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魄、深刻、流傳久遠、影響一個時代精神思想的,都是悲劇。你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最後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悲劇。爲什麼?它揭示了這個世界很真實的一面。所以苦谛,是關于我們生命的負面的這一面的特質,很值得我們大家去體味。這不是一種悲觀主義,恰恰是一種勇氣,去面對、去正視它。以一種憂患意識來發動我們內心的潛能,把我們內心的潛能發動起來。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是釋迦牟尼佛講苦谛的用心之一。
因爲苦——剛才我講了,苦是他說的第一句,不是最後一句。最後一句他講樂了,“常樂我淨”嘛,但是那個樂不是與苦相對的樂,而是超越了苦樂的圓滿平衡和諧的樂。在這樣一個挑戰性下面,我們就能夠有一種背水一戰的精神,你沒有退路,生命的現象就是這樣,現實就是這樣。所以佛教描述我們生命的特質,是不遮掩的,不修飾的,不掩蓋的,不一廂情願的,是什麼就是什麼。這往往是佛學——如果你是有一些生活和人生的經曆以後,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它。如果你還是在一個很膚淺的、單純的狀態下,可能不大好理解。比如苦,如果你能意識到我們生命本身的苦谛的話,那意味著你的心更加敏感,也更加有勇氣去面對這個世界的真相。
“空”是什麼呢?我們通常有個誤解,“空”是什麼也沒有了,不是。“空”是事物的相對性,事物的變化,也是與苦有關,在變化之中無限的可能,這就是空的意思。所以空不是沒有,空恰恰是無限有,無界限的有,無限製的有。空是所有事物、我們所把握的所有事物,它的邊界的模糊,邊界的虛線——我們用數學的方式來描述它,一個事物,我們給它畫一個圖像,它的外界是實線,這是我們通常的理解。而實際上它是虛線,比如人,兩個人之間,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你的?邊界何在呢?其實是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認爲這是我的,這是屬于我,那可能頃刻之間不再屬于你。像股票這一種的變化,是最形象地給我們揭示了事物發展的這種無限的可能性。
所以佛教裏無常、苦、空,是放在一起來理解,我們也可以說,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的特質。無常是對治內心以自我爲中心、希望永恒的這一種妄想;而空呢,它能對治我們對事物實有性、實體性的執著。所以後面說“五蘊無我”,“五陰”有時候叫“五蘊”,“ 無我”的意思就是沒有主宰,前面的無常和苦空就揭示了無我。在這一段經文裏,講到“生滅變異,虛爲無主”,這些都在解釋“無我”。
心是什麼?這裏面說“心是惡源”,其實這個說法是在某個角度上講的,心是惡源,心也會是善源。善舉來自于心,惡舉也來自于心。所以也有人討論說,佛教是主性善還是性惡的呢?非善非惡,心本身也是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心”這個詞在佛學裏是描述人的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展開,它展開有不同的措詞,所以學習佛學不要爲這些名詞所迷惑、被這些名相所迷惑。
通常我們說,精神活動有一種收集信息、把握信息的作用,這叫“集起”,收集嘛。我們的心有動念頭、造作,這叫意識——往往在佛學裏面叫“意”;我們的心有分辨能力,是非長短,善惡一切,感官層面、思想層面的分辨能力,這叫“識”;我們還說,我們的心像一條河流一樣,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像河水的水流起伏不斷的,這種遷流,我們精神活動這種遷流,叫“行”。你看都是這些詞,其實它們講的都是精神活動,都是講的心。心是我們的精神活動,也可以說是我們人的主動性、主體性,所以佛教的修行,從這裏下手。心,其實當我們運用這個詞的時候,就肯定來說,人是具有自覺性的,人能自覺,人具有主動性,人有意志的自由。所以心靈的覺悟就是我們自由的開始,而心靈的迷茫就是不自由的開始,喪失自由就是輪回。
這裏又講到形,“形爲罪薮”,這是就一般世俗層面來描繪。我們的心像一匹馬,把我們帶到這裏,帶到那裏,帶到風景秀麗的地方,也會帶到萬丈深淵。形是我們的身體,爲了這個身體,我們可能會犯錯誤,爲了滿足它的欲望,或者因爲它的躁動不安等等。
佛教這麼來看身體:身體由四大部分構成,沒有主宰,身體是一個業的器,這個業的器,一方面說,它來自于過去我們的所作所爲,它是一個報,同時也是我們現在造作新的善惡業的工具。我們要造作新的善業或者惡業,比如要幫助人,或要損害人,也是要用身體的。所以不管是從過去到現在,還是從現在到未來,它既是一個彙聚過去業因的器,所以說是罪薮,同時也是創造未來的工具,這個工具非常的鋒利。如果我們能覺悟,充分地利用這個工具來造作善業,使我們的生命由迷轉入覺,那它就是一個寶藏,這個身體就是一個寶藏。因此,這句話我們要在一個語境下來理解它——“形爲罪薮”。
