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八大人觉经讲解》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

  ——《八大人觉经讲解》

  (2008年6月19日)

  

  我们来看这部经,题目叫《佛说八大人觉经》,东汉安世高翻译,他是安息国人,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高原。沙门是一个音译词,有时候写成桑门,桑树的桑,是古代印度对各种宗教出家修行人的泛称,并不是专指佛教的。

  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在很长时间内从印度、从西域各地到中国来传教的高僧,他们的名字往往有一个姓,这个姓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我们汉地人概括的代称他所来自的地方,比如说“安”就是安息国,凡是从安息国来的和尚都姓安,“世高”应该是他的法号了,从安息国来的叫安世高。还有从大月支国来的,姓“支”,比如支娄迦忏;还有从印度来的,姓“竺”,天竺嘛,等等。那时候,中国刚刚接触佛教,汉地刚开始没有出家人,后来慢慢有了,跟外面来的高僧出家的中国人,就随他们的师父姓,比如安世高如果有徒弟可能也会姓安。这种情形一直到东晋时期,当时有位汉地高僧叫道安(河北人),他提出:我们都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我们都应该姓释,释迦牟尼佛的释。后来有一部经叫《涅槃经》,翻译到中国来,道安当时讲这话的时候,《涅槃经》还没有翻译,后来《涅槃经》翻译出来,经文里就有这样的话,“四大海水流入大海,同于一味”。在印度,人分成四个种姓,这四大种姓的人到释迦牟尼佛座下出家,都应该统一归于释迦的种姓,出家人姓释是这样来的。古代印度种姓社会等级森严,而在佛陀僧团里面所有高贵低贱的种姓都一律平等,都姓释。

  安世高是东汉时很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不少著名的佛经,《八大人觉经》是其中之一。

  我们看这部经的题目:《八大人觉经》,是八条大人所要觉悟的思想、觉悟的法。这部经非常概括地把佛教的一些主要问题讨论了。

  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里我讲的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根木头,我们拿它来做什么?拿它来做柱子,拿它来当柴火烧,或者拿它来造纸,物尽其性的话,它应该发挥到什么极致呢?这就是所谓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生命发挥到极致,它最充分的实现应该是什么呢?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人、不同的哲学,答案是不一样的。在佛教这里,是讲生命最根本的价值是在觉悟,那么觉悟的圆满,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圆满地完成了这种觉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

  “佛”这个字是印度梵文的音译,翻译成汉语,叫觉者,觉悟的人,佛是觉悟圆满的境界。“菩萨”是什么?我们汉地人讲拜菩萨,都是泥塑木雕的,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实际上在佛教里面,菩萨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是一类特殊的人。“菩萨”是一个音译词“菩提萨埵”的略称,意指自觉觉他的人。广义讲,佛教里菩萨还不光是指人,有时候动物里也有菩萨,所以叫“觉有情”,自觉觉他的有情众生,就是菩萨,菩萨是一类特殊的人格。这一类的人格从他趋向于觉悟的圆满来说,他是在走向觉悟的过程中。从他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界所展现的生命的特质来说,他又是觉悟的开展。佛是觉悟的圆满、完成。菩萨的修行从开始到成佛之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生一世的,是生生世世的,有凡夫的、有圣贤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他生命的那些美好特质逐渐地实现,逐渐地展开,当这一切完全地展开了,就是圆满,就是佛的境界。这是佛教关于人生生命价值的一个回答。认同这种价值,认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跟佛平等,可以圆满地觉悟,并且走上这条觉悟的路,在佛教里有一个词叫“发菩提心”——你认同这样一个价值,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样一个价值,而且开始走上这条路,其实你就是菩萨了。所以大家注意,佛教是一个关于生命价值,生命觉悟展开的一个修行过程,这种展开和觉悟的过程,是在众生的世界里完成的。

  在汉语佛教的翻译里面,关于菩萨还有一些其他的翻译和称呼,在这部经里叫“大人”,这是最早的,这个称呼再没有被广泛地运用。有的时候叫“大士”,这个称呼就多了,菩萨大士、观音大士。还有一个称呼,这个称呼往往在藏传佛教里用得多,翻译成汉语叫“勇识”。这个称呼很有意思,什么叫勇识?识就是心,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就是心,心识。菩萨心是一类什么样的心呢?勇敢的心,勇敢的生命,菩萨——勇识。《八大人觉经》就是讨论了佛教里所说的菩萨,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人生观,他们不应该忘记的、经常要念的、在心中保持观照的一些基本的理念。

