量自然出现,这种力量就是智慧,所以,佛教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就是“止观双运”。有人问我,佛教跟哲学有什么差异呀?差异有很多,其中一个差异——或者说跟科学相比,有一个差异就是佛教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止观双运的。而哲学和科学呢,它就是通过通常生活状态下,生活状态中的人,他思维的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资料的收集、外在信息的收集等等总结。因此大家可以想一想,在通常的生活状态下,这个人这样去思维和观察,是很肤浅的。所以我们的心只有经过高度地训练,让它进入深度的静定状态下以后来开展观察,这才是真实的,这就是止观双运。所以说“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是第一条,这第一条是比较复杂一些。

  下面说第三个觉知: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得与失是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在菩萨的世界观中他是知足的,大家要懂得这句话,这个知足是指的果,佛教有句话叫“菩萨畏因,众生怖果”,“菩萨畏因”,菩萨很重视因地,因地是什么?因地就是我们所做的,我们的播种,我们的耕耘。而众生就很重视结果,很重视事情的结果,这就是菩萨和一般众生的差异。知足是讲在结果上,在我们的收获上永远知足,而在我们的播种、耕耘、奉献上永远都要精进,永远不要知足。

  我们帮助过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子,前几天她给我来电话说已经出院了,治疗得非常好,中间联系的信徒也跟我报喜,因为很难治愈的。

  我们做每一件事,当成功的时候,你就赶紧把眼光放到远处看未来,当失败的时候,你可以把眼光掉转回来,看你有没有从头努力,有没有尽力,有没有尽心,看你的动机、出发点。如果你尽心尽力了,你的动机很纯正,失败了你也要接受。所以失败的时候向…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八大人觉经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禅五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