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看,成功的時候向前看。而一般的是失敗了向前看,成功了要回頭看,對不對
我說的正好相反,成功要向前看,馬上把目光鎖定到一個新的目標上。失敗了要回頭看,回頭看的意思是什麼呢?一方面是接受經驗教訓,另外一方面是不讓我們沮喪。如果你能回頭,回到你一開始的第一個念頭、動機,佛教講叫初善;動機是善的,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方法是得當的,中間努力是夠的,佛教叫中善;如果結果不成功,你的心也無悔,其實這種無悔本身也是善,佛教叫後善。初善、中善、後善——初善是動機,中善是做事情的過程,後善是最後的結果。如果你是無怨無悔的,你仍然是成功的,失敗了也是成功。
這是得失的關系,我們要正確地對待,有時候眼前的失就是未來的得。有與無,得與失,利與害,來與去,是與非,美與醜,乃至于生與死,我們的心就是在這種二元對立中起伏。其實這就是生死,就像小船在跌宕起伏的大海上漂蕩,你不能超越這二元對立,無法在二元中看到它的平等性。在利中看到害,在害中看到利,在得中看到失,在失中看到得,在有裏看到無,在無裏看到有。我始終覺得股票是教育我們有無平等的一個很好教材—— 你很興奮,你在頃刻間變成無,哈,當然無也可以頃刻間轉化爲有!這看你怎麼拿捏和把握了。
“心無厭足”,如果你的心做了有無得失的奴隸,這叫心被境轉。菩薩的修行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讓這顆心從有無得失利害的跌宕中跳出來,就意味著心能作物的主,跳不出來就心爲物役。通常我們有誤解,認爲佛教是反對物的,錯了,它不反對物,它是要讓物成爲我們的奴隸,讓我們成爲物的主人。我們是怎樣成爲物的奴隸的呢?就是因爲我們的心常被物的得失利害迷惑。如果你能從這裏跳出來,你就能做物的主人。這就是經裏講的“惟得多求,增長罪惡”。一旦我們的心被物主宰的話,那就會不斷地犯錯誤,一個錯誤帶來另一個錯誤,錯誤會自己繁殖。所以這裏說菩薩能夠從這種得失中間跳出來,“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裏講勇猛精進的敬業精神。看到前面一條,你就會想,印象中的菩薩是很清閑的,沒有責任心的。不是,恰恰相反,菩薩有勇猛精進的敬業精神,他知道他要做什麼,他知道他的工作,他知道他的工作在進展中,他知道他沒有放棄。 “懈怠墮落”,這裏面是因果關系,它是一個簡化的表述,懈怠會造成我們墮落,所以要“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菩薩的勇猛精進,首先是對自己內心的煩惱,戰勝心中的敵人,戰勝自我。所以佛教裏把佛稱爲“大雄”——偉大的英雄,這個英雄首先戰勝了自己,所以他兩千多年來,也戰勝了無數的衆生,這是真正的英雄。
“破煩惱惡,摧伏四魔”。魔在佛教裏是障礙,障礙一般有四種,有來自于身體的,來自于心的,來自于貪嗔癡的煩惱,還有死亡的威脅,當然,也有從外界來的幹擾這四種。所有這四種其實從根本上講都來自于內心——心魔,由于心中有煩惱,心中有魔,才有可能招致外面的障礙。
陰界,佛教把身心的構成分成五個:色——色就是我們身體的物質;受——受是感受;想——想就是概念、取相;行——前面有講,行就是意識的遷流不斷;識,識就是分別。一個沒有覺悟的人,就像一個被關在監獄裏的犯人,關他的監獄是什麼呢?關他的監獄就是這色、受、想、行、識,就像五堵牆一樣。色,就是物質,受是感受,想是什麼?想是我們感官接觸了信息以後的印象。比如說我們聽到聲音,見到畫面,之後我們還有印象叫取相,這種印象,進一步我們會用概念來表達,我們說桌子、電腦——概念;行就是判斷,行是一種念頭的生滅,出來一個念頭,下去一個,又出來一個…… 像河流一樣相續不斷;識是分別、了別。正是這身心的五個成分牽製了我們。
前面我們講到,物會主宰我們,這種主宰從根本上來自于我們的身心,我們首先沒有做身心的主人,所以外界的物就會主宰我們,這就像被關在監獄裏了。我們怎樣出離這個監獄呢?需要勇猛精進。佛教裏有一個比喻,比喻修行就像一人與萬人戰,一個人和一萬個人打仗,絲毫不能懈怠。古代的祖師也講到,精進修行的精華在哪裏呢?有一句話叫“心念不空過”,心念不要空過。大家都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有時我們說:“唉!沒有時間,特別忙。”其實你反省一下,你一天下來有很多時間被浪費掉,也有很多的心念給浪費了。有時候在車上,從家到單位,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你跟朋友約會,你開著車,由于交通不好,你就發牢騷,心緒煩亂,這都是時間的浪費。其實堵車的時間是一段很寶貴的時間,可以用來做事的,你可以用來念經啊!你可以用來反複背《心經》。我經常給信徒建議把《心經》背會,《心經》背下來,再遇到這時間,比如說等飛機、堵車、乃至于你在家裏做飯,水還沒有沸,那段時間都是可以用來做精神功課的時間。