  我们看这部经的第一句:“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这里说的佛弟子,就是大人、菩萨,你们应该以下面这八个方面来武装自己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第一条讨论的是什么呢?——世界的本来面目和我们生命的处境。经文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为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一条所讨论的内容,就是释迦牟尼佛以他的智慧所看到的我们这个世间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世间无常”,第一个就是“无常”。

  我不知道你们对无常的印象是什么?说到无常,很多中国人就想到黑白无常,就会想到死亡。实际上,无常,在佛教里讲,我们所生存的外在的世界,自然环境、国土和我们自身的生命都是无常的。从我们外在的世界来说,它不断地在生住变异之中;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生命来说,有生老病死。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灭,这正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佛教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真相——在佛教这里没有讲什么东西永恒。

  今年我们大家感受比较多,在年初有雪灾,最近有汶川大地震,现在南方还有洪涝灾害。实际上,这些以佛教的世界观来看,都是很正常的,非常正常。地震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还会有。水灾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还会有。当然未来也许还会有过去没有出现过的自然灾害。因为我们生存的世界就在不断地变化中。

  我们知道,山西有座五台山,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五台山在地质史上,曾经就是大海。五台山的五个台很高,以前都是在大海的淹没下。我们看佛教的记载,很奇怪的是,五台山有一个庙叫五爷庙,五爷庙里面供奉的是五台山的护法神,它是龙王,是五条龙,过去就是这样。好像跟地质学家所讲的“以前五台山在海中”一下就吻合了。另外,我也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有一部经叫《妙法莲华经》,里面就有一品讲到,文殊师利菩萨在海中教化众生,他从海中出来——涌出。我们知道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那《法华经》里就讲文殊菩萨常在海中教化龙族;我们还知道文殊菩萨在久远以前就成佛了,他的佛号叫“龙种上尊王佛”,龙种,他在龙的世界。所以这些巧合也是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我们思考的。

  这次汶川地震之后,我也有机会到灾区去。我们开车到什邡,那个镇是灾区的中心地带。越往里面走,山越高而且越秀丽,山清水秀,两边是山,往往中间有条很窄的道,边上有一条涧,流水潺潺,非常秀丽。成都的人跟我讲:地震发生的地区是成都的后花园,都是风景秀丽的地方。我们开车在那上面就会想到,事实上这些风景秀丽的地方——我们发现几乎是有规律的,凡所有风景秀丽的地方,都来自于地质史上痛苦的运动,地质史上痛苦运动的结果就是秀丽的山川风景。当然秀丽的山川风景把它的面纱一揭开以后也很可怕,那些很窄的道,往往一边是很深的山涧 , 你没办法躲啊。所以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土,佛教有个词叫“危脆”,危是高,脆就是很容易断。“国土危脆”,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老病死是讲我们自身,生住异灭是讲外在的物质世界,外在的自然环境。

  下面说“四大苦空”,这是一个术语,佛教里讲“四大”是构成我们人身体和这个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这四种基本元素,它不是现代科学所讲的那种粒子的把握,它是一个特性,四种特性,比如我们人的身体,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这四种特性——坚固性、湿润性、温暖性和流动性,这叫“四大”,四种元素,四种特性,大自然也有这四种特性。后面有一个词叫“五阴”,“五阴”就是构成我们生命的五个元素,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

  这里讲的“苦”,是佛教重要的理念 ,释迦牟尼佛开口讲法的第一句——苦谛,谛是真理啊,真实,生命的真相。这个“苦”在佛学里有严格的定义,它包括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受上的苦,佛教叫“八苦”——八种苦,它也包括了我们通常感受不到的,可以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比如事物在变化中被破坏,原有的状态会破坏,好的东西会失去,这个也是苦,不断地在变灭。通俗地讲,苦是指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我们的生命是有缺陷的。“缺陷”这个词也有点感性,换句话说是相对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个时空下的人,每一种时空下的状态,它都是有缺陷的,充满缺陷的,是相对存在,是不断在变化的存在。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关于我们生命所讲的第一句话,注意这不是最后一句,这是第一句。这样一种讲法,通常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汉人,具传统文化根性的中国人是不大接受。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传统的文学——小说、戏剧,往往都是大团圆的结尾?也有美学家分析说,中国人缺乏悲剧精神。你们有没有发现,说苦比说乐要来的深刻,因为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去改变,去抗争,苦也有一种压力感、忧患意识,乐就肤浅了。所以在西方的文学、哲学里面,后来把悲剧提出来,上升为一种哲学理念,其实就有点接近佛学讲的苦。西方的文学艺术,它没有把喜剧当成一个哲学理念来肯定,它是悲剧的。西方的戏剧、西方的艺术,凡是动人心…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八大人觉经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学禅五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