佛教裏有另外一個表述,叫“人身難得”,身體的身,人身難得。還有表述說,人身的修行——在人的身體下修行(佛教裏還講到,比人的身體更好的天的境界——天身,但是從修行來說,人身要比天身好),比天身要好,原因是人的身體更加鋒利。人身難得,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人身,不要損害它。
佛教有兩個比喻,一個比喻是:大海裏面有一頭烏龜,烏龜的眼睛是瞎的,這頭烏龜在大海裏漂流,五百年它要把頭伸出來透一口氣。同時大海上有一塊木頭也在漂流,木頭上有一個孔。五百年一次當這烏龜把頭伸出來,正好它伸到這塊漂流木的孔裏面,這個概率是多麼小啊!大海上波濤起伏,這塊木頭在漂,而且是木頭上只有這一個孔,這烏龜五百年才伸一次頭換氣,正好它伸頭換氣的時候,它的頭正好進入到木頭的孔裏了——這就是我們得到人身的概率。
另外還有一個比喻。佛教裏講,從天上——我們現在給它具體化,比如說從月亮上掉下一根線來,這根線很細,在地球上的某個地方,比如說在柏林禅寺,有一個人拿著一根針,月亮上的一根線掉下來,正好掉到他這個針眼裏面,針不是有一個眼嗎。這概率太小了!這就是得到人身的概率,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人身。
下面講“如是觀察”——這是講人身的珍貴。我這裏有句話很有意思,說最好的人是什麼呢?就是當他出生的時候,有一些人圍著他歡笑,這往往沒有幾個人,就他的父母。而當他去世的時候,有許許多多的人悲傷,這樣的人,人生最有價值。你們注意這裏最核心的詞“如是觀察,漸離生死”,生死是指輪回,是指生命的不確定性,“離生死”是生命的確定性,能做主,能自由自在。這個方法是什麼呢?是觀察。這種觀察,我們可以講一講,所謂主觀和客觀,我們怎樣才能做到觀察絕對的客觀?大家可以想一想,絕對客觀地觀察一件事物是多麼的困難!馬克思說:“人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每一個人看事物,都帶著他所從屬的階級、利益集團的一些眼光。”每一個人看一個事物,觀察一個事物,會受他情緒的影響,受他身體狀態的影響,受他所從屬的階級、利益集團的,先入爲主的那種價值取向、利益取向的影響;也會受他所受的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生活經曆、成長經曆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又如何能客觀地觀察一個事物呢?我們一天到晚觀察事物,有多少時候是在一個純粹的客觀下?你會發現是很難的。實際上與其說我們觀察一個事物,不如說是我們用我們的有色眼鏡來看,我們的有色眼鏡就是我們各種的心態、情緒、出發點。我們的心怎麼樣做到純粹客觀地觀察一個事物?在佛教裏面,要觀察一個事物,你先要做一個工作,你先要做一個心靈的還原和淨化的工作。這個還原和淨化就是能讓你的心專一,同時從各種的出發點、各種的前提、各種的利益角度擺脫出來,這樣你才有可能是客觀的看。所以佛教的觀察,一定要跟另外一個修爲相配合,就是所謂的“止”,因此,佛教的方法論叫“止觀雙運”。止,通俗地說,就是心的靜定狀態,心的純客觀的狀態,心的專注狀態,心不再受外界擾動的這一種狀態。當我們的心得到這種狀態的時候,觀察的力量自然出現,這種力量就是智慧,所以,佛教認識事物的方法論就是“止觀雙運”。有人問我,佛教跟哲學有什麼差異呀?差異有很多,其中一個差異——或者說跟科學相比,有一個差異就是佛教認識事物的方法是止觀雙運的。而哲學和科學呢,它就是通過通常生活狀態下,生活狀態中的人,他思維的分析、歸納、判斷、推理、資料的收集、外在信息的收集等等總結。因此大家可以想一想,在通常的生活狀態下,這個人這樣去思維和觀察,是很膚淺的。所以我們的心只有經過高度地訓練,讓它進入深度的靜定狀態下以後來開展觀察,這才是真實的,這就是止觀雙運。所以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是第一條,這第一條是比較複雜一些。
下面說第叁個覺知: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得與失是我們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在菩薩的世界觀中他是知足的,大家要懂得這句話,這個知足是指的果,佛教有句話叫“菩薩畏因,衆生怖果”,“菩薩畏因”,菩薩很重視因地,因地是什麼?因地就是我們所做的,我們的播種,我們的耕耘。而衆生就很重視結果,很重視事情的結果,這就是菩薩和一般衆生的差異。知足是講在結果上,在我們的收獲上永遠知足,而在我們的播種、耕耘、奉獻上永遠都要精進,永遠不要知足。
我們幫助過一個患白血病的女孩子,前幾天她給我來電話說已經出院了,治療得非常好,中間聯系的信徒也跟我報喜,因爲很難治愈的。
我們做每一件事,當成功的時候,你就趕緊把眼光放到遠處看未來,當失敗的時候,你可以把眼光掉轉回來,看你有沒有從頭努力,有沒有盡力,有沒有盡心,看你的動機、出發點。如果你盡心盡力了,你的動機很純正,失敗了你也要接受。所以失敗的時候向…
《無常的世界和我們——《八大人覺經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