有人說師父呀,我太忙了,沒有時間修行。其實你的時間多得是,且不說你在工作中修行,就是業余的閑暇,中間有很多時間被浪費了,閑聊、無意義的話、酒桌上的昏話……這些時間都浪費了。我有一個感想: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浪費,是吧?我們知道浪費物質不好,而浪費時間—— 魯迅講過的:“浪費時間等于謀財害命。”那麼佛教是什麼呢?佛教實際上是一個心念,它要精確到心念,心、念頭,然後讓我們的心念高度的有序化。這裏我們講勇猛精進,有的人說那多累啊,實際上如果你做到心念的有序化,不空過,你的心一直生活在有意義中,在一種價值感中,在一種欣慰中,那就是生命的不浪費。你如果覺得枯燥、乏味、很煩,那就是浪費。所以佛法也可以把它表述爲是一種使我們的心念高度有序化,而節約了生命能量的一門學問。我們心念中的各種煩惱,幹擾我們正常思維的一些負面情緒,其實都是浪費。
對菩薩來說,他的心跟我們普通人的心是有些不一樣的,他沒有浪費。說他沒有浪費是因他的心總是處在幾種感受裏,我概括爲下面幾種:
第一種感受,他有歸屬感。我們知道人有很多歸屬,有家庭的歸屬,有單位的歸屬,有團隊的歸屬,是哪一個黨的,那也是歸屬,是某一個俱樂部也算歸屬。那麼菩薩的歸屬——前面我講到,生命的覺悟的完成就是佛的境界,以佛的法,以這樣一個生命價值爲自己的最終歸屬,然後以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一直在走這條路的那些同行者——佛教叫菩薩伴侶爲歸屬。
第二個,有連接感,連接感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個體,都在紅塵中(包括我自己在內),每天辦的事情都很具體,也很啰嗦,關乎于人的吃喝拉撒,關乎于人的喜怒哀樂,就是所謂的此岸世界的這些事情。那麼,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你在這紅塵的此岸做的非常具體的事件裏,卻能夠感覺到跟一個超越的價值發生著連接,注意這要變成一個感受——你想一想就有,不想就沒有,這不算——它必須成爲你心中的一種感受。所以佛教中有一個法門叫念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就是皈依。這個法門是什麼?這個法門相當于要跟菩薩和佛發生連接。就像有時候收音機、電視機要接收信號,就要調對頻率,不斷地調那個頻率,找到那種連接感。一個人如果有這種連接感,他是很幸福的,他受苦也快樂。讓他挑大糞,他也覺得有樂趣。總而言之,在你世俗的忙碌中一定要感受到一種神聖的價值、意義,如果沒有這個,我覺得這個人是殘缺的,還沒有完成。所以這種連接感要建立起來。
第叁個呢,他應該有新鮮感。新鮮感來自于什麼?來自于他的心總是在當下,做每一件事,見每一個人,就像是第一次經曆一樣,哪怕是重複每一件事,都像剛剛在氧吧吸了氧一樣。我們在寺院裏每天念的經是一樣的,有人問,每天念一樣的經,多乏味啊!我說你知道嗎,每天念一樣的經,還得堅持念,這才了不起啊!我每天念還有新鮮感,還感覺到有意義。新鮮感怎麼來修呢?就是你的心活在當下,你的心擺脫各種概念,各種價值觀,各種判斷,各種輿論,各種利害得失的纏繞,直接活在這個當下,這就是最新鮮的。你是活的,生命是活的,我們是活著的,是正在進行時,這個當下就是正在進行時,你剛一說就不是了,因爲它正在進行,念念都在變化,你們感受一下當下。
第四個,要有一種統合感。統合感的意思是你能夠——因爲我們知道我們都是在對立中,我們跟大自然、我們跟團隊、我們跟其他的人,你要能跳出這種對立,感受到事物之間,人和人之間,自己和別人之間有一種關聯,息息相關。這次汶川大地震對我們中國人是一次非常好的精神教育課程。幾乎所有的人都體驗到那一種透徹心扉的——佛教講的“同體大悲”,都有那種感受。這種感受實際上就是一種統合感的表現。你會發現,在那種感受中我們的情緒表現的是憂傷,是悲痛,是難過,對不對?但是實際上那裏有一種生命的愉悅或者說一種舒適,比麻木不仁要好。它表現的是痛,是傷心,但是,這話不好講,就是說我們在學佛中經常有傷心,大哭,實際上那個狀態——比如你忏悔,或者你感受到佛菩薩很慈悲,你哭泣,但是實際上在生命境界,它是一種愉悅。它是一種自然生發的感受,是統合感。
菩薩的心,跟我們不一樣,他的有序化會表現爲剛才我講的這些特質,我們可以用這些特質來對比自己,就知道我們努力的方向。所以這個菩薩也許現在什麼都沒做,他坐在那裏,但是他的心裏充滿了歸屬感,連接感,新鮮感,統合感,他也沒有浪費時間。而你現在也許很忙,可是你的忙碌裏有很強烈的自我私欲或者和別人鬥爭的、要征服別人的、要出人頭地的欲望,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浪費,還不如一個菩薩躺在…
《無常的世界和我們——《八大人覺經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